南开“镜箴”与周恩来的气质

2013-06-24 12:02张颖
文史月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南开校门格言

张颖

天津南开中学的入门处,立着一面醒目的大镜,镜子上方篆刻着南开学校创始人严修书写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短短几十个字,却令人回味无穷。

把“容止格言”镌刻在“可以正衣冠”的镜子上面,的确别有一番深意,我们不妨称之为“镜箴”。“镜箴”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规范:对于学生的外表,“镜箴”的要求非常严格: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有了这些“必”,进入校门的学生就有了一个好的面貌,学生的精神状态自然也会焕然一新。在内在气质上,“镜箴”提出了一个标准:“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学习,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待人处事,不骄傲,不狂暴,不懈怠,果能如此,恐怕不仅气质上会面貌一新,道德涵养也会更上层楼。仔细体会,南开的“镜箴”,不是对学生行为加以规范的“守则”,既没有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也没有要求学生尊敬师长,甚至连遵守学校纪律都没有提。但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镜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面镜子立于校门前,或许进入校门的学生们每天只是瞄那么一眼,但面对镜中自己的形象,学生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是否做到了面净、发理、衣整、钮结,是否做到了头正、肩平、胸宽、背直。久而久之,这面镜子自然会存于心中,而这时,学生们或许已经达到或接近了“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的境界。

短短几十个字的“镜箴”印在了无数南开人的心中,也曾让15岁考入南开学校的周恩来自觉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衣着、仪表和一言一行。1916年,周恩来曾撰《函索镜影》一文,该文记述了美国教育家格瑞里致函南开校长索取大立镜和“容止格言”的照片一事,文中写到:“我校事务室前所悬之大镜及上列格言,原为资警励全校师生之用。前次美人白崔克博士(Dr.Buttrick)来校参观时,睹之甚以为善,今格瑞里先生(Mr.Greene)致函校长,索斯镜之摄影,并请将格言译作英文,同行寄去,以为纪念。藉俟归美时公之彼邦人士。闻格言现已由周梦贤先生译就,影已摄好,想不日即可报命矣。”文章的写作风格是新闻体,就事说事,从中很难感受到周恩来对“镜箴”的所思所想,但这篇发表在《校风》第26期上的文章无疑可以证明,“镜箴”对被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誉为“南开最好的学生”的周恩来是有影响的。

在南开期间,以“镜箴”为鉴,周恩来所在的班级被评为全校班风第一,所住的西斋19号宿舍获得“整齐洁净”的嘉奖。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来,同样没有忘记南开的“镜箴”,他的衣着总是那样得体,神态总是那样平和。即使在南昌起义失败的时刻,周恩来仍能气象“勿暴勿怠”;在长征的恶劣条件下,周恩来仍旧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愈是在关键时刻,愈是在危难之时,周恩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象就愈能成为鼓舞人们继续革命、坚持到底的动力,周恩来心中的镜子还将光辉折射到身边的战友身上,成为一种动力、一种勇气。在后来的对外工作中,无论是同对手谈判,还是与朋友交往,周恩来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来的温文尔雅,都曾让谈判对手折服,也曾让无数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共产党。

我们不妨看看当年一些记者笔下的周恩来。《大公报》记者曾敏之在其《谈判生涯老了周恩来》一文中这样记述他见到的周恩来:“周恩来穿着派利士的西装,从他新理过发的容颜看,他显得英姿焕发。”第一次见到周恩来的斯诺看到周恩来简朴但是十分整洁的窑洞,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周恩来的魅力,让从没见过红军的斯诺确信,红军不是人们传说中的“无知的土匪和强盗”。

成为新中国总理后,周恩来同样以其儒雅风度给中外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尼克松说:“他通过他优雅的举止和挺立而又轻松的姿态,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稳健。”海伦·斯诺认为,周恩来教养良好,所以在他任总理的活跃时期,东西方关系解冻是毫不奇怪的。印度外长梅农评价说:“周恩来的温文尔雅和雍容大度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风度既掩盖了而又衬托出他的坚定态度。”无论是在与民主人士的交往中,还是在与世界各国政府首脑的外交谈判中;无论是在日内瓦,还是在万隆,风度翩翩的周恩来与人交往中的亲和力或许正是源于“镜箴”的“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镜箴”,以镜子为鉴正衣冠,以箴言为鉴修德行,也许正是这面“镜箴”在一定程度上铸就了周恩来的不凡风范与高雅气质;也许正是这面“镜箴”,把南开时代的周恩来以更丰富、更鲜活的形象呈现在后人面前,镌刻在世人心中。

猜你喜欢
南开校门格言
高振魁
格言
格言
格言
格言
《南开话语研究》系列丛书再推出两本新书
风雨中陪考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别让校门隔开知识与生活
一兜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