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玉
(河南省济源市肿瘤医院,河南 济源 459000)
腹部手术后镇痛泵的应用及护理观察
葛红玉
(河南省济源市肿瘤医院,河南 济源 459000)
目的 临床分析腹部手术后镇痛泵的应用级护理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 2010 年 4 月至 2011 年 4 月收治的 200 例腹部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100 例。研究组给予自控镇痛泵应用,对照组不使用镇痛泵。对比两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疼痛状况、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反应情况,并总结护理效果。结果 通过治疗与护理后,研究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对比,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呕吐与恶心等不良反应、尿潴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针对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后应用镇痛泵,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较少,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治疗,降低护理工作强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腹部手术;镇痛泵;应用;护理观察
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其切口疼痛是术后的主要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上需加强对腹部手术后的疼痛护理。笔者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200例腹部手术患者,其中100例给予自控镇痛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200例腹部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研究组给予自控镇痛泵应用,对照组不使用镇痛泵。研究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55.3±11.6)岁。研究组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5.2±1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式、病种、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硬膜外持续性麻醉,研究组完成手术后,保留好静脉通道,将一根静脉延长管连接自控镇痛泵,在自控镇痛泵内加入150mL止痛药液。药物配方:2×10mg咪唑安定、5×20mg奈福泮、0.3mg芬太尼,选择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研究组:对于自控镇痛泵的安装、药物调配、注射泵与硬膜导管拔除等操作,均通过麻醉师亲自执行。完成手术后,麻醉师连接静脉输液管与镇痛泵,设置好各指标参数。参数设置:①4mL负荷量;②0.6~0.8mL/h的持续给药量;③15~25min的锁定时间;④使用自控镇痛泵者,追加一次给药;⑤在单位时间内,给予9mL/h的最大剂量。通过上述设置,患者若有需要,应给予镇痛药物追加,避免用药过量。将自控镇痛泵置于患者可操作处,若患者自觉镇痛效果较差,由于疼痛而影响休息,患者可自行按下自控键,镇痛泵会根据预先设置的参数进行给药,控制好镇痛泵的留置时间,通常为2~3d。
对照组:完成手术后,立即将硬膜外导管拔除,送患者至病房,若患者疼痛剧烈,给予70mg的射哌替啶进行肌内注射。若5h后若有疼痛主诉,给予60mg通定进行肌内注射。
1.3 观察指标
根据WHO疼痛分级。O级:未有疼痛。Ⅰ级:轻微疼痛。Ⅱ级:中度疼痛。Ⅲ级:中度疼痛。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治疗与护理后,研究组镇痛效果与对照组对比,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呕吐与恶心等不良反应、尿潴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如表1与表2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对比
随着临床医学正在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疾病患者在要求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对术后镇痛效果也有较高的要求,现代医疗也为降低围手术期患者痛苦、舒适康复而努力。术后的疼痛的感,不仅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对患者心理、精神同样带来巨大的损害。剧烈性、持续性疼痛,使患者极易出现各种焦虑、失眠等负面情绪。
自控镇痛泵的使用,具有用药量少、起效快、安全可靠、给药准确、镇痛效果良好等优点,在腹部手术术后应用越来越广泛。患者通过自控镇痛泵,可有效降低护理强度。同时,针对患者发生的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必须加强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应安慰、关心患者,帮助患者选择平卧位,使头偏向一侧,避免患者出现误吸。经常更换床单,便于患者舒适休息。另外,护理人员需学习、掌握镇痛泵的使用方法、基本原则,以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预防等,以使患者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在本组实验中,研究组100例患者,给予自控镇痛泵使用,经过
R473.6
:B
:1671-8194(2013)02-0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