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3-06-23 13:56黄巧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李 锦 黄巧玲 李 斯

(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0)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 锦 黄巧玲 李 斯

(深圳市观澜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0)

目的 临床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08 年 2 月至 2011 年 2 月收治的 100 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 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针对小儿川崎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儿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临床效果

川崎病属于全身性血管炎症,临床特征主要为皮疹、发热、眼球充血、指端皮肤改变、口唇破裂、淋巴结肿大等,并且常伴有冠状动脉瘤、扩张、异常、炎症等,冠状动脉遭到损害者达25%,属于小儿后天性心脏病重要诱发原因。因此,儿科临床必须加强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传统治疗多采用阿司匹林,随着丙种球蛋白的研发,可有效治疗小儿川崎病,迅速在临床中应用[1]。笔者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川崎病患者,其中50例给予阿司匹林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川崎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年龄(3.1±0.1)岁,复发病例为2例,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现象,46例为淋巴结肿大,43例有皮疹,33例出现球结膜充血,13例出现手足硬肿。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5个月~5岁,平均年龄(3.2±0.1)岁,复发病例为1例,所有病例均有发热现象,45例为淋巴结肿大,42例有皮疹,31例出现球结膜充血,12例出现手足硬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检查方法

患者入院后,实施三大常规检查,另采静脉血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有:肝功能、支原体抗体、血沉、抗链O、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等,行胸片、彩色多普勒、心电图检查。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40mg/(kg·d)的阿司匹林,退热后含量减至4mg/(kg·d),共治疗3个月。

研究组:给予40mg(/kg·d)的阿司匹林,加用400mg/(kg·d)的丙种球蛋白进行静脉注射,退热后阿司匹林含量减至4mg/(kg·d),共治疗3个月[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数据全部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明显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临床疗效对比: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随访:研究组患者治疗前有8例出现心电图异常,经过1周治疗,7例已经恢复正常。对照组治疗前有7例出现心电图异常,经过1周治疗,仅有1例恢复正常,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前3例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经过2周治疗,其动脉均已回缩,3个月治疗后恢复正常。经过半年随访,全组病例均未出现再次扩张。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前2例出现冠状动脉扩张,经过2周治疗,其动脉均未回缩。经过半年随访,全组病例均未完全恢复,两组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川崎病是 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先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临床多表现:发热 皮疹 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临床常以高热(39℃以上)为最初表现,热程在 天以上,一般为1、2周,有的热退1、2天又高,热程长的可达3、4周,退热药仅短暂稍降。发热数日后掌跖面红肿且痛,躯干部出现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态无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痒,无疱疹或结痂,发热数日两侧眼结膜充血,球结膜尤重,仅少数并发化脓性结膜炎,用裂隙灯可能查到前虹膜睫状体炎。唇面红肿、干燥和皲裂,甚至有出血;舌常呈杨梅舌,口腔黏膜充血,但无溃疡。当有发热并且看到眼、唇及皮疹表现时,基本可诊断川崎病[3]。此外50%~70%的川崎病早期有淋巴结肿大,一侧或双侧,非化脓性,数日后消退,有时肿胀波及颌下,甚至有误诊为腮腺炎,淋巴结肿仅限于颈部前三角,不痛,波及其他部位很少。病程第2周80%手、足部脱皮,为从甲床移行处开始,部分婴幼儿可先表现为肛周脱屑。

其疾病症状主要分为四种分期:①急性期:高热、眼结合膜充血、皮疹、口腔改变、淋巴结肿大、烦躁、血沉快、CRP增高、白细胞高;②亚急性期:体温仍可有波动,继续烦躁,较前减轻,眼结合膜充血未痊愈,指趾端脱皮,血小板增高;③恢复期:症状完全消失,眼结合膜稍留充血,淋巴结消肿,血沉、白细胞总数渐正常;④慢性期:临床表现大多正常[4]。

有关文献报道,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急性期明确诊断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40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后调整为3~5mg/(kg·d)。在病程10d内(多主张7d内)及时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滴,目前国际上多主张2g/kg单次运用。使用原则参照美国心脏协会(AHA)方案,建议川崎病急性期患儿均采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本文所使用的药物、剂量、使用方式均与文献相符合[5]。

注射丙种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它是把免疫球蛋白内含有的大量抗体输给受者,使之从低或无免疫状态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由于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起到直接中和毒素与杀死细菌和病毒。因此免疫球蛋白制品对预防细菌、病毒性感染有一定的作用

在本组实验中,研究组患者给予40mg/(kg·d)的阿司匹林,加用400mg/(kg·d)的丙种球蛋白进行静脉注射。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针对小儿川崎病患者,实施阿司匹林,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晏萍兰,李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66-1368.

[2]朴金花,金莲花,孙景辉,等.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5):480-483.

[3]黎建云.小儿川崎病5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7):1442-1443.

[4]胡淑华.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4):619-620.

[5]姚小花.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1(12):68-69.

R725.4

:B

:1671-8194(2013)02-0167-02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阿司匹林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