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霞 牛东方
(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新乡 453600)
速尿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
杨美霞 牛东方
(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新乡 453600)
目的 探讨速尿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行常规镇静、抗感染、吸氧、吸痰、止咳平喘等综合治疗;治疗组而在此基础之上再行速尿 1mg/ (kg ·次),加入 15mL 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每日 2 次。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7.9%,对照组 77.0%,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 < 0.05)。两组在喘憋缓解时间,哮(喘)鸣音、湿啰音消失时间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速尿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明显。
速尿;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
毛细支气管炎是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故缓解喘憋十分重要,而我院通过对48例研究对象行速尿超声雾化对毛细支气管炎治疗过程中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内容做如下报道。
1.1 资料
本文研究资料选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于我院行住院治疗的9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6例研究资料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其中,63例(65.6%)发热,88例(91.7%)咳嗽,96例(100)气促,82例(85.4%)喘憋,59例(61.5%)口唇发绀。同时,全部患儿肺部均可清晰闻及哮(喘)鸣音,少部分患儿可清晰闻及湿ā音。本文研究资料均排除哮喘患儿、百日咳、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充血性心力衰竭、粟粒性结核等疾病引起的喘息。并且所有患儿于入院前均未给予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年龄1.5个月~2岁;男26例,女22例。对照组:48例,年龄2个月~1岁8个月;男24例,女24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极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镇静、抗感染、吸氧、吸痰、止咳平喘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再行速尿1mg/ (kg·次),加入15mL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2次/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喘憋、肺部哮(喘)鸣音及湿啰音的变化情况。
1.3 疗效标准
显效:用药3d内,喘憋、咳嗽症状缓解,肺部哮鸣音以及湿ā音均消失;有效:用药5d之后,达至上述标准;无效:用药5d之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改善不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的时间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两组患儿的疗效比较参见表2。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77.0%,治疗组总有效率97.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的持续时间比较[(χ—±s),d]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毛细支气管炎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喘憋、气促、呼吸困难等,近年来在免疫学上认为喘息是由于病毒感染诱发与哮喘相似的炎症反应[2],包括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炎性介质的释放。该病病理基础因毛细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坏死以及出现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水肿和腺体增生、黏膜下充血、黏液分泌过多。由于,毛细支气管腔变得狭窄,更甚者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堵塞,这样则会导致肺气肿和肺不张,从而出现了换气、通气功能障碍,因此,如何有效地解除呼吸道阻塞,改善、提高换气与通气、控制喘憋则是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关键。
速尿作为利尿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主要作用是可抑制多种激发因素所引起的气道狭窄,当吸入速尿之后,不仅可以有效扩张支气管,同时还具有消除黏膜水肿作用[3]。分析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4,5]有关:①可抑制Cl-进入气管上皮基底膜并参与转运,有效降低了细胞内部的Na+、Ca2+浓度,促使支气管平滑肌达到松弛状态。②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炎性介质。③抑制气道内碳酸酰酶,使神经周围pH值降低,减少感染所致神经未梢传入来自气道内的冲动,抑制炎症递质释放,预防抗原所致的速发性和迟发性支气管狭窄。④促使气道上皮细胞内水份转移到支气管内,有效降低或避免黏膜水肿,将痰液稀释,从而达到了改善通气功能作用。⑤可促使呼吸道上皮细胞释放出前列腺素E2,起到了扩张支气管作用。
总之,速尿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应用方便,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0.
[2] 刘国荣.病毒诱发的喘息和哮喘的免疫学机制[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2):91-93.
[3] 崔巍.速尿超声雾化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70例疗效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5,13(1) :28.
[4] 李雪山.速尿吸入治疗婴幼儿喘息型肺炎46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301-2302.
[5] 穆德毅,刘凤娟,林华.速尿联合654-2超声雾化治疗小儿喘息性肺炎及支气管哮喘48例[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4):711.
R562.2+1
:B
:1671-8194(2013)06-0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