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
(扬州生活科技学校 江苏 扬州 225002)
当今社会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已日益显现。自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开始,就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3]。而江苏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6]。老龄化的加剧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老年人作为社会特殊而重要的人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老年人情感方面,和生存状况等问题也被人们置于重要的地位。而情感方面,幸福感又是较其他情感更受人们的关注。主观幸福感又称主观福利,是社会成员对其自身生活的主观体验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1)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2)正性情感,包括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3)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8]。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幸福感对其认知和社会交往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10]。而自主生活能力,可以预测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以及其生活质量[12]。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与老年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揭示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和影响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的因素,对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改善老年人的自主生活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改善老龄化社会系列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已有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锻炼是一种有效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手段。短期适宜的体育锻炼能适当缓解消极的情绪,诱发积极情绪的产生,长期适宜的体育锻炼则能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产生显著的幸福感[9,11]。徐昌豹等以体育舞蹈、太极拳和门球作为介质变量作研究,对178名老年人进行为期17周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参与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2]。相关研究还发现,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会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有规律的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老年人体质,促进躯体健康,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而且可提高他们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自主生活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明显高于一般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
综上所述,目前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对老年人的幸福感产生影响,但通过相关的论文检索后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对老年人的幸福感进行研究,而对参与体育锻炼水平的层次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自主生活能力三者之间的研究尚为少见。因此,本文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不同参与体育锻炼水平、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进行分析探索,旨在探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自主生活能力与参与体育锻炼水平的关系,为采用体育锻炼手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供研究数据。
表1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情况一览表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扬州市区各个社区中,随机选取200名5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调查问卷为178份,有效率为89%。
1.2.1 PARS-3评价
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该量表,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及频率(按每周计)3个方面来考察体育锻炼量,并以体育锻炼量来衡量体育锻炼参与水平。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2[1]。
1.2.2 幸福感测量
使用幸福感指数——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共有9条题目,每个题目陈述采用七级评分,适合于老年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5],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79。
1.2.3 ADL评价
自主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由美国的Lawton氏和Brody制定于1969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共6项: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二是工具性自主生活能力量表,共8项: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8项。按4级评:自己完全可以做、有些困难、需要帮助、根本没办法做。总分最低为14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4分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为56分。
在扬州各居住区锻炼点进行随机调查,发放问卷。统一回收,对老年人采取个别施测,由主试向被试逐一解释题项。被试做出反应后由主试在问卷上记录。
数据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显著性为P<0.05。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与老年人自主生活能力和幸福感水平的关系。显著则进一步采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情况(见表1)。
以幸福感、躯体能力、工具性能力为因变量,进行体育锻炼水平为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参与体育锻炼水平对幸福感效应显著(P<0.01)不同参与体育锻炼水平对躯体能力、工具性能力效应不显著,但有改善趋势(见表2)。
表2 不同参与体育锻炼水平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协方差分析表
图1 不同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比较结果示意图
2.3.1 不同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比较
选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多重比较的结果(图1)发现,体育锻炼水平越高,幸福感得得分越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2.3.2 不同体育锻炼参与水平与自主生活能力的比较
采用Bonferroni方法进行锻炼水平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随参与体育锻炼水平的增加,躯体能力水平和工具性能力水平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且中、高等参与体育锻炼参与水平对参与者的躯体能力、工具性能力影响效果优于最低参与体育锻炼水平者,但一般参与能力者和专业参与能力者之间没有出现差异(图2)。
本研究发现,坚持参与不同水平层次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坚持适度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且锻炼参与水平和幸福感呈正比例分布。
图2 不同层次参与体育锻炼水平对个体躯体能力、工具性能力影响示意图
在国内外大量研究中证实,当一个人身体较健康时,他能较多的体验到生活的快乐,主观幸福感也较高,当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处于病痛折磨之中,他更倾向于体验生活的不幸,主观幸福感明显下降[4]。由于老年人在生理机制等各方面逐渐减弱,身体各器官功能开始下降,抵抗能力减弱容易生病,老年人开始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越来越关注。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够提高机体机能水平,增强抵抗能力,延缓衰老,提高躯体健康,因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其身体各方面健康水平明显高于低锻炼参与的老年人,他们对自己身体健康方面表现较为自信,他们对于其身体和生理功能的担心明显低于低锻炼水平的老年人。此外,体育锻炼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减少抑郁感觉。近年来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已经证明,肌肉紧张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运动,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增强自尊,排遣寂寞,提高老年人对生活的热情。另外体育锻炼是与他人紧密协作的过程,可以增加老年人与外界和他人交流和接触的机会,通过与其他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扩大老年人的交际范围,减少孤独情感的产生,丰富老年人的自主生活内容,研究还发现一些体育项目,如步行、慢跑等静养性锻炼能积极促进老年人精神健康,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在运动中减轻或忘却不良情绪,产生愉悦之感,促使幸福心态产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也比较开朗,乐观也比较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困难,活得也比较开心。此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生命活力、健康关注、自我价值与低锻炼参与水平的老年人存在显著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饮食等方面的健康,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自我价值感通常也高于低锻炼水平的老年人。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低锻炼参与水平的老年人,这对于指导老年人体育锻炼,提高其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提高老年人幸福感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层次参与锻炼水平者在IADL、ADL得分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在PSMS方面,一般参与锻炼水平与近专业参与锻炼水平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据其他研究结果,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减少老年人肌肉萎缩,增加肌肉应力和应激能力,从而提高老年人机体活力,预防机体老化,本体感觉敏锐对外界情况反映比较灵活,并协调地支配机体做出反映。在工具性能力方面(如打电话、洗衣服)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更好的支配机体对于工具的应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人反映敏捷,还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身体愈健壮,做事也倍感容易,在自主的锻炼中,无时无刻不在运用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攀爬、负重、搬运等,经常从事身体基本能力的锻炼,能有效提高肢体和关节的灵活性,对于提高老年人机体活动能力和工具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经常从事适量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容易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乐观的心态使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自主生活能力。同时,在对老年人的各项生活能力的调查中,可以预测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和生活质量,为更好的关注老年人、改善老龄化社会条件提供科学分析的依据[7]。
本研究首次通过地方老年人锻炼水平对生活的影响的调查分析,探讨了适量的参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证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和自主生活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指导老年人体育锻炼实践中,要制定适度、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老年人这一群体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研究成果对于鼓励老年人多参与体育锻炼,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5-6.
[2]徐昌豹,赵淑英.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情绪和幸福感影响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0:262-263.
[3]武洁.中国的老年人口[J].中国统计,2005,6:53-55.
[4]徐兰,宁长富.老年公寓中丧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的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
[5]赵慧敏.声乐学习对中老年人孤独感得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60-561.
[6]袁静.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1:25-26.
[7]钟文贵,李淑梅,吴剑波,等.老年人幸福度和抑郁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6):346.
[8]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46-51.
[9]SARAFINO E P.Health psychology: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M].New York:John Wiley sons,Inc,2002.
[10]FREDRICKSON B L.How does Religion benefit Health and well-being?Are Positive Emotions Active Ingredients[J].Psy Inq,2002,13(3):209-213.
[11]NETZ Y,WU M J.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dvanced age:A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 studies[J].Psy Aging,2005,20(2):272-284.
[12]Wlodarczyk J H,Brodaty H,Hawthorne 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and the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4,39: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