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给尚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电视剧带来了无限生机,改革题材电视剧也伴随着社会改革应运而生。这一时期,由太原电视台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新星》(李新,1986)最具轰动效应,它第一次创造了国产电视剧也能万人空巷的奇迹,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新星热”。《新星》不仅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同时,它还在不断的编码、书写和传播过程中成为了一个负载着现实社会普遍想象与普遍情绪的社会符号。
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弗·杰姆逊认为“在传统的观念中,任何一个故事总是和某种思想内容相联系的”。[1]因此,《新星》无不是基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从而编织的一个英雄神话,而这个英雄神话与它所寄寓其中的电视作品就是一种政策的或者政治的建构。事实上,《新星》中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化的意识形态,它试图以一种激动人心的手法来完成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这一“询唤”过程是以隐喻思维来实现的。可以说,电视剧《新星》是以英雄神话为意识形态的载体,以隐喻思维为解决矛盾的政治哲学。
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纵观《新星》的叙事时空,即意蕴着对当时社会情境的反映与讲述。
1.空间隐喻。在《新星》的第一集,刚到古陵县城上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在县委办公室主任康乐的陪同下,参观了古陵县城里的一座古塔,同时它也是一个历史博物馆。李向南的参观顺序是从第一层到第五层,分别是从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青铜器时代、最后到达的是汉唐元明清时代。
这一顺序是自下而上的线性进程,每高一层就代表着一种更先进的文明。在这种“空间”位置的转移中,隐藏着一种进化论的意识。而这一进化观念也支撑起了现实社会认为“改革”具有普世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正如当时社会所号召的一样,“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们追赶时代前进潮流”。
2.时间隐喻。在这一场景中,李向南参观古塔的活动结束于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而后就一跃到了李向南所处的“当下”。当康乐感叹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接受了革新观念的李向南便理性地回应道“不至于”。而这是给李向南的“政治改革”一个神话式的起源:古陵的“曾经”虽然灿烂,但古陵的“现代”将从李向南开始。
与同一时代的《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光朴不同,李向南占据了“改革的更高点”,这也充分暗示了社会改革是具有阶段性。《新星》中的“改革”已经变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革新,它最终的目的是构建一个“现代文明”。因此,剧中反复地出现着寓意着“延安塔”的古陵古塔、古陵县的旧城墙等,这些意象都深刻地揭示了剧中的古陵县乃至全中国都面临着的这一场改革,是人类文明与愚昧落后进行斗争的历史延续。
图1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认为,“无论多么不完善,我们看一位伟大人物的时候,绝对不会无所获益。”[2]八十年代改革题材电视剧所编织的英雄神话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作为一种片面的意识形态构架的英雄神话是在精神层面上排除“日常生活”的历史价值。利用格雷玛斯动素模型来分析《新星》的叙事结构,更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种推进与阻碍的二元对立关系(图1)。
1.正叙事。根据格雷马斯动素模型理论,如果发出者与接受者是同一个象征正义与秩序的元社会,而这个元社会又是一个陷于困境之中的村庄、部落、城市或国家等;同时,敌手又是黑暗势力。这一种模式即为经典的主流叙事序列,主人公也必是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经典英雄。在《新星》中,这个元社会即为深陷贫困,渴望通过改革而实现发展的中原古城——古陵县,而能改变这一现状的则是神话式的主人公李向南。因此,李向南的一切行为都势必将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为原点,为改革提供一种可行性实验。
2.负叙事。《新星》中,黑暗势力是来自以顾荣为首的保守顽固势力,他们不断地在李向南的改革道路中设置障碍、制造问题,他们试图阻碍改革的发展。可以看到故事中的古陵县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历经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和人民渴望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给中国带来新面貌,然而改革中却遭遇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抵制,当《新星》中李向南的“改革”受到古陵百姓的拥戴时,这也暗示了在全中国所开展的社会改革是顺应民心顺应历史发展的,同时它也必然会取得成功。
典型的改革题材剧,如《乔厂长上任记》、《祸起萧墙》等,无不是基于某种意识形态的需要而编织起来的一个英雄神话,其中的主人公也因此以神的即非人的面目出现。
1.人物性格模式化。《新星》中,李向南的一切行为和思想感情同样彰显出一种单维性,是某种政治理念或意识形态的化身。因此,剧中的李向南生活的全部意义只在于“改革”二字。刚毅的性格,果断的言行,用铁腕肃清政治纠纷,这强有力的性格特征在李向南的感情生活中也表现得格外突出。显然,这一切都是以其所能体现的政治效应为目的。虽然,剧中对李向南的感情生活只是轻描淡写,但李向南与林虹、顾小莉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事实上已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李向南与两个女性之间的爱情纠葛固然有其动人心旌的一面,实际上这却是他政治生活中的爱情解构。
2.人物情感抽象化。作为李向南的倾慕者,林虹虽然有才华有胆识,却因为揭露古陵县官员包庇文物走私的罪犯而受到打击迫害,同时她还是李向南中学时期朦胧初恋的对象;而顾小莉是省委书记顾恒的女儿,也是李向南政治敌手顾荣的侄女,虽然无所不能却有着自己的理想,活泼开朗的她也让李向南觉得她“有时候很可爱”。她们一个是“刚正不阿”的化身,一个则代表“世俗政治”的观念。因此,李向南对自己感情的选择,已然和他的政治道路选择密不可分了。
李向南的爱情选择始终没有在电视剧中出现,当心灰意冷的顾小莉黯然离开,林虹也俨然成为了李向南改革之路上的良师益友时,李向南却收到了省委书记顾恒的亲笔信,支持肯定他所实施的一系列改革举措,看似在感情上“失败”了的李向南,在他更为热衷的改革事业上却终于胜利。在这场关于爱情与政治的“斗争”中,政治是神话式主人公李向南的必然选择,也是当时社会人心所向的选择。
浓缩了八十年中国大刀阔斧改革的《新星》由于对“改革与政治”的过于关注,使得剧中所触及的人、所表现的事不免显得些许刻板,缺乏一种更具匠心的构思和系统化处理。但《新星》反映出来的因改革而引起的人们价值观和生存状态的变化,理应被当下改革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借鉴。
注释
[1][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兵,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78
[2][英]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M].何欣,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2
[1][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兵,译.西安: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英]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M].何欣,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3][英]戴维·E·库珀.隐喻[M].郭贵春,安军,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