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新年,马修堂,王杨,刘杰,胡西,梁涛,单守勤
偏瘫是脑卒中和脑外伤后所致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脑卒中后约2/3的患者存活,其中1/2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1],尤其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功能通常被认为是决定脑卒中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2]。我们自2008年以来,将脑卒中偏瘫患者纳入康复卒中单元治疗。
2010年4 月~2012年5月本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并经CT和/或MRI检查证实为一侧脑组织受损;②生命体征平稳,存在单侧下肢活动障碍;③步行能力较差,但能够独立站立至少1 min;④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够完成各项检查评定;⑤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小脑或前庭受损导致的平衡功能障碍;②不能配合完成全程治疗;③并发严重心肺肝肾原发病、精神障碍;④有视觉障碍;⑤病程超过6个月。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性别、年龄、卒中性质、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两组均予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对照组纳入普通病房管理,进行常规康复训练:①良肢位的摆放和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抑制痉挛模式和维持关节活动度;②下肢分离运动训练:髋关节屈伸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踝关节背屈等训练;③从仰卧位到床边坐起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从坐到站训练及站位平衡训练等;④站立床训练,减重平板步行训练;⑤平地步行训练,上下楼梯等;⑥理疗师采用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患肢进行电刺激治疗;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穿、脱衣服,进食,转移及如厕等。每次45 min,每天2次,每周6 d。
治疗组进入康复单元,治疗包括:①为每位患者配备卒中小组,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康复护士、心理治疗师等组成,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每周例会讨论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②专业康复师的康复训练同对照组;③心理康复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必要时给予抗抑郁药物;④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性质、发生机制、发展过程、治疗方案及预后,取得患者理解,树立康复信心等。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4]、简化Fugl-Meyer评定(FMA)下肢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5]进行评定。评定由对患者入组及训练情况不知情的同一名康复医师完成。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5。
治疗前,能够步行的患者治疗组为15例,对照组为17例(P>0.05);治疗后,治疗组36例,对照组28例(χ2=5.9682,P=0.0146)。仅对他们进行MWS测评。
表2 两组患者BBS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MWS评定比较(m/s)
表4 两组患者FMA下肢评分比较
表5 两组患者MBI评分比较
脑卒中发生后,85%的患者首要的康复目标是恢复步行能力[6],这往往是偏瘫患者最迫切的愿望和需求[7-8]。脑卒中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行走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恢复[9]。
卒中单元起源于欧洲,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管理模式,近40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研究人员的关注[10]。卒中单元是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内(如卒中病房中),组织神经专科医生及专业的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学家、专业护理人员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预后、提高疗效的管理模式[11]。卒中单元的建设在我国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都能做到,关键在于医护人员从理念到具体运作上的规范培训[12]。已经证明,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更好的疗效[13]。
本研究显示,常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稳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促进步行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原因可能为:①康复卒中单元强调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专业人员分工合作,具有药物治疗、肢体康复、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的功能,能实现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全面治疗;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步行功能康复的健康教育,增进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理解;③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减少卒中后抑郁,使药物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物效应。
[1]姚滔涛,王宁华,陈卓铭,等.脑卒中运动功能训练的循证医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6):565-570.
[2]毕胜,燕铁斌,王宁华.运动控制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6-317.
[3]黄如训,梁秀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61.
[4]万新炉,高春华,叶正茂,等.MOTOmed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31(7):503-504.
[5]闵瑜,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表及其评分标准[J].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会刊,2006,2:6-9.
[6]Candelise L,Gattinoni M,Bersano A,et al.Stroke-unit care for acute storke patients:an observational follow-up study[J].Lancet,2007,369(9558):299-305
[7]Langhorne P,Coupar F,Pollock A.Motor recovery after stoke: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Nerrol,2009,8(8):741-745.
[8]徐光青,兰月,毛玉瑢,等.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偏瘫模式的三维运动学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893-895.
[9]谢财忠,徐格林,刘新峰.急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下肢肌力恢复的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55-656.
[10]郑萍,章军建.卒中单元:脑血管病管理的新模式[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4):259-263.
[1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
[12]代新年,单守勤,陈庆华,等.疗养院建立卒中单元的思考[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981.
[13]代新年,单守勤,陈庆华,等.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