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水
摘 要:由问题驱动教学,用数学活动经验激活学生思维兴奋点、追求最优化思维、变式提高、错题剖析等出发论证提高学生有效数学思维量的作用,得出今后课堂教学应走向务实高效的几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有效;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高效率;最优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数学思维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如何才能上出一节高效数学课呢?有些教师认为,容量大、涉及知识点多、学生练习多的课堂,就是一节“好”课.我认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体现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学生发展的有效性,等等.现从培养学生有效数学思维的几种途径加以分析与探讨.
一、利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有效数学思维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建构,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灌输,其学习都是低效的.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数学教学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提高有效数学思维量.
例1.王老师的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不小心被自己的小孩撕去了一些,巧的是刚好从B、D
两个顶点撕开,如图1所示.你能帮他补全平行四边形吗?问题提出不久,许多学生就跃跃欲试,分别表述了各自的方法.
方法1:过点B作AD的平行线BE,过点D作AB的平行线DF,交BE于点C,四边形ABCD就是所要作的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2:过点B作AD的平行线BE,并在BE上截取BC=AD,连接CD,四边形ABCD就是所要作的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3:连BD,取BD的中点O,连结AO并延长到点C,使AO=OC,再分别连结BC、CD,四边形ABCD就是所要作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4:分别以点B、点D为圆心,以AD、AB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C,连结BC、CD,四边形ABCD就是所要作的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补全平行四边形后,因为有上述情境的铺垫,学生很快便完成了以下表格的填写.
■
教学中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富有新意的数学活动情境,以问题为出发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感觉复习不再是“老生常谈”和对知识点的罗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复习教学中.由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
态,而对方法背后的本质探讨,既凸显了本堂课的认知线索,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可谓低起点,高认知,深立意.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变“教书”为“用书教”,达到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来培养有效数学思维
我们常常埋怨学生经启发、点拨后仍然无动于衷,或者讲过的题目学生还做错,究其原因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尚未进入“愤”“悱”状态,教师启发、点拨的“机”与“时”把握得不准。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进入焦灼状态时,我们就顺水推舟,这怎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点要点在临界点,只有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临界状态,点拨方能奏效.拨要拨在关键处,如果拨的时机过早,学生缺乏一定的主动思维,不能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达不到思路的接通效应,思维过程只是由老师直接强加给学生,我们称之为“被思维”或者“伪思维”.
例2.如图2,有一块塑料矩形ABCD,AD=10cm,AB=4cm,
将你手中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OEF的直角顶点O落在AD边上(不与A、D重合),在AD上适当移动三角板顶点O.
(1)能否使你的三角板两直角边分别通过点B与点C?若能,请你求出这时AO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2)再次移动三角板的位置,使三角板顶点O在AD上移动,直角边OE始终通过点B,另一直角边OF与DC延长线交于点
K,与BC交于点H,能否使CH=2cm?若能,请你求出这时AO的长;若不能,请你说明理由.
■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教师进行点拨.
问题(1)较为简单,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引导学生画出图3,由∠A=∠D=∠BOC=90°,可得△ABO∽△DOC,从而解决问题.
问题(2)由学生画出图4,再进行思考探究.教师巡视可以发现,大多学生思维受阻,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大家可以从图形中,寻找相似的三角形,如△KCH∽△KDO∽△OAB,然后通过方程思想来解决,此时学生可以开始进行深度探究了,个别环节师生共同完成.这个环节结束后,可以这样点拨:让学生借助相似并结合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来解决.但由于这种方法非常麻烦,不宜让学生深入下去.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由于上述方案已经把问题的解决方法变复杂了,学生急于找出更好的方法,所以此时应该抓住时机,点拨学生能否从第一问中受到启发,利用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问题(1)的解决中,我们利用了△ABO∽△DOC,但此时直角三角形的另一边没有经过C点,而是经过了BC边上的H点,过H点作HG⊥AD,垂足为G,如图5,这样我们可以得到△BAO∽△OGH,接下来由学生完成思路的延续和问题的解决.
两种思路进行对比,学生发现原来如此,此时学生心情非常愉悦,思维也达到了兴奋的状态.这时教师继续点拨此类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图形发生了变化,如果能利用化归思想,往往可以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学生此时的收获就会很大,效率更高,超越一个题目自身的解决价值,发挥题目的最大价值,让学生有“欲罢不能”的解题欲望.
三、追求“最优化”来培养有效数学思维
寻求解决课堂教学中各种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易于接
受,即“最优化”途径,是数学教师的理想追求,但实际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的.在面对同一道数学问题时,一些学生往往会选择一种较为复杂的方法来做,而没有选择过程简明、思路清晰的方法,结果是艰难做出或者做不出.对于不同的班级,发现学生选择简捷做法的比例是不同的,这与教师平时是否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最优化”有关.
例3.设x1、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m+x1(x22-6x2+3)=2009,
求m的值.
法一:如果能获得关于m的方程,也就是明确x1,x2的值,因为方程只有m是未知数,就能获解,这里x1,x2能求,但求出来是有理数根吗?
法二:显然不是!走这条道路显然运算量会很大,且要花大量时间,还是认真观察方程m+x1(x22-6x2+3)=2009的特点吧,有什么发现?我们看由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有x22-5x2+3=0,得x22-5x2=-3,又m+x1(x22-5x2-x2+3)=2009,有m+x1(-3-x2+3)=2009,于是m-x1x2=2009.再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3,代入求出m=2012.
法三:有了上面的启发,我们可进一步作些优化.可以直接变形待求方程左边中的m+x1(x22-6x2+3)=m+x1(x22-5x2+3-x2),由根的定义有x22-5x2+3=0,所以m-x1x2=2009,再结合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3,代入可求出m=2012,代数式有目的的变形,特别是对“x22-5x2+3=0”“x22-5x2=-3”的整体认识,使问题得到突破.如果求出方程的根再代入求值,会陷入烦琐的运算,造成思维的混乱.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最优化”思维的重要性,努力追求“最优化”的思维,习惯于获得“最优化”的解答,本质上是数学学习和解题的优良品质.我们在数学解题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知识的优化与储备、解题技能的提炼与熟练、解题策略的优化与类化等,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学生对“最优化”思维的追求,并让他们把“最优化”思维修炼并形成一种解题习惯.
四、围绕本质变式提高来培养有效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包括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学生数学思维系统性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数学教学活动总在“细枝末节”上“纠缠”,而淡化了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和理解,学生不能深入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也因此脱离了教学的本源.教者没有围绕本质去变式深化提高数学学习内容,实际上是培养有效数学思维观念的淡漠和缺失.
例4.如图6,已知?荀ABCD,M是对角线BD
上一点,EF∥AB,GH∥AD,若四边形MHCF面积为4,则四边形AGME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经充分思考后得出:因为ABCD是平行
四边形,所以S△ADB=S△DCB,又AB∥CD∥EF,AD∥BC∥GH,这样就得到了?荀DEMH和?荀MGBF,所以S△DEM=S△MHD,S△MGB=S△BFM,所以
S四边形AGME=S四边形MHCF,所以S四边形AGME=4.解几何题就是要牢牢把握图形的本质,善于在已知条件中寻找隐含的等量关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变式.
变式1(图7),已知点M是RT△ABC中斜边AC上的一点,过M分别作MF∥AB交BC于F,MG∥BC交AB于G,若AG=3,CF=4,求四边形MGBF的面积.
由于这道题有点难度,过了一会儿学生还是没有反应,“不妨大家先大胆猜猜看,它的面积可能会是多
少?”部分学生回答12.“很好!合理的猜想常能启发我们解题的思路.既然认为此矩形的面积等于12,如果没有具体的数值,如何表示这个面积呢?”同学们回答说可以设元,“若设MG=a,GB=b,那么,问题就是证明ab=12.如何才能得到这个关系呢?请大家尝试一下.”巡视了一遍后,我发现许多同学都在尝试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但得不到需要的结果,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在这个图形中,怎样的等量关系可以出现ab?”用面积公式,即■·3a+ab+■·4b=■(4+a)(3+b),化简就得ab=12.“上述解题过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一要大胆猜想,二要学会逐渐逼近目标.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是几何解题中的常见方法.但是,除了上面这个代数方法外,能否直接运用几何方法呢?”有位学生说还能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做.容易得到△AGM∽△MFC,则有■=■,即ab=12.“很好!这位同学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把分散的a、b进行有效的集中.那么,有没有直接把这两个分散的量聚集起来的方法呢?类比前面的图形,你有什么联想?”大部分学生说明白了,可以通过平移的方式.即以AB、BC为边,补全为一个矩形(图8),则有ME=AG=3,MH=CF=4,那么四边形DEMH的面积就是12,这就和上一题完全一样了,所以S四边形MGBF=12.
因此,课堂上的巧妙设计突出了概念形成的过程性,凸显了概念的本质属性。奇思妙想要有预设,动用逆向思维挖掘教材要有深度.既没有刻意强调该问题与原型之问的联系,也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解题的思路,而是在不断的启发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中一般有效的方法.先猜后证,尝试错误;分析目标,寻求思路;顺应思路,有效引导;生成方法,体验联系,这些都要求我们老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机智的课堂应变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观察课堂教学细节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教学合理化、智慧化、精致化、高效化.教师的理性引领犹如火把,能点燃学生头脑中智慧的火花,师生在合作、探讨中共同向思维的纵深处发展,用智慧打造科学、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东.“点”在临界点,“拨”在关键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总社.
[2]单国炎.用智慧打造高效的复习教学.初中数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后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