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不良的家庭育儿方式,使孩子受到“众星捧月”式的溺爱,养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许多小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自私、厌学、做事马虎、不爱惜东西、对人没礼貌等。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认为,习惯贵在从小培养,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小学尤其是一二年级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我在工作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由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主要有: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学校的学习环境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关系极大。因此,我们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如窗明几净,教室走廊地面干净,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管理规范,学生自然不会乱刻乱画、乱跑乱跳;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学生物品也会摆放得整齐有序等等。我还充分运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如黑板报、墙报特色专栏布置制度、标语口号等,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学习。
二、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学校与家庭尽可能形成一致的教育要求。首先我利用家长会、飞信等对家长进行培训,要求家长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做好榜样。总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其次我还充分利用好“导师制”,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们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通过家长会、飞信,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分为四步:第一步,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还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结合“亲子共成长”家长课程的落实和“导师制”的实施,我的班级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细化规范,变抽象道理为具体操作方法。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使学生按教学规范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我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时间让学生行为规范,让好的行为深入学生心中并形成好的习惯。
(1)将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细化为具体的行为。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抽象的《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会感到困惑,他们需要的是具体的细致的行为。如“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可以细为课间把下节课要用的书、本子、铅笔放到课桌的左上角”, “尊敬老师”可以细化为“见到老师要敬礼,要礼貌的说老师好或老师早,上课时要眼看黑板,听老师讲,积极想,下课感激地谢谢老师,请老师先出教室休息”;孝敬父母长辈可以细化为回家先说我回来了,父母回家先给他们倒杯开水,吃水果要分给家里其他人······ 经过这样的细化后,学生操作起来就容易多了。
(2)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强化行为。
将规范细化后,还应让学生熟记,小学生喜爱儿歌,我就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这些规范。一下课学生就像脱缰的马儿在校园里撒欢,为使孩子们能文明安全的玩耍,我编了“走路歌”: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时,减速走;上下楼,靠右走;几人行,不打闹;集体行,列队走;遇上挤,停三分;相互让,真安全。当孩子犯错时,我就会让他们背出相应的儿歌,而发现自身的不足,慢慢下决心改正。
(3)反复练习,由“生疏”到“熟记”。
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培养出来的,是在生活、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要想达到由“生疏”到“熟练”到“自动化”的过程,必须反复训练。我利用班会,课前、课后等时间反复强化学生行为,随时提醒,一开始就将正确的行为深植于脑中。因为纠正一个不良的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低年级的坐姿、站姿、举手发言、握笔、读书等等,都可以编出口诀,让学生熟记,再反复训练,只有这样反复的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4)、榜样的激励作用。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的事例或者身边表现好的同学,让学生发现良好习惯不仅给学习带来优异成绩,也给各方面活动带来好处,从而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习惯的意志品质。
(5)、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渐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给学生制定方法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方式和要求,因材施教。只要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就及时表扬和鼓励,成为良性循环。将激励机制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四、教师用言传身教感染、熏陶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事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学生。我按时到校,按时进教室,遵守各种纪律;认真准备教案;上课做到专心授课,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样,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
五、注重活动实践,培养良好行为品质。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施行班干部竞争上岗制、班干部民主选举制和值日班长制,使学生们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班长制,能让每位学生得到自我锻炼的机会,全班同学每人轮流值日一天,每天放学前都要对值日情况进行小结。这些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好的方式,而且学生能干得主动、干得开心、干得有激情,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自主性。
2、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如每年三·八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六·一节做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事; “七一”期间组织到王尽美纪念馆瞻仰,中秋期间举办班级苏轼诗歌演唱会,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将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融于其中,形成了系列化、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化的德育教育。
3、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我们在工作中本着体验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的目标,定期确定主题活动项目。围绕“社区就是我的家,整洁美丽靠大家”,我组织开展了“笑声送到敬老院”等活动,让学生投身社区服务,体验服务社会的快乐。此外,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到潍河沿岸村庄考察,参加水利部门的潍河护绿行动,开展“爱我的母亲河”活动,感受潍河岸边村企的快速发展。活动中,学生用相机记录下变化,锻炼了观察能力,养成了观察习惯,加深了爱家乡、爱生活的感情。
总之,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仅靠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耐心的教育引导,在生活中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