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艳霞,唐艳萍,牛 薇,刘 莹,贾剑南,王 瑞,顾芳芳
(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内科,天津 300100)
普遍认为少数胃溃疡可发生癌变,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则否,临床上常因患者存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忽视了肿瘤的可能性,因而延误诊治。Smithes和Ochsner在1916年首次提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发胃癌现象,有学者统计了40000余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其中合并胃癌者仅占0.1 %[1]。同时亦应警惕十二指肠癌的可能,由于其发病率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故容易误诊,多数确诊较晚,手术前诊断率低[2]。一项50万例尸检资料显示,十二指肠癌发生率为0.035%,而球部更为少见[3]。因此重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发肿瘤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在天津南开医院消化内科治疗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肿瘤患者6例,女3例,男3例,年龄46~69岁,平均(60.2±5.5)岁,病程1个月~38年。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反酸、烧心、嗳气、呕吐宿食、呕血、黑便、体质量下降等。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发作病史者4例。
对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合并症、胃镜镜下表现、胃镜下病理、治疗、预后、手术标本病理等。
6例患者首发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中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反酸、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其中表现为幽门梗阻症状者5例(同时伴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者3例,反复腹痛、消瘦、贫血2例),1例以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表现。
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血红蛋白(HGB)(100.2±28.5)g·L-1,总蛋白(TP)(56.6±5.0)g·L-1,白蛋白(ALB)(32.3±4.9)g·L-1,谷酰转肽酶(GGT)(13.2±2.8)g·L-1,碱性磷酸酶(ALP)(48.5±16.3)g·L-1,丙氨酸转氨酶(ALT)(35.7±22.3)U·L-1,谷草转氨酶(AST)(21.7±10.2)U·L-1,CEA(2.2±1.5)ng·mL-1,糖类抗原CA199(CA199)(24.1±15.5)U·mL-1,甲胎蛋白(AFP)(6.3±2.8)ng·mL-1。其中肿瘤标志物异常者2例,以癌胚抗原(CEA)升高为主,但未达到2倍。
6例患者均行X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幽门狭窄,十二指肠管腔狭窄、僵硬,黏膜破坏、中断及消失,腔内不规则溃疡等,与内镜检查诊断相符者5例(83.33%)。
6例患者均存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其中3例位于球部前壁大弯侧,2例位于球部后壁,1例位于球降交界处,溃疡面积较大,最大径>2 cm,形态不规则,表面覆有污秽苔及坏死组织,溃疡周边黏膜粗大、充血,组织脆硬,触之易出血。合并不全性幽门梗阻3例,完全性幽门梗阻2例;合并十二指肠降部溃疡2例,其中1例随诊1年后可见十二指肠降部巨大隆起性肿物突入肠腔,表面凹凸不平、充血,覆有污秽黏液,并占据整个管腔的1/3,内镜通过困难。
治疗初期内镜下病理检查多表现为黏膜急慢性炎症、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上皮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3例患者内镜下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经反复病理后确诊。其中2例反复幽门梗阻患者分别于第4、5次胃镜病理提示为印戒细胞癌,1例位于球降交界处溃疡患者,随访1年后降部可见肿物,再次病理检验示为腺癌。
6例患者中5例转入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肿瘤;1例拒绝手术治疗。6例患者中1例患者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38年,反复合并有幽门梗阻,初期治疗可缓解,后期缓解不明显,仅可进食流质,合并有严重营养不良,考虑为瘢痕性幽门梗阻,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第4次胃镜病理检查提示印戒细胞癌,最终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肿瘤,辅助化疗,生存期1年;1例亦是反复球部溃疡合并幽门梗阻,第5次胃镜病理证实肿瘤,早期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生存期5年;2例确诊为十二指肠癌,其中1例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另1例拒绝手术、化疗等治疗,反复出现消化道出血,采取间断输血等对症治疗,生存期10个月,最终死于消化道大出血;2例合并幽门梗阻者采取内科保守治疗2个月后疗效不佳,转外科行手术根治术,预后良好。
6例患者X线钡餐、胃镜及手术前后病理表现见表1。
表1 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肿瘤X线钡餐、胃镜、手术前后病理表现
本研究中6例患者最初诊断均提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合并有幽门梗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初期治疗均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经反复病理活检提示肿瘤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最终选择手术,有不同程度的延误诊治。
传统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良性病变,且由于内科治疗的发展,目前外科手术主要限于少数有并发症者,即合并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急性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等。但应警惕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发肿瘤的情况,由于该情况罕见,临床上常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存在而忽视了肿瘤的可能性,因而出现延误诊治、漏诊的情况。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肿瘤表现为3个方面。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存胃癌临床十分少见,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伴有高酸性慢性胃炎,后者常不存在严重的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所以不会癌变[4]。也有学者认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伴有高胃酸,基础酸排量、最大酸排量和夜间酸排量均明显高于胃溃疡患者及正常人,可抑制亚硝胺的形成,减少致癌物质的产生,从而预防胃癌的发生[5]。杨力等[6]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存胃癌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该患者Hp感染及随着年龄增大胃黏膜萎缩,使胃黏膜上皮失去了2个重要的保护因素,即胃酸与胃抗氧化剂,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可能存在的保护机制减弱或缺如的情况下,由于内外致癌因素的作用,逐步导致胃癌的发生。因此,对于长期慢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年龄在60岁以上及溃疡顽固不愈者应提高警惕。对可疑癌变者,在胃镜下取多点活检做病理检查;在积极治疗后复查胃镜,直到溃疡完全愈合,必要时定期随访复查。本研究中4例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幽门梗阻,其中2例经反复多次病理活检确诊合并胃癌,另2例多次活检仍为阴性,但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癌。
十二指肠肿瘤是指原发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癌肿,发病率很低,有报道,十二指肠肿瘤占同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3%[7],也有报道,十二指肠肿瘤占同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6%~8.4%[8]。其发病年龄高峰是60~70岁,男女之比为1∶1.2[9]。内镜下可表现为结节息肉状、溃疡型,好发部位以降部最多,球部次之,水平部及升部最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其首选治疗[10]。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可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还可取材活检以确诊。但有文献报道,内镜检查确诊率为77.8%~86.9%,误诊、漏诊率较高[11]。胃镜检查时应注意:1)尽可能观察至十二指肠降部,对于降部肿瘤常常造成十二指肠球部畸形、肠腔狭窄及幽门梗阻,进境困难,应多方位旋转角度,尽量进境观察,并且应多点、多次病理活检,以免漏诊;2)对于溃疡病变广泛、局部高低不平、底苔污秽及高龄患者,正规抗溃疡治疗短期复发或抗溃疡治疗疗效欠佳者,一定要注意溃疡苔下有无新生物,尽量取活检;3)对于肉眼镜下疑诊为恶性肿瘤而病理未能证实者,应再次取材,由于部位不佳不易取材时,应换用十二指肠镜活检,以防漏诊[12]。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十二指肠腔内多较污秽,影响观察及取材,初次取材病理未能确诊,但胃镜下肉眼观极似恶性肿瘤,后经再次取材后病理确诊,因此对于此类病变者为了提高胃镜下诊断准确率一定要多点、多部位取材。
传统观念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不会恶变,那么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的癌肿,是否最初为肿瘤还是存在十二指肠溃疡癌变的可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老年患者的球部溃疡,尤其是临床伴有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等症状时,应警惕肿瘤可能。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患者不同程度的延误诊治存在两方面因素:1)患者因素。患者有院外长期按照良性溃疡治疗的经历,病情反复发作,多次病理活检为阴性,惧怕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拒绝早期手术治疗,直至反复幽门梗阻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最终病理确定为肿瘤,才被动选择手术。2)医源性因素。医生对该疾病认识不足,仅满足于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而未进入十二指肠观察;或轻易诊断为一般十二指肠溃疡而未做病理学活检;或虽取活检做病理诊断,但由于取材位置、深度和数量不当未取到癌变组织,误诊为慢性炎症等,未多次反复取病理活检。有研究[13-14]显示,肿瘤的TNM分期、细胞学、根治治疗、淋巴结及远处器官转移是判定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减少误诊率、早期诊断率和早期根治性手术切除率是重中之重。Bakaeen等[15]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评定了101个连续病例的患者和肿瘤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肿瘤、切除边缘存在肿瘤和体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年限,提示预后不良。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临床上对于难治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应警惕其伴发肿瘤的可能,以期达到肿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患者有更好的预后。
[1]李国熊,蒋晓芳.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存胃癌临床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1996,11(2):80-83.
[2]解朝莉.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癌内镜及临床特点[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02.
[3]易宏.原发性十二指肠球部癌内镜及临床特点[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1):80-82.
[4]徐采扑,刘为纹.十二指肠溃疡伴胃癌1例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1985,5(2):103.
[5]许国铭,周岱云,施雅芳,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时的胃部病变[J].中华内科杂志,1985,24(5):257-259.
[6]杨力,李初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存胃癌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7,27(5):36-37.
[7]黄恒星,张吉翔.原发性十二指肠癌141例临床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12):54-58.
[8]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69-272.
[9]Solej M,D’Amico S,Brondino G,et al.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J].Tumori,2008,94(6):779-786.
[10]Chen N,Zhang T 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 of the duodenum[J].Beijing Da Xue Xue Bao,2012,44(6):942-945.
[11]赵丽珍,高君,郭春林,等.内窥镜误诊原发性十二指肠癌6例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3):392.
[12]杨丽,郑鹏远.老年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胃镜诊断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115-116.
[13]Kawahira H,Miura F,Saigo K,et al.Survival predictors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J].Int Surg,2011,96(2):111-116.
[14]Chung W C,Paik C N,Jung S H,et al.Prognos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uodenal adenocarcinoma[J].Korean J Intern Med,2011,26(1)34-40.
[15]Bakaeen F G,Murr M M,Sarr M G,et al.What prognostic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 duodenal adenocarcinoma[J].Arch Surg,2000,135(6):63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