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超,吴达军,罗霄鹏
(株洲一医院神经内科,湖南 株洲 412000)
血液流变学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以及与血液接触血管的流变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 目前血液流变学检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发病机制的判断有重要价值,对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和某些血液病也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笔者对150 例脑梗死患者及50 例健康患者行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检查,报告如下。
2012 年1—10 月经株洲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临床确诊的中老年脑梗死患者150 例。 于发病1 周内就诊,患者均符合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以头颅CT 或MRI 确诊。其中男82 例,年龄46~83 岁,平均年龄(61.43±18.56)岁, 女68 例, 年龄49~87 岁, 平均年龄 (62.78±17.95)岁。对照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 名,选自门诊健康体检对象并去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能功异常者。 其中男28 例,年龄42~77 岁,平均年龄(62.23±19.89)岁,女22 例,年龄45~70 岁,平均年龄(63.78±18.58)岁。 2组间年龄、性别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受检查者检查前均取得知情同意。
150 例患者均于入院后第2 天清晨空腹抽血备检。 50 例健康对照组于体检当日空腹抽血备检。 用北京赛科希德SA-6000 型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用HITACHI7170A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 所有标本均于采血后2 h 完成各项检测。
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均增高, 其中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见表1。
脑梗死是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起病急促,病死率和致残率也很高。 血液黏滞性增高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有文献报道,血液流变学异常是促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因素[1]。本研究表明,脑梗组较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都有不同程度增高,与国内研究一致[2-3]。 而据Poiseuite 定律,组织的血流量(Q)与压力差(ΔP)及血管半径(r)成正比。 与血液黏度(η)及血管长度(L)成反比。 即Q =πΔP r4/8ηL,其中π 为常数。 故血黏度对血流量有较大影响,血黏度增高则血流量减少,有利于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影响血液流变学的主要因素是红细胞压积和血浆蛋白。 血液黏度随红细胞压积增加而增加,当红细胞压积高于45%时,血液黏度随红细胞压积升高而急剧增高。 血浆黏度大小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分子形状及大小,其中纤维蛋白原对血浆黏度影响最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组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意义。 脑梗死患者体内大分子物质诸如纤维蛋白原等增多是造成血液黏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纤维蛋白原增高一方面通过其网状结构促使血液黏度升高,另一方面通过其哑铃形分子特殊结构使红细胞聚集成串使血液黏度升高。 因此,对脑梗死患者降黏治疗,特别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有效地改善血液流变学。
脑梗组血浆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红细胞不能合成脂质, 红细胞膜中的脂质组成受血脂影响, 当血浆中游离胆固醇增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可将游离胆固醇带人红细胞膜中。红细胞膜胆固醇增高,会增加膜脂的有序性,从而使膜流动性降低、微黏度增高[4]。同时高脂血症使红细胞膜面积增加,红细胞变成棘形,变形性降低。 红细胞硬化程度增加,即红细胞刚性指数增大,从而增加脑梗死发生率。
综上所述,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重要监测指标,为预示病情变化、判断预后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降低血浆纤维蛋白质及调脂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
表1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脂检测结果
[1]秦任甲.临床血液流变学[M].2 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12-115.
[2]尹更生,李菊香,邱霞,等.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液流变学联合检测的意义[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2):182-186.
[3]张桂侠.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2,18(15):82.
[4]姚成琴.高血压病血流变学和血脂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6,16(3):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