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问题

2013-06-11 17:08石破
南风窗 2013年16期
关键词:权贵强奸阶层

石破

在李天一等人涉嫌强奸案进入起诉阶段之前,清华大学某教授试图为李天一的辩护律师说话,但却说了句不该说的话:“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性要小。”此言引起如潮骂声和批评声。教授先是不服气,后在舆论压力下勉强道歉,但可能他并不明白:自己是在“身份问题”上犯了绝不该犯的错误,以至惹下众怒。

首先,教授把“陪酒女”与“良家妇女”相对立,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身份观”。姑且不论“陪酒女”是否就不能算是“良家妇女”——教授并未定义什么样的女人才算“良家妇女”——他只是拎出了“陪酒女”的职业身份,并认定该职业身份是有缺陷的,因此在遭遇性侵时自身是有责任的,但却将“陪酒女”的其他身份均弃之不顾,比如她首先是一位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位女性(妇女合法权益理应得到保护)、而且还是一位女儿、一位姐姐或妹妹(这是众多网友反诘教授“如果是你的妻子或妹妹当‘陪酒女被人强奸了,你还会不会说这种话”的缘由)。最最重要的,她还是一位靠自己双手谋生的“弱势群体”,因此难免经历诸如贫穷、不公、被权贵阶层蔑视及凌辱等多个不幸。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了:在微博上围观、发言的网民,相当多数都是跟“陪酒女”一样的“弱势群体”——虽则他们对她从事的职业会有不同看法,但对其“弱势群体”这一身份却感同身受。在李天一涉嫌強奸案已被普遍解读为权贵阶层对“弱势群体”的污辱象征之际,教授轻率的评论既冒犯了她们,也冒犯了他们。

话说回来,在本次事件中,部分网民对教授的詈骂,其实也犯了跟教授同样的错误。他们认定其是替权贵阶层说话的“帮闲”(假如不是“帮凶”的话),故与其势不两立,不容辩解,直接开骂,污秽不堪……他们在网上的强势及语言暴力,恰恰映衬出其在真实生活中的卑微和无奈,但这一点并不为教授所理解,以至于他又发出“网络不是理性对话的公共平台”之哀叹,彰显出其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身份差别意识,而惹出新一轮反唇相讥。

“二元对立”的“身份观”曾长期主导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理念,解放后的“反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中,无数人为此吃过苦头。当今中国社会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也往往由两个身份尖锐对立的群体引起。

“二元对立”的“身份观”曾长期主导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理念,解放后的“反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中,无数人为此吃过苦头。当今中国社会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也往往由两个身份尖锐对立的群体引起。在冲突中,每个参与者的身份都被唯一化、刻板化了,非黑即白,非友即敌,古话云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从去年西安“9·15”游行打砸日系车辆、打伤车主等事件,到眼下小贩与城管、上访者与截访者等敌意关系的对抗中,我们都可以见到这种因单一、刻板的身份划分而导致暴力冲突的因果关系。它严重忽略了现代社会中每个人身份与角色的多重性、每个人交叉属于不同群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可以自由选择优先次序的事实,而坚持认为每个人只是某个特定群体中的一员,只具有单一性身份,并将其夸大和坚硬化。这种“身份观”是狭隘的、愚昧的、反社会的。

在其指导下,某个群体内部可能是团结的,但对其他群体却是疏远和敌意的;你可以热情拥抱“自己人”,但却顽固地排斥其他更多的人;群体成员之间可以宽容、互助乃至牺牲,但也会毫不犹豫地向敌对群体(哪怕是他不认识、无利害关系的人)痛下杀手,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社会被撕割成不同的碎片,世界变成了无法沟通的一个个“孤岛”,暴力日益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这难道不是值得我们深切反思和警惕的吗?

联系 shipo@vip.sohu.net

猜你喜欢
权贵强奸阶层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强奸何以为恶?
“草圣”张芝:不爱权贵爱布衣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祝允明诗书戏权贵
“婚内强奸”行为的刑法规制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唐伯虎
强奸犯罪之轮奸及既未遂问题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