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凡中见奇崛,于散淡中见真知

2013-06-10 09:10杨春凤
参花(上) 2013年11期
关键词:牌友酒局哲理

读赵培光的散文,如品一杯浓香而又营养丰富的奶茶,当然,绝不是那种商家包装好摆在超市里卖的奶茶(那种由各种粉末勾兑而成的高热量、无营养、甜而腻的东西被大多数网友斥为垃圾食品),赵培光的散文绝对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自制奶茶(功夫茶加鲜奶的那种),作者将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经营积累,浓缩入生活这杯茶水中,使之既充满醇厚的生活气息,又营养丰富,可以怡情,可以养性,也可以提神,可以励志,读得多了,自然可以品味出一种乐观向上、宠辱不惊、至情至性的情怀来。这不是笔者故意做广告,而是切实的真切感受了。

同时下的各种类型的散文——如记叙自己生活琐事的自传体散文、以情节取胜的小说体散文、热衷于大题材大视角的历史文化散文相比,赵培光的散文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也从不故作高深写大题材以视角取胜,多侧重心灵的倾诉,侧重于描述自己心灵的山山水水,风格朴实而亲切。他的散文题材丰富,内容几乎无所不包,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喜欢真人真事、真知灼见的生活散文……生活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对生活的感受也是无所不包的……”于是很多被大多数人熟视无睹,被许多作家忽略不计的东西都被他收入囊中,添油加醋地烹饪出来,端给读者看。这从赵培光散文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了,翻开他的任意一本散文集,随便拿出几篇,就可以看到诸如《握手》《听会》《乘车》《求人》《请客》《赴宴》等等这些亲切熟悉、富有生活质感的名字,甚至连生活中的常用物件如《手机链》《身份证》等都被他写进作品。然而越是普通的、熟悉的题材却往往是最难写的,因为人人耳熟能详,人人身临其境,若是作家不能胸有成竹,是很难描画得逼真亲切,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即使描述得再逼真也比不过摄影机和留声机,若是散文中没有一点品位的提升和思想的品位是断乎不会让读者有灵魂的撞击,并调动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能于寻常处描绘出不寻常,表现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腻发现、独特的认知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才能见出作者的深厚功力来。赵培光的散文的魅力也恰恰在此处。

很喜欢赵培光的这样两句话:“充满真理的废话,遍地皆是,我却羞于俯拾。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接近真理,便是灵魂的接近。能不能流传,无所谓了。用文字说话,我觉得快慰……”(《寂静的回想 作者心语》)“我企图借助生活中的人和事发现世界上若明若暗的诸多接近真理的东西,科学的意义在于发明,而文学的意义在于发现。”(《依然是我》)赵培光的散文绝不屑于表达那种“充满真理的废话”,也絕不是虽然接近真理却充满说教味道的大道理,作者是不肯也不屑于将自己的散文降低到某种观念的宣传片的层次的。他的散文是取之于生活又可用于生活中的、贴近于灵魂的点滴心得与感悟,这种感悟是平实朴素又富于哲理色彩的,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因而,赵培光的散文虽然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却是极富营养的,从中可以读出许多类似名言警句般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来。首先,作者的人生观是乐观向上的,总能从生活的压力与负担、种种不如意中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来。在赵培光的眼中,生活的压力是一笔财富:“中年人逃脱了压力,也便逃脱了责任,也便逃脱了生命的意义”(《中年的压力》);分离的滋味也不只是苦涩:“船与岸分离,才有了劈波斩浪的气概;叶与树分离,才有了零落成泥的精神;儿子与母亲分离,才有了殷切的叮咛和思念;朋友与朋友分离,才有了动人心魄的牵记和重逢……”(《分离》);作者似乎看淡了名闻利养,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宠辱不惊的,如在《两面看成功》中作者轻描淡写地消解了成功的意义,揭去了成功面上那层浮华的面纱,又给失败下了一个美好的定义,那就是——“努力的在路上”。文中写道:“成功的快乐只是短暂的一瞬,在我们尚未清醒之时,它已经弃我们而去了,去了哪里?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不知。……于是我们继续寻找。寻找快乐的过程,就是寻找成功的过程。……我们一生中,有着无数的愿望,有的实现了,就是成功;没有实现的,只能说还在努力的路上,那不叫失败。”此外,他还很擅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哲理,发现那些几乎所有人都在不经意间深陷其中并乐此不疲的“怪圈”。如在《岁尾人生》中写道:“欲望如同历史一样有始无终,切莫沦为欲望的奴隶。何况,人所无止无休追逐的东西,或许就在自己的手里,结果空耗一生的气力。”“一个人通常的历程是,用健康去拼命地赚钱,然后再用钱来拼命地买健康。如果说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那么这种幽默里,又被每个人注入了与众不同的辛酸,多么辛酸的幽默呀!”(《储蓄健康》)

但另一方面,作者又处处低调,不让过高的哲理把自己束之高阁,随时清醒地把自己还原为一个柴米油盐中的平凡男人,以同读者拉家常、交心谈话的姿态来写作,因而显得朴实而亲切。赵培光善于将生活浸泡于真挚的情感之中,加以发酵、酝酿,并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积累加热烹饪,并适时地加上些幽默、调侃作为作料,写出一种赵培光式的幽默、平和、意味深长的散文来,读者既可以从中寻找慰藉、调侃生活,也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哲理或是探讨处事之道。

作家虽然也偶尔轻松地感叹、调侃一下“人情太费”:“情场义场如商场,没有充足的钞票,还是不逛为好。否则逛来逛去,要么把自己逛成吝啬鬼,要么把自己逛成穷光蛋。”(《人情太费》)“友谊太脆”:“物质化的现实中,友谊成了一块又薄又脆的饼干……放入个人的嘴里,一抿就化了,留在唇齿间的只有淡淡的回想。”(《友谊太脆》)但总体看来,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中庸、平和的,既温情、体贴又不失理性的,在《酒局》《赴宴》《听歌》《看人下棋》《牌友》《拯救日记》等散文中,不仅把平凡生活中饮酒、听歌、下棋、打牌、写日记等生活场景展示给人看,更从中体会出浓浓的人情味,悟出一些不温不火、中庸实用的做人的方法与道理来。如《牌友》一文写出了牌友之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牌去牌来,就有一种情谊传接。因而与其说我沉迷于牌事,毋宁说我倾心于牌友”。再如《拯救日记》反思了日记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中的扭曲作用,从心底里发出了拯救日记的呐喊:“打个比方,日记宛若情人,自家来去才好。当日记沦落到谁都有可以瞧一瞧、捏一把、意淫一番的地步,则同妓女没什么两样了……蓦然回首,已经到了需要拯救日记的时候。依我愚见,拯救日记最好先拯救人心,办法有二:一是消除写自己日记的疑心;二是消除看别人日记的贪心。”(《拯救日记》)在赵培光的一系列有关酒文化的散文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酒文化的真实看法和一些实用的处世之道,如文中写到:“在酒局中喝酒,已经难说酒中的滋味。换句明白的话,酒局中喝的好像不是酒,而是声势。……痛定思痛,有些酒局还是要加以防范的,一旦误入‘魔幻城堡般的酒局,还是设法抽身为妙。”(《酒局》)

从创作风格来看,赵培光的散文最大的特色是既有浓郁的古典文学气息,又打破常规、自由灵动,充满幽默感与智慧的灵光,给读者一种“大智若愚”“奇崛之后的平淡”之感。他的散文擅于把真知灼见蕴藏于平淡平常的题材中,语言含蓄隽永,不甜不腻,如清茶一般,有一种自然的淡远的意味,有些周作人的散文的清新隽永之气了,如这一段:“一人喝酒,称之独酌;两人喝酒,谓之对饮。一个人独酌时,慢慢就酌出了意境;两个人对饮时,渐渐就饮出了趣味。三人或三人以上喝酒,便有些阵势了。私下以为,但凡在意境和意味之外而且有些阵势的推杯弄盏,名之为酒局。”再如这一句:“人要说出酒话,微醺不行,烂醉不可。微醺者若神,位居人上,满口仁义;烂醉者如泥,身藏桌下,满地秽物。”(《说说酒话》)这些句子,对仗工整,颇有些古人词赋的味道,但又不过于死板地拘泥于古典形式,适时地放松下来,轻松调侃几句,显得有些幽默俏皮,挥洒自由之余不乏一点诙谐灵动的味道,就如同书法中的行楷,工整之中带着挥洒自如的气韵。

总之,题材的广泛,思想的深厚与哲理的意味,情感的真切,语言的典雅、恬淡、幽默是赵培光散文的几大特色。他的散文半是书生气,半是真性情;三分哲学气韵垫底,三分杂学旁收助阵,三分真情实感、真人真事做主料,一分漫不经心的幽默做调料,使读者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了。

作者简介:杨春凤,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

(本栏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牌友酒局哲理
小幽默4则
停不下的酒局饭局最伤肝肾
“酒局圈”是个什么怪胎
骗不下去了
骗不下去了
骗不下去了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长安酒局,终将酿成珍贵回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