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宜 郑华玉(东台市档案局,江苏东台,224200)
从1941年10月1941年12月,围绕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区三仓的争夺战,新四军在70 天内打了七个硬仗,使三仓地区成为苏中根据地比较巩固的中心地区。1942年5月,粟裕给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报告中说:“我们曾七次保卫三仓,终于使敌人无法在三仓站住脚”。苏中二地委书记章蕴在总结1941年冬季反“扫荡”时指出:从9月下旬到年底的100 天中,是三仓地区最紧张最艰苦的斗争时期,东台人民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和锻炼。
三仓地区,即三仓镇及其周围地区,指现在的东台市三仓镇(含新农)、头灶镇(含曹撇、六灶)、弶港镇、南沈灶镇、许河镇等乡镇的部分村场。这里地处东台沿海,地域开阔,在苏北沿海绵延数百里的狭长地带中,是一个交通相对便捷、军事上回旋余地较大的区域。当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新四军来此开辟后,迅速调动起他们的抗日热情,党的群众基础较好。
1941年2月20日,日军第二次占领东台城之前,驻在东台城内的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机关在管文蔚的率领下,转移到三仓地区。东台县委、县政府也同时撤至三仓。
同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为适应新的抗日斗争形势,抗日根据地实行小省制,划定东台、兴化、宝应以南,黄海以西,长江以北,运河以东为苏中区。撤销苏北区党委和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的建制,建立苏中和苏北两个战略区。以粟裕为首的苏中区新党政军领导机构随后成立,并于不久迁至三仓地区。
粟裕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他从抗战前在南方三年对国民党军队游击作战中得出结论: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必须有其战略支撑点。因此,从开辟之初,他就把东台范公堤以东以三仓地区为中心的广大沿海地区作为战略基地来考虑,在干部配备、民运工作队数量、地方武装建设等方面格外重视东台,用很大精力打通了弶港这一出海通道,并将一师的医院、兵工厂等后方设施都放在东台的沿海地区。
1941年7月,日军以第二旅团全部兵力,加上伪军李长江、杨仲华部,开始了以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为目标的第二次大“扫荡”。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为保卫军部,在三仓指挥新四军一师主力,主动出击苏中各敌占城镇,收复了大量失地,牵制了敌人行动,配合苏北区粉碎了敌人的“扫荡”。
8月13日,急于报复的日军再次纠集重兵,向苏中区发动了第三次大“扫荡”,史称“八一三”大“扫荡”。日军先出动飞机,对根据地狂轰滥炸,接着对每一个村镇反复“扫荡”。新四军一师主力避敌锋芒,分散活动,相机打击敌人。敌人依仗兵力和装备的优势,占领了李堡、栟茶、大中集、潘撇等集镇,并立即构筑坚固据点,企图长期固守。一时间,日伪军气焰嚣张,大小“扫荡”接连不断,新四军主力频繁转移,苏中根据地急剧缩小。在1941年冬,苏中根据地中面积较大、相对稳定的区域仅有东台县三仓地区和如皋县丰利地区。
在空前困难的形势下,粟裕提出:根据地必须有一个较为巩固的中心区,无论形势如何恶劣,这个巩固的中心区也不能丢失。粟裕决定,将三仓地区作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并为此进行了军事、干部和群众工作等方面的相应部署。
根据粟裕的战略决策,新四军一师师部和苏中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在三仓地区,在这里指挥全苏中的抗日斗争,三仓区已经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同年10月,为加强对中心区的领导,苏中区党委决定建立中共东台中心县委,辖东台、泰东、兴化三县,章蕴任中心县委书记。
10月,针对东台根据地在“八一三”大“扫荡”后,被敌人南北分隔的实际,东台县恢复了台北分县委,成立了台北行署,以加强北部的领导。
同年12月,中共苏中第二地区委员会、苏中第二行政专员公署成立,辖东台、泰东、兴化、台北、兴东等县,中共东台中心县委撤销。
从1941年到1942年,日伪军频繁向苏中根据地发起攻击,而三仓地区由于处在根据地中心区的特殊地位,成了日伪军反复进攻的重点。
针对上述形势,苏中军区提出了“保卫三仓、保卫丰利”的口号。在这一号召的激励下,新四军苏中部队和东台军民同仇敌忾,紧密配合,在司令员粟裕的指挥下,在三仓及周围地区抗击敌人,70 天内打了七个硬仗,打退了日伪军的猖狂进攻。
1.一战三仓。
1941年9月,平息大刀会暴乱后,新四军一师二旅五团北调盐阜,三旅七团进驻三仓。
1941年10月初,日伪军两千多人从富安、李堡、潘撇三路出击,合围三仓。七团当时大部分兵力在外执行任务,三仓只有团部和少量兵力。团长严昌荣得悉敌情后,当即命令团直机枪连快速赶到一仓设伏,同时率团部跳出三仓东移。不久,从潘撇南犯的四百多日伪军行至一仓时,钻进了机枪连的伏击圈。指导员徐馨伯一声令下,两挺重机枪和步枪一齐开火,日伪军顿时倒下了一大片。余敌重又组成战斗队伍,双方形成对峙局面。这时,进攻三仓的李堡、富安之敌也已迫近。为避免腹背受敌,徐指导员指挥部队撤出战斗,安全返回团部。
三路敌人进入三仓后,未发现新四军,合击七团的企图落了空。一番烧抢后,李堡、富安之敌分路撤回据点,潘撇之敌则安营扎寨,准备长期占领三仓。
为了不让敌人在三仓立足,当夜,严团长率执行任务归来的一营袭击了三仓之敌。在我军猛烈攻击下,敌人勉强支撑到天明,死伤三十多人后,狼狈逃离了三仓。
2.二战三仓。
1941年10月10日前后,一千多名日伪军从富安夜袭三仓。严昌荣团长、汪克明政委接到侦察员报告后,立即命令团部向单家墩转移,同时在敌人必经之路杨卢乡设伏。
深夜,敌人来到三仓,大肆折腾一番后,未见新四军踪影。七团主力去向不明,敌人顿感不妙,为恐孤军深入,被新四军全歼,急忙退出三仓,连夜向富安退缩。
当敌人走到三仓西南十公里的杨卢乡时,在一处低洼的草荡里,遭到等候已久的七团八连的伏击。由于情况不明,日伪军不敢恋战,只得加快撤退。日伪军担心再遭伏击,不敢再走原路,窜上西北向的小道,逃回了富安据点。
3.三战三仓。
1941年10月中旬,驻东台、富安、潘撇的八百余日伪军再次窜犯三仓,寻歼新四军主力部队。为避敌锋芒,七团团直和二营撤出三仓后,隐蔽在镇东南方向的草田里。不料这一情况被汉奸获悉,得到密报的日伪军摆开一字长蛇阵,由西北向东南拉网式推进。七团与敌人巧妙周旋至天黑,乘夜幕跳出了重围。
造流装置还有叶轮造流式装置,该装置也设置在双船体的中间,由导流板和导水叶轮组成,其浸水深度需要通过压载水来进行间接调整。在作业情况下,开启动力装置,转动导水叶轮造流,产生正向强烈水流,将前方漂浮的垃圾引导进入垃圾收集翻斗,当集满垃圾时,关闭闸门,提升收集翻斗并翻转,将垃圾倾倒入储存装置后继续收集[7]。该装置结构较复杂,导流板也会一定程度上对船只航行产生阻力,但其导流效果较好,可以直接将船只前方的水和水面垃圾引导过来,其中,造流的效果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叶轮方向、转速、叶片数量、叶型以及导流板的型号,例如卧式叶轮较立式叶轮的造流效果更好。
同一天,七团三营在三仓东南十多公里的半边街(今新街镇)一带分散活动时,遭到驻李堡日伪军六百多人的突然袭击。三营边打边撤,敌人尾追不舍,双方距离越来越近,三营已伤亡几十人。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营部直属班集体向营长请战,要求就地留下阻击敌人,掩护全营撤退。这个班共14 人,全是不满18 岁的小战士,人手一支中正式步枪。敌情刻不容缓,营长陈桂昌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全班迅速抢占了一条干沟堤埂,14 个人一字散开,与猛扑过来的日伪军展开了激战。14 支步枪组成了火力网,将几百个日伪军堵在草田里无法前进。在直属班的顽强阻击下,三营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敌人撤退后,陈营长赶到阻击地,只见14 个新四军小战士为抗战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4.四战三仓。
正当日伪军频繁对三仓中心区攻击时,在东台境内坚持敌后游击教学的抗大苏中大队决定组织学员参战,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同时减轻在三仓地区的七团的压力。这个大队由华中抗大第五分校第三大队和新四军一师抗校于1941年9月合并组成,辖五个队六百多人,大队长吴肃,政委谢云晖。
10月中旬的一天,富安、李堡等地的日伪军再次大规模出动,合击三仓。大队抽调干部、学员、战士,组成一个百余人的精干连队,在三仓西南的许河伏击李堡之敌六百多人。战斗打响后,他们灵活机动地利用房屋、坟头、沟坎等打击敌人,消灭日伪军三十多人。
为了扩大战果,大队又抽调一、三、五队学员参战。第二天晚上,突然包围了三仓之敌的巢穴富安据点,同时向贲家集、安丰方向分别派出打援分队。攻击发起后,富安守敌惊恐万状,龟缩在坚固的工事里等待援兵。合击三仓之敌得知后院起火,深恐老巢不保,被迫掉头回援。苏中大队不跟敌人拼实力,达到调动敌人的目的后即撤离了战斗。敌人攻占三仓的阴谋再次破产。
这次战斗后,粟裕调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进入三仓地区,以加强这一战略基点的军事力量。
5.五战三仓。
1941年10月29日,中共东台中心县委和东台县党政机关夜宿三仓西边的钱家河。第二天一大早,县总队参谋长黄凌强突然发现几十米外的河西小桥上,数十名伪军正在由西向东过桥;朝西一望,一里外的大路上黄乎乎的日伪军一大片;再仔细看,河对岸的敌人正在架设机枪。情况万分危急,黄凌强抽出快慢机,抬手打出一梭子子弹,几个敌人应身倒下。机关人员听到枪声,立即冲出住房沿着河沟向东撤退。敌人发现这是一个指挥机关,且武器甚少,以为咬住了大目标,疯狂地叫嚣着冲了上来。枪声传到一公里外的八团宿营地。团长王澄判定是中心县委和东台党政机关遭遇了敌人,立即派出部队火速驰援。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机关全体人员安全转移到三仓以南地区。
原来,急于寻找新四军主力决战的日伪军屡次扑空后,改变了战术。他们再次纠集两千余人的兵力,于10月29日夜从东台城、富安等地奔袭三仓。黄凌强遭遇的“黑老鸦”是其中的一部分——伪东台县政府保安大队。机关脱险了,八团也跳出了敌人的重围,日军又一次扑空,气急败坏地在三仓大肆烧杀抢掠。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当天夜里,八团三营派出小分队,袭击了三仓镇,歼敌三十多人后胜利返回。日伪军在三仓占据了三天,处处被动挨打,只得往潘撇撤退。
6.六战三仓。
1941年11月7日,根据粟裕的部署,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转入外线作战,七团进驻三仓整训。
这一天,是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中共东台县委在三仓于家坝召开庆祝大会。日军得悉情报后,紧急调动了东台城、安丰、潘撇之敌一千七百余人,分三路再次朝三仓猛扑过来。抗大苏中大队在三仓西侧高桥口,遭到安丰之敌四百余人的袭击,师生们勇猛地投入战斗,阻滞了敌人的行动,从容转移。激烈的枪声向于家坝通报了敌情,东台县委县政府机关在七团的掩护下,顺利撤至三仓河以南安全地带。日伪军的阴谋再次破产,涌进三仓镇作恶一番后撤回据点。
七团和东台县总队决定攻其一股,以牙还牙。当潘撇之敌四百余人退经高桥、沈园一线时,埋伏在两侧的七团二营和三营如神兵天降,突然发起攻击。日伪军死伤四十多人后夺路而逃。
7.七战三仓。
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在指挥全区抗战的同时,始终密切地关注着三仓的斗争。为了保卫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新四军一师一旅二团和三团,奉命相继从江都地区移师东台的唐洋、富安一带,与七团协同作战。
1941年12月9日,驻李堡、潘撇的一个大队日军和五百多伪军又一次合击三仓。七团在抗大苏中大队配合下,正面抗击敌人,仗打得十分激烈,攻防呈胶着状态。黄昏时,为调整部署,七团和苏中大队撤出战斗。苏中大队一部分在转移中被敌包围,师生们奋力突围,12 人壮烈牺牲,其中有归侨林良烈士。林良放弃海外优裕生活,从侨居的新加坡回国参战。在这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他将一腔热血洒在了三仓的大地上。
当晚,三旅七团配合一旅三团,乘着夜幕,冒雨向三仓立足未稳之敌发起进攻。双方激战17 小时,到次日午后,付出惨重代价的日伪军被逐出三仓。
新四军一师抓住战机,发动主力和地方武装10 个团的兵力,10日起在南至长江口、北至三仓河的苏中数百里区域内全线出击,向如皋、掘港、李堡、临泽等十余处的日伪军据点进攻,至13日战斗结束。这次反击共毙伤日伪军五百余名,夺回了丰利,巩固了三仓。
在粟裕的指挥下,围绕苏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区三仓的争夺战,七保三仓取得了胜利,粉碎了日伪的冬季“扫荡”。三仓地区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后,苏中区党政军领导人粟裕、陈丕显、管文蔚等都曾长期在这里工作,指挥整个苏中区的抗战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