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十年来国内外语界面研究的思考

2013-06-10 09:12:48朱跃伍菡
外国语文 2013年5期
关键词:句法语言学外语

朱跃伍菡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1.近十年中国外语界面研究现状

外语界面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2004年5月,复旦大学召开了一次语言界面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内地学者7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在一定的意义上标志着界面研究在中国的萌芽。近10年来,在我国,专门从事外语界面研究的学术论文并不多见。从研究的话题来看主要分为语法—语义界面研究(张达球,2006;罗思明、王文斌,2010;刘宇红,2010;王文斌、罗思明,2009;刘宇红,2011;汪祎、罗思明,2011;胡波,2011;刘宇红,2011;)、语义—语用界面研究(姜涛,2010)、语音—语义界面研究(闫小斌,2009)、词语与世界界面研究(杜冰研,2006)、句法与语篇界面研究(苗兴伟,2009;张滟,2012)、语篇与认知语言学界面研究(魏在江,2006)、翻译与界面研究(肖宏德,2013)、文学与界面研究(乔国强,2012)、界面研究的原则、方法与意义(潘文国,2012;董洪川,2012)。

从研究论文的数目来看十分有限。在学术期刊网上输入“界面研究”等主题词后,仅搜索到相关文章38篇,其中包括硕士论文两篇和博士论文一篇。平均一年3-4篇左右。论文主要集中在对语法—语义界面研究和语义—语用界面研究,共22篇,约占该研究论文总数的60%。

表1 近十年界面研究论文篇数分布表

从发表的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从2004年到2008年共发表相关论文11篇。从2009年到2013年五年的时间里共发表27篇,约占总数71%。

外语界面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2004年5月,在复旦大学召开了语言界面国际研讨会。在本次大会上,美国RICE大学的S.Lamb(2004)认为界面性是语言本体的特征,并从神经认知体系和语言处理的角度对语言本体的界面性进行了阐述。香港城市大学的潘海华(2004)以汉字“都”的使用为例探讨了句法层面的界面性。香港理工大学的石定栩(2004)以动—名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了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句法关系。香港大学的贺晓玲和高华(2004)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汉语的被动表达进行了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石毓智(2004)则是从概念化理论入手对不同语言的概念化方式上可能存在的差别进行了探讨。香港理工大学的蒋严、陆镜光(2004)以及中国青岛海洋大学张德禄(2004)、复旦大学陈振宇(2004)等也分别从逻辑、汉语信息结构的表现手段、语篇衔接和认知模型等角度探讨了界面等问题。

表2 界面研究论文篇数年代分布表

近十年来,国内语言学家在界面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东北师范大学杜冰研(2006)在对言后行为的研究中发现言后行为在语言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起到一个界面的作用。作为语言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界面,言后行为的实现程度决定了语言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与结果。张达球(2007)通过对汉语中体界面假设的检验,提出了汉语的句法映射连接条件。宁波大学王文斌教授(2009)等通过对英汉作格动词的语义的研究发现作格动词的语义是行为义、使役义和结果状态义的“三义一体”;动词的部分意义会映射到句式上,并非是全部等。动词的语义特性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取向对英汉作格动词特定句式的选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山东大学苗兴伟教授(2009)在界面研究中提出了语言学的整合研究观。这种整合研究包括语言界面研究、互补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罗思明、王文斌(2010)提出了构建整合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的设想。东北师范大学姜涛博士(2010)通过对现代汉语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的研究为个体汉语将来时助动词意义和范畴内的意义关系分别提供了统一的解释。南京师范大学刘宇红(2011)提出了因果元构式的方法。汪祎、罗思明(2011)通过研究发现英汉运动类动词的词汇化程度以及句式表达的个性特征是造成其语义与句法界面差异的根本原因。湘潭大学胡波(2011)通过对名词转动词生成的句法机制研究发现英汉语中动词句法结构映射施事与客体题元具有普遍一致性。张滟(2012)系统研究了汉语话题链的句法—话语界面问题,认为话语语义、信息处理和语用因素对句法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导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呈现出开放性。潘文国(2012)以“界”、“面”、“研究”和“界面研究”为切入点对界面的研究以及董洪川(2012)关于外语界面研究与外语学科研究新增长点的关系阐述对我国的界面研究在宏观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外语界面研究的思考

2012年,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的首届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会成立大会标志着外语界面研究转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起始点迫切需要我们就以下问题作出更为深入系统的回答:

(1)外语界面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外语界面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3)外语界面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关系是什么?

(4)外语界面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界面是由interface一词翻译而来。因此,界面首先是一个接口,是一种对接;这种对接可以是某个学科内部不同分支间的对接,比如语音与语法间的界面研究、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语音与语义间的界面研究;界面也可以是跨学科间的对接,比如语言学与心理学、语言学与认知科学、语言学与计算科学、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等界面研究。跨学科的对接可以产生理论界面效应,催生新的理论;跨学科的对接可以产生解释界面效应,提高理论的解释力。

界面是一种关系,一种同一学科不同分支间的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相互互动的关系。

国内关于语言界面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意义与句法界面的研究和语义与语用界面的研究层面上。跨学科层面上的界面研究几乎是空白。外语界面研究的显著性特征应该是它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出界面研究的多接口性。犹如管道体系上不同的接口处都有一个相互连接的界面,每一个界面都可能是界面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国内有关界面研究在内容上、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目前所能搜索到的界面相关研究论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共时分析的方法。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关于界面研究的相关理论,并在现有的国外理论基础上,通过对汉语或英语例句的分析去证明或修正某一理论的有效性,或者直接借用国外提出的一个理论模式,并用这个理论模式去解释某一界面现象。比如在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研究中,多采用传统的界面研究模式,是一种词汇语义向句法成分的单向映射研究。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在中国的介绍,对国内的外语界面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界面研究形成了构式语法的研究模式,但是正如刘宇红教授(2010)所说的那样,用构式语法的理论去研究界面问题仍然解决不了意义和句法一对多的映射关系。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刘宇红教授提出了因果元构式模式,以弥补传统模式和构式语法模式的局限性。但是,这种模式的提出还需经过语言使用数据的进一步检验。

外语界面研究方法上的单一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外语界面研究的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如果能够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比较与对比研究相结合,如果能把数据库方法引入界面研究,如果能把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将大大推动界面研究的发展。

界面研究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学科的理论去解释另一个学科,也不是简单地把两种学科理论相结合去阐释某一特定的现象,否则界面研究就不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新的增长点;因为从语言研究的发展史来看,跨学科研究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不是近十年的事。撇开语言本体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不谈,一般认为社会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神经语言学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统计语言学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应用语言学术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计算语言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机问世。这些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界面研究是不同学科间的接口研究。Interface本义也是接口之意。既然是接口,那么在接口之处就会存在一个互动的区域,是个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区域,也是不同学科在交叉中的中间过渡区域,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糊性区域,涉及到至少两个学科交叉边缘性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界面研究是互动研究、双向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向句法成分的单向映射的研究上,那么句法成分对语义的能动性研究、词汇语用的动态语义对词汇的静态语义的能动研究等等都是不应忽略的研究课题。只有强调界面研究的边缘性、互动性和双向性才能对语言界面的本质问题有系统、全面的了解。

外语界面研究应该注重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结合。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在界面研究中更多地关注了语言内在系统各界面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学术性研究为我们的界面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如何把界面研究成果加以应用,这是外语界应该承担的任务。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障碍很多是发生在语言界面的层面上的。篇章层面的翻译智能系统的完善需要界面研究的支撑。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同样存在界面问题。因此界面研究的应用涉及到外语界、中文界和相关应用学科界的共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外语界面研究学会不仅有所作为,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3.结语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外语界面研究在语法—语义界面研究、语义—语用界面研究、音系—语义界面研究、词语与言语行为界面研究、句法与语篇界面研究、语篇与认知语言学界面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在内容上,不仅要加强语言内部系统各界面的互动研究,也要注意语言与其他学科的界面研究和界面理论的应用研究;在方法上,应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比较与对比研究相结合,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对界面问题进行研究。应该对外语界面研究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关系以及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定性才能更好地对外语界面的研究问题作出阐释。

[1]董洪川.界面研究:外语学科研究的新增长点[J].外国语文,2012(5):2-3.

[2]杜冰研.言后行为探析:语词与世界的界面[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3]胡波.英语名转动词的词汇语义句法界面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350-362.

[4]姜涛.现代汉语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研究:默认语义学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6月.

[5]刘宇红.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研究的三种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1-6.

[6]刘宇红.生成语法中词汇语义与句法的界面研究[J].外语学刊,2011(5):56-60.

[7]罗思明,王文斌.当代句法——语义界面理论研究[J].现代语文, 2010(5):6-12.

[8]苗兴伟.从句法—语篇界面看语言学的整合研究[J].中国外语,2009(3):20-24.

[9]潘文国.界面研究四论[J].中国外语,2012(3):110-111.

[10]潘文国.界面研究的原则与意义[J].外国语文,2012(5):1-2.

[11]乔国强.试谈文学的界面研究[J].外国语文,2012(5):5-7.

[12]汪祎,罗思明.英汉运动类动词语义—句法界面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2011(3):97-101.

[13]王文斌,罗思明等.英汉作格动词语义、句法及其界面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5):193-201.

[14]魏在江.隐喻的语篇功能——兼论语篇分析与认知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教学,2006(9):10-15.

[15]肖宏德.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界面研究——从外国人翻译两首唐诗谈起[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1 -93.

[16]熊学亮.管窥语言界面[J].外语研究,2004(4):17-19.

[17]闫小斌.句法—音系界面研究的新进展——《句法—音系界面研究理论:最小间接参照论》评介[J].山东外语教学,2009(6):88-91.

[18]张达球.英汉存现结构句法语义关系诠释[J].外语研究,2006(4):11-17.

[19]张滟.话题链的句法—话语界面研究——汉语话语导向类型特征的一个表现[J].现代外语,2012(2):111-117.

猜你喜欢
句法语言学外语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中华诗词(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