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分析及评价

2013-06-08 05:09张慧琴马凤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波动性播种面积总产量

张慧琴,马凤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庆 163319)

粮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对粮食生产波动都存在极强的警惕性。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省份之一,其粮食产量的波动对我国粮食生产和供应具有一定的影响。自2003年起连续9年呈增长态势,2011年达到全国产量第一的水平,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为何能持续增长。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规律和增长特点如何,研究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深入分析其原因,既能明确其发展规律,又能确保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不断增长的粮食的需求。

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与特征

1.1 粮食生产总量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粮食生产总量有了明显提高。如图1所示,粮食产量从1980年的1462.4万t到1990年跨越2000万t而达到2312.5万t,经过近10年,1999年继续攀升至3074.6万t,在2000~2003年的四年相对低迷(小于3000万t)后,2004年至今连续9年持续增长,而且先后突破了3000万t、4000万t、和5000万t,2011年达到了5570.6万t,成为全国粮食产量最高的省份。在这一总量变化过程中,其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产量呈现波动式上涨态势,特别是近年来玉米产量持续上升,从2005年的1379.5万t连续增长到2011年的2675.8万t,水稻也增长较快,自2004年的1120万t到2011年达2062.1万t,为粮食总量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图1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变化Fig.1 The change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2 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状况

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波动较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图1)。其中波动幅度较大的为玉米,其次为小麦,水稻则呈波动式上升,大豆多年来单产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2003年之前基本稳定,平均播种面积为750万hm2,自2004年开始上升,从2004年的821.6万hm2到2011年达1375.9万hm2,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8年呈现持续快速上涨趋势,基本翻倍增长(图1)。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生产面积一直连续上涨,2011年的水稻播种面积为1980年的16.4倍;玉米播种面积呈现前期增幅较小后期增长较快的趋势;大豆2003年以来波动幅度较大;小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性测度

2.1 粮食生产波动性测度方法

为了更好地反映粮食生产的波动性,这里选用相对波动系数来衡量粮食生产的波动性,以期较好地反映粮食生产总量的动态稳定程度。首先利用线性趋势拟合的方法计算出粮食产量各年度的趋势值,然后利用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之间的差值在与趋势值之比得到其相对波动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Yt为实际粮食产量,Yt′为粮食产量t期的趋势值,由趋势拟合曲线或回归拟合方法得到。R为相对波动指数,其绝对值越大,则产量稳定性越差,说明变量越远离长期趋势,该绝对值越小,则产量越稳定。

根据黑龙江省1980~2011年间粮食产量进行线性趋势拟合,得到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长期趋势拟合方程为:Yt=108.85t+905.8(R2=0.8651)

2.2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指数

根据相对波动指数计算公式、粮食产量长期趋势拟合方程以及黑龙江省1980~2011年的粮食实际产量数据,计算其趋势产量和波动指数,其波动指数如下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黑龙江省1980~2011年粮食波动较为频繁,波动幅度较大,波动指数在-28.6%~44.1%之间;波动指数超过5%的年份有19年,占样本年份的59.38%。

图2 1980~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指数变化Fig.2 The change of grain production fluctuation index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1980~2011

2.3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特征

根据波动周期理论,考察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周期变化,按照从波谷—波峰—波谷的完整形态特征,将波幅大于5%,且持续时间至少2年以上作为一个完整周期计算,将黑龙江省1980~2011年间粮食波动情况分为4个周期(如表1)。从粮食波动的4个完整周期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具有以下特征:

表1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周期Table 1 The fluctuation period of grain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2.3.1 粮食生产波动为古典型波动。波动的性质分两类:一是古典型波动,即波谷年份的粮食波动指数为负值;二是增长性波动,即波谷年份的粮食波动指数为正值。

2.3.2 粮食产量波动指数高、波动幅度大。波动指数在-28.6%~44.1%之间,波动指数超过5%的年份有19年,占样本年份的59.38%;波动指数超过10%的为14年,占到43.75%。波动幅度四个周期内最高达到27.89%,最低为6.51%。说明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波动在1980~2011年间易出现大幅涨落现象。

2.3.3 粮食波动周期较为明显,波动周期时间较长。最短波动周期为3年,出现在1982~1985年和2000~2003年;最长波动周期达11年,出现在1989~2000年。

2.3.4 粮食生产波动复苏较快,从每一周期的波谷到波峰转变的较快。在1980~2011年间黑龙江省粮食波动周期中,每一波谷到波峰转变期只有1~2年时间,说明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抗减能力增强。

3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性原因分析

3.1 分析方法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土壤肥力等;一类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耕地数量和质量、资金投入、粮食市场价格等。然而,综合这些因素最终作用的结果可以归结为两个直接因素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因为粮食总产量等于生产面积乘以单位面积产量,即:Yt=St*Pt

式中Yt为t年粮食总产量,St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Pt为单位面积产量。如果继续分解,即总产量的年际变化量分解为单产变化而面积不变、面积变化而单产不变和两者同时变化作用,可以进一步估算出特定时期内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的对总产量的平均影响。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A为粮食总产量的波动水平,A1、A2、A3分别为粮食单产、粮食面积以及单产与播种面积交互作用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

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黑龙江省1980~2011年粮食总量波动指数测算的波动周期,以及各个周期中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运用上述分析方法分别对各个时期段的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单产与播种面积的交互作用影响进行计算,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

表2 黑龙江省各时期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总产量波动的影响Table 2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per unit area yield and sown area on the fluctuation of the total amount of grain in different perio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3.2.1 从总体上看,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粮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其贡献份额达到63.98%,而粮食播种面积作用只占到31.96%,粮食单产和播种面积交互作用的影响只有4.06%,即使最高周期也只有8.98%。当然,在不同周期时段各因素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异。

3.2.2 1982~1985年和 2001~2004年两个时段中,黑龙江省粮食单产对粮食总量的影响相当大,分别达到了89.79%和86.67%。这主要是随着新时期化肥、农药、农机、品种以及栽培生产技术水平等的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出现阶段性高速提升。

3.2.3 1986~1989年和2005~2011年的两个时段中,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对总量波动影响较大,分别为44.28%和27.35%。说明在经历了单产水平的大幅提升后,会出现一定时期的消长,这时只有靠粮食播种面积的提升来稳定粮食产量。

3.2.4 从2005年以来看,播种面积对产量波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说明单产对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影响有所降低,而播种面积的提升对确保粮食稳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4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性总体评价

粮食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总量变动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市场的角度看,既有整个市场需求的拉动,又有供给的影响因素。从不同时期来看,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力。

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波动性较大,随着经营体制改革的实施,粮食产量增长显著。总量波动前期受粮食单产影响明显,而后期受播种面积影响扩大。粮食总量增产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激发劳动者种粮积极性,种粮投入不断增强,触发了粮食单产的提升;然而,期间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物质投入不足,农田开发受阻,只有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增加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

90年代期间,黑龙江省粮食稳定性增强,粮食总量快速提升。这段时期的波动性明显小于上个时期,说明其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这主要在于新时期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药、化肥、农机以及农业投入等的增加,这一时期粮食单产对粮食波动的影响贡献较大。

进入21世纪,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000万t以上,比上个10年的平均总量翻了近两倍。初期的2000~2003年发生了下降波动,之后持续上升。期间波动指数较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明显,说明粮食稳定性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在于以自然灾害为始端,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得到连年增长,粮食播种面积的贡献份额不断上升。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实施减免农业税,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及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单位产量和扩大种植面积。

新时期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如何能保持高位运行,以80年代以来的粮食波动规律来看,既要加强科研技术的转化应用推广,提升粮食单产效率;还要以资源保障为前提,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的质与量。

[1]龙方,杨重玉,彭澧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9):97-104.

[2]刘宇鹏,赵慧峰,焦伟伟.河北省粮食生产波动与周期特征的实证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1(4):502-506.

[3]张海翔,张德亮.云南省粮食生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1(2):82-84.

[4]姚成胜,汪莹.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400-404.

[5]喻翠玲,冯中朝.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1):7-10.

[6]秦志勇,李远景.国内外粮食市场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24(5):97-100.

猜你喜欢
波动性播种面积总产量
土库曼斯坦土豆播种面积创纪录
2021年俄罗斯油籽播种面积或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11月化肥总产量继续下降
美国大事和玉米播种面积将提高
我国70年来粮食总产量增长4.8倍
2017年玉米播种面积将减少
基于人民币兑欧元的马尔科夫机制转换的外汇汇率波动性研究
基于沪深300指数的价格发现及波动性研究
基于SV模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