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剪纸的创意实验

2013-06-07 07:32陈元鹏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剪纸红色传统

陈元鹏

(遵义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一、中国传统剪纸艺术解析和探索

用剪纸风格演绎红色文化的创意思想,首先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剪纸一定的了解。剪纸作为在中国民间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和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中必然积淀和孕育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思维方式。而最为通俗的艺术形式和最为大众的思维模式的结合有利于创作者对红色文化的演绎和传播。

剪纸形式起源的史料记录中有《史记》关于“桐叶封弟”的故事,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的真实事件,侧面反映出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与剪纸形式相似的技巧。古代中国人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传。战国时期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银箔镂空刻花(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文物之一)等等,与剪纸的表达方式同出一辙。他们的出现都为民间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精神层面的渊源来说,剪纸可以上溯到原始末期的巫术文化。在人类的童年阶段,艺术诞生的初衷是为了表达某种精神的意义。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曰:“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象,本指《周易》里的卦象,它的含义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意象的“意”是包蕴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在一个意象中,我们看见的是“象”,而品出的是“意”。摆脱病魔和死亡的痛苦是人们永恒的理想;而颂扬生命,表现生的欢乐,对生殖的崇拜则是人们虔诚的信仰。在长期中国传统民间习俗的浸淫下“纳福迎祥”的传统剪纸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态和世俗愿望,成为人们对生活和情感最为普及的表达形式。

从造型语言特点来看,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受剪纸工艺的限制,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不宜采取完全写实而只能采用突出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等方式,以表现对象的特征。夸张变形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的语言追求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从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来看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图1.《虎》(陕西剪纸)

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相对应的是其象征性的艺术特征。在剪纸艺术中常常善于用谐音的方式把多种看上去毫不相关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含义。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多种吉祥物,把约定俗成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

总之,看似简朴通俗的民间剪纸却是蕴涵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和审美传统的宝库。以图1《虎》(陕西传统剪纸)为例,其题材虽然非常常见但却可以上溯到原始时期关于伏羲的图腾文化,从造型来看其夸张的形象和追求神似的特点正是中国数千年审美积淀的外化,而其装饰化的植物填充手法正是中国民间追求吉祥如意和象征性的艺术特征的表现。

中国剪纸传统丰富的审美内涵、多样的表达方式、现实的大众基础无疑使其具备了向现代性和当代性拓展的基础,作为承载包括红色文化或者其他现代性思想文化的的形式并不会成为生硬的拼合,在现代符号学的基础上传统固有的象征将得到足够的延伸,使得笔者有信心在这个领域中尝试。

二、红色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分析

红色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历史的必然,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红色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层面上经历了从封闭的理想主义载体到改革开放八、九十年代年轻人叛逆的心理,而当代更多的是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采取回避态度的人较多。面对上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延续,当代中国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的继续发展以及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无论精英还是大众)的长远利益和每个人的命运,红色文化的解读和继承在某种程度上都与之息息相关。从笔者来说投入剪纸形式的创作目的主要不是在形式语言的创造或者对剪纸艺术审美的发掘,而是希望通过一个最大众化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视觉形式,建立起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激发大众的参与和主动思考的兴趣和热情,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下实现对红色文化的关注、交流、反思和价值的评判。

三、红色剪纸艺术具体的创意组织方式

图2 《红色人物系列—列宁》

红色视觉文化创新的思路可能是多样的,但怎样才能将红色文化的话题引起大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呢?一方面,红色文化结合剪纸艺术进行创新的方式不应该是简单生硬的拼合。我的思考是新的剪纸风格和审美方式要尊重和利用剪纸艺术根植了上千年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和已经形成了其固有的审美习惯和其独特的象征性表达方式,要尊重剪纸艺术独特的艺术规律,而不只是剪纸的表皮形式。另一方面,红色剪纸艺术要面对处于现代生活的观众得吸收当代美术的美学成就(心理学和符号学),在内在层面上需要表达出红色文化本质的内涵和艺术家对红色文化独特的理解和反思,能给人以某种思想的启发和共鸣才能具有长远的生命力,而不单是考虑构成和美感的问题。对上述两方面问题我深有体会的一个例子就是文革时期的红色剪纸,这个时期也曾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创作了大量的红色剪纸作品,其基本方法就是用剪纸的形式将红色人物形象或场景图片根据其具象的光影形象概括出明暗关系加以刻制。用这种方式创作的剪纸作品缺少对中国剪纸艺术传统和文化的尊重和研究,只是用了剪纸的工具材料,缺乏剪纸艺术传统本身散发出来的审美趣味。而在思想层面上对于红色文化的表现也较为简单,不过是对红色素材简单的复制,而缺乏对内在本质的研究和独立的见解。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手工技巧方面如何精细也只能算作简单的宣传品,而非艺术品,我的创意思路将力求避免文革时期流传下来的这类红色剪纸表现方式。

图3 《红色符号系列—党徽》

我的红色剪纸艺术具体的创意方向打算挖掘具有典型性的红色文化的视觉形象,比如:对领袖人物毛主席、格瓦拉肖像或者重要符号镰刀斧头、五角星等等进行图形化的简化处理,将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和剪纸图案元素用现代美学符号学的方式进行新的解读,在图形中进行构成、组织和装饰,使之在显性层面上具有一定新颖的视觉吸引力和美感来装饰传统图案的红色人物图形和红色符号剪纸。

比如,在图二《红色人物剪纸系列—列宁》作品中可以看到我对传统剪纸吉祥图案的使用,如像凤鸟、牛、蝙蝠等吉祥图案,在使用中不但考虑了视觉形式的疏密和美感问题,还将现代符号学和传统图案的象征和寓意结合,让人在浓浓的中国传统吉祥喜庆的氛围下若有所思。 再如,以图三《红色符号系列—党徽》为例,将镰刀和斧头等反映现代工农大众的符号和殷商时期青铜文化中的饕餮以及凤鸟图案相结合,这些图案本来是青铜礼器的纹样,也是国家的象征,而正好与现代的意义有内在的统一,所以在我的创作中这种装饰手法的运用不只是为了追求简单的装饰美感,而是一种可以有内涵的耐人寻味的意义。德国美学家贝尔认为艺术就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就此而言,我在红色剪纸创作上对形式语言的组合也包含了当代追求和谐社会的时代诉求以及倡导吉祥、富贵、繁荣、多子多福等大众的民间、民俗观念的意义。而对于具体符号的解读不同的受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体会。这批红色剪纸力求创造出在内涵上具有探讨空间的而不是既定唯一的艺术。总体风格而言我的剪纸作品将会尽量追求一种雍容华贵,大气而不失精致的装饰风格而不是一种简朴或者质朴的风格,要与当代中国的总体氛围相契合。这是一种具有中国化而又具有现代气息的剪纸艺术。

图4 百度国庆59周年主题logo,(吕胜中 设计)

我剪纸创作的灵感之一是来源于当代艺术家吕胜中先生的剪纸艺术,他的《小红人系列》剪纸作品将传统剪纸元素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再创造。例如图四《国庆59周年主题logo》将传统抓髻娃娃的小红人和灯笼的吉祥喜庆与现代国庆节日的氛围联系起来。这给了我的创作以方向性启示,当然我的红色剪纸系列在主题和审美趣味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诉求。

[1]吕胜中.小红人的故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陈丹青.让艺术说话[J].美术,1981,(1).

[3]吕胜中.再见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肖伟胜.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周作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 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8]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法)丹纳.艺术哲学[M]. 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0](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剪纸红色传统
红色是什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剪纸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红色在哪里?
老传统当传承
追忆红色浪漫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剪纸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