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松
吉林省洮南神经精神病医院,吉林洮南137100
度洛西汀合丁螺环酮治疗32例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张劲松
吉林省洮南神经精神病医院,吉林洮南137100
目的:探讨丁螺环酮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给予单用度洛西汀治疗;观察组32例,给予丁螺环酮联合度洛西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w。观察不良反应,并采用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评定疗效、有效率,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6w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治疗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于第4w显著起效,对照组于第6w显著起效。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丁螺环酮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起效迅速,疗效明显。
难治;抑郁症;度洛西汀;丁螺环酮
难治性的重度抑郁发作是临床精神科医生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患者大多数久治不愈,并且多伴有躯体症状,给病人造成痛苦甚至是自杀等严重后果。这些年来,由于社会文化及该病复杂性和就医模式的偏差,常致病情迁延;药物在治疗中反复调整、变更,使治疗敏感性逐渐降低,也是难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1.1 资料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541例抑郁发作患者中,有62例确诊难治性抑郁症,诊断标准[1]符合ICD-10或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且用现有的2种或2种以上不同化学结构的抗抑郁药,经足量足疗程治疗,无效或收效甚微。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无服用精神活性物质,无癫痫病史或家族史。将62名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5.2±9.52)岁;观察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4.7±8.51)岁。所有患者病程6个月~10年,平均(6.0±4.9)年。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①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度洛西汀治疗,起始剂量均为20mg/d,1w后剂量加至60mg/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联用丁螺环酮,5mg/次,3次/d,1w后加至10mg/d,3次/d;②疗效评定:①③采用HAMD量表评分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后的2、4、6周评定疗效;以量表的减分率为评定标准,HAMD减分率≥75%为明显好转,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改善,<25%为无效;②不良反应评定:于治疗前、治疗4、6w行肝,肾功能,心电图,血糖等常规检查。
1.3 统计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HAMD评分比较表1示,观察组在治疗的第4w开始HAMD的评分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在治疗的第6w开始明显下降;以观察组分数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疗效的比较两组治疗6w后,观察组明显好转8例,显著进步10例,改善5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2%,对照组明显好转4例,显著进步5例,改善3例,无效18例,有效率40%。两组疗效差异有高效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两组HAMD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HAMD评分的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n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6周对照组3026.58±3.3924.87±7.4220.34±7.4817.19±7.50a观察组3226.47±5.9120.31±4.2116.61±3.52ab12.26±3.42ab
2.3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可耐受。对照组视物模糊2例,口干3例。观察组头晕2例,血压轻度升高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度洛西汀选择性阻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弱阻断多巴胺的回收,从而增加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传导,轻度增加多巴胺的传导,治疗焦虑性抑郁和阻滞性抑郁。服用度洛西汀比服安慰剂的抑郁缓解率高(40%:28%)[2]。难治性抑郁患者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相对较低,其躯体症状,焦虑及情绪均受这二者神经通路的影响,故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效果好。而丁螺环酮是5-羟色胺1A受体的激动剂,较高剂量的丁螺环酮通过激动突触后膜5-羟色胺1A受体而引起5-羟色胺2受体向下调节,并能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能,抗抑郁。一项前瞻性研究[2]给SSRIs治疗5周无效的抑郁症病人加服丁螺环酮(25~50)mg/d,3周,68%的患者有效。研究结果也获得一致性结论。度洛西汀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和躯体症状,同时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导致性功能障碍,丁螺环酮能改善抗抑郁药导致的性功能障碍,二者联合作用加强,并可能与丁螺环酮起效时间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予以确认。研究结果还显示,二者联合使用,并未增加治疗副作用,但尚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调查和深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1]江开达.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1,62.
[2]喻东山.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第二版)[M].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2011,291.
R749.4
A
1007-8517(2013)22-0024-01
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