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吉林省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洮南 137100
洮南市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王永明
吉林省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 洮南 137100
目的:为探索洮南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和传播规律,掌握发病趋势和特点,同时为流行性出血热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至2012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流行特征:病例呈散在分布,农村患者多于市区;病例集中在20~55岁之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从事农田作业的农民发病最多。2.监测结论:病例多为农民,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发病多,这与接触鼠污染的环境、物品的机会多有关;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是该市出血热病毒宿主主要鼠种,染毒鼠可能由外地输入;鼠肺检测结果阳性,可以认定该市已成为新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3.控制策略:防鼠、灭鼠是控制本病的主导措施;重点人群预防接种是控制流行的强力手段;疫情监测是制订控制对策的科学依据。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疫情监测
洮南市2007年开始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报告,2008年有本地感染病例发生,以后每年发病人数不断增加,至2012年末共报告发病人数44例。为查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有效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工作。
1.1 发病情况 见表1。
表1 洮南市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统计表
1.2 病例分布
(1)地区分布病例呈散在分布,无明显聚集性;农村患者多于市区,发病数比为1.7∶1。
(2)年龄与性别分布
最小发病年龄为14岁,最大发病年龄为69岁,病例集中在20~55岁之间,占病例总数的83.8%。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4.15∶1。
(3)职业分布
农民发病最多有27例,占发病总数的61.36%,工人、教师、学生、民工等职业也有报告。
(4)季节性
全年各个月份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在3~6月份(29例),占发病总数的65.91%。
1.3 患者生活环境、饮食习惯
44例患者中有2例居住楼房,其他病例均住平房,环境卫生一般,院内及房屋内可见鼠洞和鼠迹,生活水平中下等。以食用当地产粮食、蔬菜为主,均有食用生菜和饮用生水习惯。农村病例家庭都饲养少量的禽畜。
1.4 接触史
调查病例中,有野外采矿作业1人,从事农田作业25人,从事农副产品收购2人,有外出史6人,其他病例无明确接触史。
1.5 健康人群自然感染率调查
采集有病例发生的村、屯和城内(16~60岁)健康人群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IgG抗体。结果见表2。
表2 洮南市健康人群自然感染率调查统计表
根据病例分布情况和自然地理景观,选择了有代表性的村屯、居民区、粮库、草场、田地、林地为监测点。2010年春秋两季用夜夹法捕鼠,调查鼠的种类、鼠密度。
2.1 鼠情监测结果 见表3。
表3 鼠情监测情况统计表
2.2 鼠肺检查结果
2010年按监测方案要求,共采集鼠肺202份,用液氮罐低温冷冻送吉林省疾控中心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结果:见表4。
表4 鼠肺阳性材料检出地一览表
3.1 洮南市2007年开始有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至2010年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乡镇逐年增加,由中部乡镇开始逐渐向南部和北部乡镇蔓延。城区和农村均有病例发生,并且86.36%的病例为本地感染发病。
3.2 发病以农村居多,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发病多,这与接触鼠污染的环境、物品的机会多有关。
3.3 16~60岁健康人群自然感染率低,1例阳性感染者是外地来本市的务工人员。
3.4 农村各监测点鼠密度最高为5.44%,最低为1.00%,平均为3.15%;市区监测点鼠密度最高为6.00%,最低为2.00%,平均为4.40%。城乡部分居民住户鼠密度较高,存在出血热病毒宿主鼠种(褐家鼠、黑线姬鼠),是造成出血热疫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3.5 鼠肺检测结果有5个样本检出阳性,集中在2个村屯(向阳乡凤凰山村门德屯、福顺镇新德村德拉森昭屯),这两个屯均有病例发生,因此可以认定我市已成为新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
3.6 向阳乡凤凰山村门德屯有150户430口人,其中有50户在农闲季节从事农副产品收购,该屯2例患者均从事农副产品收购。他们主要跨省市收购,染毒鼠随收购车辆从外地输入的可能性较大。福顺镇新德村德拉森昭屯地处公路两侧,交通便利,村民以种稻田为主,外地来此收购稻米、稻草的车辆较多,因此染毒鼠也可能由外地车辆携带输入。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工作涉及面广,防治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以“政府领导、依法防治、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为原则[1,2],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洮南市政府高度重视,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合作、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建立高效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采取下列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疫情报告监测工作;加强医疗救治工作;综合治理,科学灭鼠,有效降低鼠密度;加强技术指导和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做好重点人群预防接种工作,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3];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等。
[1]宋干.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8.
[2]杨为松.肾综合征出血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
[3]陈化新.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免疫效果议价和免疫策略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研究,1996,7:241.
R512.8
A
1007-8517(2013)16-0117-02
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