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选题方向及方法特征
——1999—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分析

2013-06-05 15:28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社会学选题

屈 杰, 万 义

(1.怀化学院体育系,湖南怀化418000;2.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选题方向及方法特征
——1999—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分析

屈 杰1, 万 义2

(1.怀化学院体育系,湖南怀化418000;2.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采用文献计量统计法,对我国1999—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的选题方向、方法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选题关注社会结构的调整、地域文化的弘扬、现实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但存在学科属性不明晰,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关注中国社会矛盾的研究数量偏少,学科前沿的研究不多等不足;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强调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新方法的借鉴和引入、定量的多因素分析、定性的实证考察,但存在基本功不扎实、方法选择随意性大、新方法引入欠缺等问题。

体育人文社会学;选题方向;方法特征;博士论文

Author's address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ihua University,Huaihua 418000,Hunan,China;2.School of Sports Scienc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Hunan,China

博士学位论文衡量博士学位授予质量,是博士研究生学习科研方法、掌握与运用科研技能以及学术综合素养的客观体现,也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展现方式[1]。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能够反映特定时期某一学术领域较高层次的研究实况和研究水平,对整个学科的发展与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1999—2011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选题方向、方法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也有助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创新和发展。

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选题方向

1.1 总体特征 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出1999—2011年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86篇。这些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体育大学(122篇)、上海体育学院(44篇)、华南师范大学(9篇)等,它们是我国获得博士点授予权较早的单位,也是研究实力较为突出、研究特色较为明显、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阵地,再加上湖南师范大学(4篇)、南京师范大学(4篇)、曲阜师范大学(2篇)、华东师范大学(1篇)的博士生培养,构建了从北到南的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检索结果能反映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从论文发表的数量来看,从1999年的1篇上升至2011年的43篇,特别是最近几年呈高峰发展的态势,反映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关注的时代特征[2]。当然,这可能也与网络出版形式存在一定的关系(表1)。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均具有博士点一级学科的授予权,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4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内部交流比较多,甚至共享教师、文献、仪器设备等资源,学科交叉特点较为明显,博士论文上的研究方向十分丰富(表2)。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紧随时代变化,关注体育发展中的问题,选题变得丰富多样[3]。特别是大多数博士研究生都从自身的从业经历、亲身感受作为切入点进行选题研究,这是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表1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历年发表数量Table 1 Quantity of Doctoral Thesis on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in China

表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选题方向Table 2 Subject Orientation of Doctoral Thesis on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in China

1.2 选题趋势

1.2.1 选题体现对社会结构调整的深入思考 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体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它有自身的学科属性和特点。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关注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与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就体育文化现象本身而言,它是由人的群体活动所表现出的社会特征,这种文化活动现象又反作用于社会结构,产生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社会功能,从而对社会之中“个体的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4]。从检索的186篇博士论文的选题视角看,早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问题,如《论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中国部分项目运动员对兴奋剂的态度和意向:TRA与TPB两个理论模型的检验》等博士论文,均体现出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对体育系统本身存在问题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

跨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演变,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组织的繁荣发展、公共政策的推广完善等一系列社会结构调整,也推动了体育人文社会学选题视角的更新。如《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论中国体育社团》《当代中国体育公共政策分析》等博士论文,反映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对社会结构调整的微妙关注。近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更加关注不同社会阶层体育文化活动的细化现象,如女性体育视角的《上海市中青年女性体育消费行为研究》,社会阶层视角的《我国城市中间阶层体育休闲研究》等,反映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对体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社会功能与社会价值的认识。

1.2.2 选题注重对弘扬地域文化的高度认识 体育文化活动的发展面临着地域文化现代化和西方文化渗入的双重冲击和影响,充分发挥体育这一社会元素在社会结构、社会功能调整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的高度繁荣,引起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者的思考和关注[5]。

大概可以分为以下3个层面。一是体育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村落体育研究》《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等博士论文,对某些特定地域的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了田野调查,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体育的社会功能进行了重新认识。二是社会转型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冲突问题。如《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社会的结构性断裂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之研究》等博士论文,均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转型对社区体育活动和本土体育产业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从而提出立足本土、兼容并包的研究结论。三是区域文化资源的调整与开发问题。如《区域体育资源研究》《我国区域优势体育产业选择与培育发展研究》等博士论文,以区域文化资源调整的优势互补、区域特色文化开发为研究主线,思考如何弘扬地域文化,促进区域群体活动、区域体育产业、区域文化资源等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重要意义。

1.2.3 选题关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各个领域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社会现实问题[6]。竞技体育领域存在训练科学化程度低、职业化水平不高、管理水平理念落后、体育资源配置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都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比较关注的选题视角。如《竞技的秩序意蕴研究》《中国竞技体育资源调控与可持续发展》《中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日本竞技体育体制研究》等博士论文,不仅注重中国竞技体育现状的调查,也注重同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进行对比分析,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之路。

学校体育领域现实中存在课程资源开发不够、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学生伤害事故频发等问题,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妨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选题的热点问题。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模型及其预防》《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等博士论文,虽然关注了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某些社会问题,但所提出对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群众体育领域中存在人口老龄化、女性参与比例较低、群众社会组织落后、体育公共服务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如《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体育价值观与管理体制的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中国群众体育公共服务市场机制引入方式的研究》等博士论文,密切关注了群众体育繁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忧。这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对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3 存在的问题

1.3.1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属性不明晰 体育人文社会学者对体育这一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有关体育发展决策的建议,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7]。与研究竞技运动训练方式和方法的运动训练学、研究人体在运动中客观规律的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旨的民族传统体育等二级学科属性相比,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应各有侧重、有所区分。有区别才能突出重点,才能明晰学科属性,才能促进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在目前所检索的博士论文中,存在诸多学科属性不明晰的问题,如《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社会转型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博士论文,明显隶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二级学科。这种学科属性不明晰的情况在近期有利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学习其他学科的优势、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成熟和发展。

1.3.2 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应用研究 从研究的性质区分,大体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是关注研究对象短期内存在的问题,将有关成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为相关部门制订相关的制度和措施提供依据,应用性研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催化剂[8]。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我们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往往会对社会发展起重大转折作用。

从目前所检索出的博士论文看,体育基础理论研究的数量偏少,仅占4.8%,位居倒数第二。我们翻阅这9篇体育理论研究论文发现,属于原创性的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或者说具有真正意义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博士学位论文是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象征或代表着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特别是缺乏原创性的理论研究,直接制约着应用研究乃至体育科学研究整体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在这9篇博士论文中,《区域体育资源研究》主要探讨与“区域体育资源”有关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试图解决有关的体育资源认识问题、区域体育资源理论问题、西部地区区域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战略问题。《村落体育研究》探寻了“村落体育”的内涵、结构因素、活动特征、发生机制和功能,因尝试着从宏观以及理论层面上进行更多的辨析,故具有一定的普遍解释性。《当代中国体育的科学发展观研究》重点研究了体育发展观对体育发展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这些理论研究犹如一线曙光,预示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将由起步、稚嫩走向成熟和完善。

1.3.3 关注中国社会矛盾的研究成果偏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置身于变化中的每个人或群体。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犹如驶入高速公路,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广度都史无前例[9]。这种社会变化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博士学位论文就关注了这种变化,将体育经济领域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如体育产业问题、体育公共服务问题、体育用品问题。也有的博士论文研究更为具体,如高尔夫产业问题、武道馆市场问题、健身俱乐部问题。其次是这种变化也带来管理需求。许多博士学位论文将体育管理领域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展开研究,如管理体制问题、公共政策问题、法律法规问题、制度保障问题,这一系列成果是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管理需求而形成的。

以上变化也会带来教育的变革。许多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者本身就是高校或中学教师,他们将职业的敏感、熟悉的领域、教育的需求整合在一起,诞生了许多教育研究领域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课程内容问题、课程改革问题、教育思想问题、学生培养问题等诸多方面。当然,这种变化也给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群众体育方面就有社区体育、老年体育、妇女体育等诸多问题。竞技体育方面就有职业体育问题、职业联赛问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问题,甚至包括篮球运动、射击运动、水域运动等具体运动形式的研究。

总体来说,检索出的博士学位论文关注社会问题较多,但关注社会矛盾的研究较少。第一,中国当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反映在体育研究领域就是体育社会分层及相关问题。第二,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社会差别的矛盾反映在体育研究领域就是体育社会流动等相关问题。第三,中国社会中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在体育研究领域就是体育社会价值观念等相关问题。第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反映在体育研究领域就是体育社会变迁等相关问题。第五,中国社会的城乡差距的矛盾反映在体育研究领域就是体育资源配置等相关问题。第六,中国社会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反映在体育研究领域就是体育资源整合等相关问题。第七,中国社会的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反映在体育研究领域就是体育社会结构功能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体育与社会紧密相连所引发的思想火花,也是体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直接关系到体育与社会协调发展。遗憾的是,诸如此类的研究在所检索出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并不多见。

1.3.4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前沿研究成果不多 综观所检索出的博士学位论文,其研究成果的整体性、层次性、科学性、合理性均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要求,部分研究也关注了研究热点,达到了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10]。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以后,群众体育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产生如《中国社会体育参与中的妇女与性别差异研究》等相关研究。素质教育政策实施以来,产生了如《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等研究。特别是我国北京被确立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以来,关注奥运会的研究层出不穷。如《论面临休闲时代的奥运会》等。但是,就研究整体而言前沿性不够,对未来中国体育能产生比较深远影响的力作尚缺乏,这都需要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继续努力。

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特征

2.1 总体分析

2.1.1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体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体育科学研究的每个重大突破都与体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和运用密切相关。体育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体育科学研究工具的选择,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施,以及体育科学研究资料的后期整理,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均决定着一项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成败。对于体育科学研究来说,随着方法学自身的发展又延伸出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成熟和完善为体育科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单一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使我们的研究思路更为明晰,但分析问题可能比较片面、主观性太强。过多研究方法的运用会提升分析问题的客观性,但也会造成研究思路的混乱和研究成本的增加。我们应根据研究需要选择研究方法的种类和数量。从检索出的博士学位论文来看,一般选择3~6种研究方法比较合适,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未来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当然,我们从事某项体育科学研究时,应根据选题、目的、条件、成果、形式等综合考虑,确定研究方法的数量,不能一概而论。

2.1.2 新方法的借鉴、引入将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有重大突破 随着哲学研究的逐步发展,以哲学方法论和逻辑学方法论为基础的、以思辨和推论为特征的许多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自孔德强调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思想以后,经过K.马克思、H.斯宾塞、E.迪尔凯姆、M.韦伯等学者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有独立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范式的一门社会科学。目前以实证分析为特征的许多方法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主流,并成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者的主要选择。

从所检索的博士学位论文来看,文献资料法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在186篇博士学位论文中有178篇选择文献资料法作为研究方法,占95.7%(另外8篇也以文献资料法为基础,只是在研究方法中未注明)。以实证分析为特征的许多方法成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主流,如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在博士学位论文的选择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特色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在进行描述性研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进行深入研究时就显得不足。于是,现在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逐渐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自己的研究中,使研究更深入、客观、特色鲜明。如人类学学科中常见的个案分析法、民族学中常见的比较研究法、历史学中常用的历史研究法以及教育学中典型的系统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等,充实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体系(表3)。

2.1.3 定量的多因素分析、定性的实证考察将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亮点 在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中,1938年费孝通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是中国社会学研究中的“皇冠”。论文的依据是作者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的调查资料,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等16章内容,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经典之作。究其因:第一,选题大小适中,能以小见大;第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论证有理有据;第三,定量强调因素分析,定性强调实证考察,深入而具体。从所检索的博士论文看,有部分学者加强了这方面的学习,定量研究中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定性研究中引入层次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教育人种志法等,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亮点。

表3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研究方法选择结果Table 3 Research M ethods of Doctoral Thesis on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in China

2.2 存在的问题 第一,选择的研究方法过多。有的博士学位论文有7~8种研究方法,有的甚至达9种研究方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中,一般围绕一种研究方法进行(称之为主方法),为了弥补主方法适用范围的不足,我们可以选择几种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如果选择9种研究方法,就会分不清研究方法的主次,造成研究思维的混乱,实际研究过程也不可能实现。第二,新方法的引入还须加强。现在不仅选择了人类学、民族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选择了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但从整体上略感不足。第三,加强研究方法基本功的学习。在186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少数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现研究方法基本功较差的现象,甚至连方法论和方法两者之间的基本概念均未很好区分,出现了“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等作为具体研究方法的情况。此外,还有少数博士学位论文出现了样本抽样不合理、样本分布量偏少、样本统计不正确等现象。

3 结论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空间逐渐增大,无论是研究成果数量,还是研究成果质量均得到显著提高。选题方向关注时代发展、体育发展中的问题,选题丰富多样,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整体性、层次性、科学性、合理性均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和要求,达到了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准;但就选题方向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选题关注社会结构的调整、地域文化的弘扬、现实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存在学科属性不明晰、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应用研究、关注中国社会矛盾的研究数量偏少、学科前沿的研究不多等缺陷,不利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成熟发展。

从体育人文社会学长远发展看,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新方法的借鉴、引入,定量的多因素分析,定性的实证考察将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亮点;但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方法也存在基本功不扎实、方法选择随意性大、新方法的引入欠缺等问题,值得体育科学研究者反思。

[1]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国体育学300篇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9):3-17

[2] 方千华,黄汉升.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3]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集成与研究前沿[J].体育学刊,2005,12(1):4-7

[4] 刘建华,麻新远,鲍桂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26(4):20-24

[5] 胡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7-12

[6] 郝丽.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导向分析:基于体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统计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6):547-550

[7] 杨桦,任海,王凯珍,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141-1148

[8] 邵伟德,王守钧.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热点的发展:对近5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10-12

[9] 张瑞华,张勇,朱晗,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述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08-111

[10] 乔玉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导向研究:1999—2009年体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的统计学分析[J].体育学刊,2010,17(5):12-19

The Subject Orientation and M etho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toral Thesis on the Study of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1999—2011)

∥QU Jie1,WAN Yi2

Using bibliometric method,the paper analyzed the subject orientation and metho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octoral thesis on the study of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 from 1999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oicesof the subjectorientation focus on the adjustment of social structure,the promotion of local culture,and the hot topic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On the other hand,it lacks clear disciplinary attribution;the basic theoretic study lags behind applied study;not many are on china's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discipline front.In the aspect of method characteristics,it emphasizes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multimethods,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thods,the multi-fact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swellas the empirical qualitative test.In the meanwhile,it has the problems of weak theoretical basis,causal method choice,and little introduction to methods,etc.

sports humanistic sociology;subject orientation;method characteristics;doctoral thesis

G80- 05

A

1000 -5498(2013)05 -0013 -05

2013 -03 -06;

2013 -05 -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BTY040;10CTY005)

屈杰(1964 -),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怀化学院教授,博士;Tel:18974518666,E- mail:hnhhqj@163.com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社会学选题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求索路漫漫 上银来相伴——第七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颁奖典礼在泉城举行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