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 标准先行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融合式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据上海市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相关人士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融合就已经开始了。然而,在具体合作中,由于标准不统一,出现了诸如资源分割、市场整合困难、合作难度加大等问题,影响了区域旅游融合的进程。
“长三角要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区域旅游标准化建设是基础,需先行。在区域旅游合作过程中,各旅游要素实现顺利对接,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张晨博士认为,从国家战略部署层面,长三角区域旅游既是代表中国旅游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力量,同时又是中国旅游强国的重要支撑。标准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十分重视标准化,把标准化作为培育服务业健康市场、合法竞争、规范行为的手段。标准化服务是他们打开国际市场的利器。国际化的大环境对旅游业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也对长三角旅游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制定自己的标准化战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旅游国际化竞争已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7年7月10日,全国旅游行业首项覆盖长三角区域的统一标准《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正式通过审定。该标准由苏、浙、沪二省一市质量技监、旅游、公安、道路交通等部门共同提出,共同研究,共同制定,共同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后,由苏、浙、沪三地以地方标准的形式分别发布,并由三地质监、旅游、道路交通等相关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共同推动实施。
《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是长三角区域第一项跨部门、跨地区的区域旅游标准化创新合作成果,也是一项与长三角地区广大市民和中外旅游者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
在此之前,由于地域差异,长三角地区旅游景点的交通指示牌都不一样,给游客出游带来不便。针对这个问题,标准专门选择长三角区域知名的旅游景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中心区和郊区两类旅游景区(点)道路指引标志的设置做了示例,为长三角地区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的规划、设计、制作和设置实现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例如,该标准根据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统一设置了寺庙类、科普馆类、高尔夫球类、江南古镇类、山水类、农家乐类、生态湿地类等七大类旅游景区(点)图形符号。标准还充分考虑了道路交通的有效管理,将停车场标志和旅游景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放在一起。
新标准实施后,长三角所有城市旅游道路引导系统系统化、标准化、一体化的程度大大提高,为游客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当年旅游黄金周期间的调查显示,每个规范的景点道路交通标志可减少6个交警指挥的工作量,使游客少走60分钟弯路,道路咨询工作量每天减少6小时。
此标准的出台对于构筑长三角地区无障碍旅游,提升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培育区域旅游市场,推进长三角旅游标准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效应。
2013年,长三角旅游标准化区域联动工作继续深化。在9月20日~22日举行的首届上海(长三角)房车旅游嘉年华上,面向苏、浙、皖、沪等长三角地方标准《房车旅游服务区基本要求》同步发布,并首次将房车“旅游特展”项目推进到市民身边。目前,上海已规划建设5个房车标准基地及1个房车小镇,并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两条房车示范线路。
标准化建设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统一。上海市旅游局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后的旅游标准化工作中,会把容易取得共识的、各方利益容易取得一致的标准先做,逐步构建长三角区域旅游标准体系。
比如在道路交通标志一体化方面,追求“视觉无障碍”——道路标示统一,车辆统一标识,以减少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影响;实行异地租车还车统一标准,方便越来越多的自助游客出行;继续推行交通一卡通等。
此外,在地区制度性壁垒——限制旅游专业人才自由流动方面,应该打破区域性人才壁垒。如对一地导游不能异地执导,一地导游资质在异地不被认可等限制,应以统一的标准培育人才,创造条件促进区域旅游专业人才合理流动,让旅游企业可以更加自由地挑选人才,提高其工作服务积极性,并在区域内实现相互认可业务资质。
未来,区域旅游标准化工作将继续借鉴《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实施的经验,按照“两分三统”原则(“两分”就是分别立项和分别发布,“三统”就是统一制定、统一内容和统一实施),实现标准在多地实现,同时在法律程序上也成立,以此为基点,长期有效地推动长三角地区旅游联动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