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奥会精神遗产探究:缘起、视点与框架*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研究之二

2013-06-05 15:31王成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青奥会奥林匹克遗产

王成

(南京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93)

青奥会精神遗产探究:缘起、视点与框架*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研究之二

王成

(南京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93)

基于当前赛会体育文化和精神理念关注薄弱的现实,结合奥运遗产研究现状,提出“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本土性话语表述的概念体系。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是基于未来遗产观的一个有限、合理、抽象、凝练的概念,体现出青奥精神的时代性和长久性,蕴含青奥筹办工作的特有精神价值、道德观念、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在此基础上,从承办模式、节俭办赛、认知反思、观念塑造、方式养成以及内涵植入6个方面尝试构建起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的框架性分析体系。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文化遗产;奥林匹克

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投入巨大,作为事件性活动,赛会持续时间短,赛期一过,往往时过境迁,如何更好地发挥其长久效益,一直是学术界极力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众多奥运会承办城市和国家特别注重奥运遗产的研究工作,研究运动会遗产,不仅要重视物质留存,更应重视体育文化、精神理念以及价值观的延续和影响,以延伸和深化运动会效益,尤其是影响更加深远的精神层面的遗产。毕竟,这些发挥隐性作用的精神层面的遗产往往影响更加深远。

那么,针对青奥会,尤其是南京青奥会的精神遗产问题,如何能够更为清晰、深刻地理解青奥会带来的精神遗产问题,如何结合遗产学研究的规范,进行青奥会精神遗产的界定和分析,如何进行前瞻性的探究,将基于未来概念的遗产问题落脚于现在的筹办性话题,从而真正为“留下遗产、普惠于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则成为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和应对的工作。

1 当前奥运遗产研究的两点困惑

1.1 在文化界,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突出,然而奥运遗产研究尚处空白

世界遗产运动方兴未艾,在我国文化界,尤其是遗产学领域,对文化遗产的研究不过近四五年的事情。如果说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两个文件唤醒了人们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话,那么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相应,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显增强[1]。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对遗产的认知程度,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我们的观念仍显滞后,成果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在我国目前所拥有的30多项世界遗产中,绝大部分都是反映帝王将相和封建意识形态的遗产,尽管已有少数民间艺术如昆曲艺术、古琴艺术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但人们对文化遗产关注仍然不够,人们习惯用文物的眼光来衡量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对遗产认识的一个偏差。其中对体育文化遗产的研究更是相当薄弱,而对诸如“奥运会”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遗产梳理基本处于空白。

1.2 在体育界,奥运遗产研究成果丰富,但是精神遗产研究凸显不足

西方国家,对奥运遗产的研究由来已久,且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随着2002年洛桑奥林匹克遗产大会的召开,相关研究逐渐统一,如对研究术语的使用,已经从最早的“后效应”、“影响”等词语转变为能够体现学术规范和彰显实践意义的“奥林匹克遗产”或“奥运遗产”[2]。类似研究一方面学者关注,另一方面,历届奥运会的承办城市亦极为重视。我国体育界对奥运研究的热衷是随着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而持续升温,尤其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与奥林匹克相关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奥运遗产”的提法与研究随之出现。此间,一大批的奥运研究成果相应而生,涌现出较多探讨北京奥运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反面影响的学术成果。

此外,相比其他器物性遗存,奥利匹克更为凸显精神理念,但是遗产学研究视域中,精神遗产的提出并没有给与明确的划分与限定,相关学术研究又将呈现何种情况呢?对此,通过中国知网、google学术、jstor以及EBSCOhost数据库,以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为题名进行进行跨库精确检索(截至2012年12月),共117篇学术文献(报纸除外),发表时间跨度为2001年至2012年;以奥运文化遗产(Olympic Cultural Legacy)为题名,共23篇相关文献,发表时间跨度为2004年至2011年,以奥运精神遗产为题名,则仅有3篇相关文献(2008年之后),具体情况见表1。同时,文献分布也体现出这一提法的本土性。

表1 “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主题文献检索一览表

作为与“物质”相对的一个概念,相比“非物质”,“精神”的指向性更为明显,更加突出。在遗产学的视野下,精神遗产有没有明确的划分与限定,重在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究竟是否、能否为精神遗产研究确立明确的研究范式,值得进一步深究与讨论。

2 精神遗产:学理界说与本土应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遗产问题的研究演变,经历了一个内涵到外延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反映出人类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加深,也体现出对人类社会所创造出文明的尊重与推崇。各种形态的遗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具有一定的精神价值,对此已基本达成共识。物质性的遗产,其本身往往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寄托,在其物质性的背后,通常都凝结了一个时代的深刻记忆。

通过相关的文献检索发现,“精神遗产”一词使用的场合极为广泛。如探讨历史名人的精神遗产,总结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精神遗产等等。虽研究对象不同,但“精神遗产”的内涵大同小异,皆为重要人物、事件在发生过程中能够遗留下来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思想、理念、意义,并且这种思想、理念和意义经过历史积淀和时间考验,能够对当下,对未来产生积极长远地影响。这一点,虽然没有对“精神遗产”做出明确定义式表述,但从研究内容和分析思路来看,已经得到默认。

那么,以奥运会、青奥会等为代表的奥林匹克实践体系,强调以文化的身份参与事物,重视思想背景和哲学基础,相比普通赛事,其精神层面的理念和价值更为突出,能否从精神遗产的角度探究其框架体系和传承路径呢?

就奥林匹克运动的表现形态而言,以“庆典”和“仪式”来进行界定,目前并无争议。涵盖了奥运会、青年营等文化和教育活动的奥林匹克以四年为一个奥林匹克周期,而作为典型代表和运转形式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四年一度的全球性盛会,其“狂欢”属性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文件来看,2003年的公约对归属于无形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性事件”做了明确说明:形式极为丰富,包括祈祷仪式、通过仪式、出生仪式、婚礼和葬礼、盟誓、习惯法制度、传统游戏和运动、亲属和亲属庆典仪式、居住模式、传统烹饪、性别社会实践、渔猎、采集[3]。以上的这些还有极其丰富的表达形式和相关物品。奥林匹克遗产可以归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之内。因此,对奥运遗产在遗产学的视野下进行归类和梳理,是可行的。

另外,从语义上来看,与“精神”与“物质”相对应,因此,相比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遗产体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以及“物质”—“非物质”间的宏大体系,“精神遗产”更为契合奥林匹克运动的价值内涵,也更适合作为一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话语表述。从语义上来看,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团队精神、习惯传统等,体现的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4]。青奥会不同于一般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如原为奥运备战的我国全运会,旨在提升竞技水平、检阅竞技实力,然而现在却演变成各省市衡量业绩的工具和检验各省体育工作的唯一窗口,即便十一届全运会提倡“全民全运”,但在竞技至上的思想指导下,实则处于边缘和游离的地位。精神层面的影响、遗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便是,大型场馆林立,后续维护负担沉重,普通民众远离,赛会之后冷落。就赛事理念而言,青奥会提倡欢乐、参与、交流,倡导“分享运动”,强调淡化金牌、健身意识等理念,比赛只是青奥会的一种手段,一个内容,重要的是以此为平台,通过切磋技艺、畅谈思想、交流感情,达到教育青少年、提升体育参与意识、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等目的。五大洲的青少年以体育的名义相聚,畅谈思想,交流感情,期间衍生出的诸如淡化金牌、健身意识、青年与未来、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等主题,恰恰是在理念、思想、意识以及精神层面的影响和展现。

藉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青奥会的精神遗产进行考察。结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青奥会精神遗产是在筹办和举办青奥会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积极影响的,在理念、价值、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在这一整体性概念中,需要注意的是,青奥会精神遗产是在筹办和举办青奥会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在其他过程中;必须是具有积极影响的,而非消极影响;是在理念、价值、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而不是其他物质层面的。诚然,作为一种当代新型遗产类型,精神遗产不仅拥有文化行为、方式、事象和活动,同时还包括很多观念形态方面的文化元素[5]。它是非物化的遗产,是观念、思想方面的遗产,比较抽象,不易把握,加之青奥会诞生时间短,资料和可鉴经验少,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结合赛会的筹办实践,进行本土化探究和尝试。

3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的提出与讨论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认为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是指在筹办和举办南京青奥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积极影响的,在理念、价值、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它可以是承办方南京青奥组委的努力,也可以是国际奥委会对南京青奥会的协助,更可以是社会各界对南京青奥会的智慧贡献。突出青奥会精神遗产的概念,是为了要与精神影响、精神价值等概念区分开来。原因有两点:其一,强调遗产,是突出青奥会在奥利匹克活动体系中的理念延续性。其二,价值可以被转化,被开发,被利用,影响也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而遗产必须体现出传承和发展,必须体现出对当下现实鲜明的指导意义。遗产是“物”,其本身就具有价值,遗产的存在离不开延续性,所谓遗产的“延续说”,实际上就是在强调遗产的存续性需要。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是以奥林匹克价值观(卓越、友谊、尊重)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以体育为表现形式,通过2014年南京青奥会这一特定的大型赛会而得以呈现和传承。具体体现在:(1)弘扬团结、友谊、公平的奥林匹克精神;(2)实践绿色青奥、活力青奥、人文青奥的办会理念;(3)身心和谐、体育健康的生活意识;公平竞争、顽强进取的拼搏精神;交流开放、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乐观自信、求同存异的生活态度以及学习榜样、提升自我的优良传统[6]。这些理念一方面融汇在南京办赛的具体实践与智慧之中,另一方面,也融汇在青奥会的精神影响之中。人类的遗产有有形和无形之分(尽管这种提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形的静态遗存往往固定,不可再生,而无形的遗产却是发展的、延续的,在整个历史文化中处于不断更新与创造之中。每届青奥会的办赛理念和革新智慧等,不仅延续了奥林匹克一脉相承的历史传统,也将新时代新观念融入其中,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特征。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外延的分析框架主要基于两个层面:首先,是青奥会自身独特的精神影响。其次,是南京青奥会带来的精神影响,这其中包含南京在筹办2014年青奥会过程中的智慧展现、对奥林匹克运动独创性的价值贡献(见图1)。

图1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的概念体系

诚然,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有别于传统提法中的“奥运会文化遗产”、“奥运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它不是“复合型遗产”,是集中在“智慧展现”和“价值贡献”层面的抽象理念,是反映在青奥会精神影响层面以及对青奥会相关理念的实践与展演。

4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的分析框架

4.1 智慧展现与价值贡献

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中有关“智慧展现与价值贡献”层面的探讨,以南京青奥会筹办中最能体现办赛理念和预期设想的两个“预期性”提法为主:“南京模式”与“节俭青奥”。作为提倡“奥林匹克精神本源回归”,倡导“简约理性,节俭办会”的青奥会,能否将这种理想追求落脚于价值回归,一直是青奥会自创办以来饱受争议的地方。新加坡夏季青奥会、因斯布鲁克冬季青奥会,都以简约不简单的办赛方式和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这本身就是一种办赛理念上的“遗产”。

4.1.1 承办模式(模式遗产)

青奥会脱胎于奥运会,但又不同于奥运会,其承办模式问题自青奥会诞生以来便备受关注。就奥运会而言,国家政府型、企业型和国家与企业联办型[7]的宏观办会模式已经得到业内公认,而仅举办过两届的青奥会,其承办模式则未有定论,如何“简约办会”,体现“青年特色”,突出“文教活动”,一直是社会各界对南京青奥会的最大期待。因此,“南京模式”的提出,无疑是这一理念遗产最为典型和最有可能成为独特智慧展现与价值贡献的代表。诚然,从模式的本意来看,它是经验的总结和理念的凝练,亦是实践的提炼和抽象,对南京青奥会而言,尚未举办,因此这是一种基于未来学说的奥运遗产观的理念体现。而如何进行展望和建议,笔者认为可以青奥会的举办要素为依据,分别从理念模式、商业模式、仪式模式、竞赛模式、文教模式、场馆模式以及传播模式七个方面进行分解考察[8],以此将总体目标细化,从而对实践筹办的各进程工作作出筹办性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认清青奥本质,明确办赛理念和初衷,南京青奥会结束之后,形成的模式提炼方为其精神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4.1.2 节俭办赛(理念遗产)

节俭办赛,是国际奥委会倡导奥林匹克赛事承办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赛事发展的必然诉求。从国际环境看,以青奥会为代表的新型赛事形象,希冀通过改革传统赛会体制,办赛简约理性,引导奥林匹克回归体育本源;从国内环境看,2011年国办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已申办成功的运动会必须节俭办赛。节俭办赛,即符合国际奥林匹克发展潮流,也符合新时期我国运动会办赛改革趋势。对南京青奥会而言,如何将节俭的理念运用在办会实践中,尤其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如何真正落实青奥会这一“简约”、“回归”的理想愿景,一直备受各方关注。目前,南京青奥会筹备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在具体的筹划过程中,笔者以为,南京青奥会在节俭办赛中实则大有可为,其理论性贡献可以体现在“文化节俭”、“务实节俭”、“效益节俭”以及“适度节俭”[9]四个方面,该四维节俭观是南京青奥会办会理念的另一种的精神遗产。

4.2 青奥会的精神影响

青奥会的精神遗产,是在价值观、思想理念、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如对个体而言,产生一系列认知反思,重塑体育价值观等,而对城市而言,通过人的因素,塑造新型的体育城市形象,为城市进一步发展植入体育精神元素(体育中心城市、体育名城等)。

4.2.1 认知反思:重识体育的本质和奥林匹克的本源

体育本质上是为了育人,但如今却被赋予了太多的外在意义,“为国争光”、“集体利益”、“国家至上”等因素甚嚣尘上,我们赋予了体育更多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价值,而体育的原本真义往往被弃之不顾。

奥林匹克的本质不是工具,而是游戏,是强调欢娱、沟通、交往,是一种快乐交流的娱乐盛典。奥林匹克不能忽视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作用,需要以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提倡体育运动的本质回归。体育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都是为了维护、发展、实现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都是为了推护人的尊严、提升人的价值、凸现人存在的意义,促进人更好地生存、发展和完善,趋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体育也好,奥林匹克也好,应当是一个关怀人性的世界,是一个人文的世界。新时期的体育,理应更多地走向“文明体魄、野蛮精神”的价值层面,回归体育的本真价值。

通过筹办南京青奥会,希冀对青少年认识奥林匹克运动本源和体育的本质意义产生一定的影响。

4.2.2 观念塑造: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近年来,国际奥委会在已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等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又提出奥林匹克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把奥林匹克的核心要义归纳凝练为“尊重、卓越、友谊(Respect、Excellence、Friendship)”,以便于更好地记忆和传播,并在全球面向青少年推广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The Olympic Values Education Programme),这也是国际奥委会青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奥会的主题在于学习和分享,沟通和交流,通过亲力亲为的方式和平台警策、教育人们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发挥奥林匹克强大的理性力量,弘扬体育道德,塑造真善美的体育形象,创建体育文明。南京青奥会对青少年教育理念的影响和贡献集中体现在价值观教育层面,包含有身心一统、和谐发展的生命观;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道德观;团结友爱、尊崇友谊的交往观以及乐观自信、求同存异的生活观[10]。这种价值观与传统的人文价值观教育一脉相承,在青少年意识观念层面将产生积极影响[11]。

4.2.3 方式养成:运动促进有助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各种身心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多元健康观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可,体育与教育相结合也成为体育为促进青年教育的有力方式。通过运动促进的方式不仅可以缓解精神压力,促进身体发育,而且有助于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转变,对青少年而言,远比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要来的长久,影响更为深远。

4.2.4 内涵植入:为城市发展植入体育性的精神元素

“一旦成为奥运城市,永远都是奥运城市”。体育包含的不仅仅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竞争力,还有它带给一座城市的所有快乐与荣耀。南京一方面在悠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塑造了以“古都”为核心理念的基本形象。以往,南京曾被误读成“历史有余”、“活力不足”,是“悲情之地”,那么,新时期如何改变这种传统认知,如何塑造一种”青春、活力、激情“的城市形象等问题,一直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持续思考的重点与难点。2012年,南京提出将以青奥会为契机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进而塑造世界体育名城。具体目标是打造“一城(全民健身广泛开展的活力之城)两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中心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体育文化交流中心)两基地(重要的国家体育人才教育与培养基地和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可以肯定,青奥会与南京势必会在某种内涵上达成一致,青奥会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必将为城市发展植入体育性的精神元素,提升南京更为“青春、活力”的城市形象与品位。

5 几点后续性思考

本文探讨的南京青奥会精神遗产,是基于筹办实践的未来展望,核心是思考如何能够将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和筹办智慧更为有效地“落地”和“扎根”的问题。事后的诠释往往容易,而学术的意蕴恰在于前瞻,尽管未来无法设计,遗产无法规划,但基于未来,立足当下,是促进遗产形成的必备条件。建议成立专门的遗产研究部门,在青奥筹备过程中,做好相关遗产的谋划和研讨工作,例如青奥品牌的维护利用、青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载体的利用等。

青奥精神遗产虽是一种新型的遗产形态,但其内涵鲜明,外延广泛,建议通过申报使其(或奥林匹克精神遗产、理念遗产等)在当前国际遗产目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规范相关的研究基础和视角。

精神遗产是观念、思想,它是无形的,因此必须有文字、图片、影像乃至多媒体等“物件”的表述和总结,在资料库、数字化等方面必须大力投入,以打造青奥精神的历史文化栖息地。此外,国内的学术研究受热点影响,容易跟风,奥运来了研究奥运,青奥来了研究青奥,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应重视后青奥文化研究。必须多角度、多范畴、多学科的深入到奥林匹克文化研究的领域中,探究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机理、特征、结构等。

[1]韩祝.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申遗后遗症”[J].经济论坛,2010(5):183-185.

[2]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egacy of Olympic Games[S].1984-2000.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R].2003.

[4]郑永廷,张彦.当代精神文化价值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1-75.

[5]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21.

[6]王成,吴明.南京成功申办2014年青奥会策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106.

[7]韩丹.论奥运会承办的三种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2):6-11.

[8]王成,谭琳.青奥会承办“南京模式”之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6):55-59.

[9]王成.青奥会节俭办赛的理论梳理与本土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1):44-48.

[10]王成,周丽萍.南京青奥会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26-29.

[11]黄璐.新媒体建构国家认同的价值发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1):1-4.

Origin,View and Framework,Research of Spirit Heritage of Youth Olympic Games

WANG Cheng
(Sport Dept.,Nanjing Univ.,Nanjing 210093,China)

According to the lack of attention of the sports culture and spirit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f the Olym⁃pic heritage,the paper proposes the system of local words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 heritage of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The spirit heritage of the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 is a restricted,reasonable and abstract concept based on the future heritage view,reflecting the time features,unique spirit values,ethic concepts,thinking and creating space of the Youth Olympic Games.The paper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analysis system of the spirit heritage of the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osting model,thrift operation,reflection,concept establishment,model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injection.

the Nanjing Youth Olympic Games;spirit heritage;cultural heritage;the Olympics

G80-05

A

1672-268X(2013)06-0005-05

2013-09-10)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90035)。

猜你喜欢
青奥会奥林匹克遗产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青奥会对中小学运动会改革的启示研究
头脑奥林匹克
南京青奥会掠影
遗产之谜
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对南京青奥会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