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生桂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协调发展,学会提问是一种重要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目前,很多教师发现,现代的中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很少有提问题意识。尽管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培养,但仍局限在课堂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言语交流活动中。在提问这一行为上,师生的课堂参与机会严重不公,因此,本文试图对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及方法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培养学生;学会提问;措施及方法
1、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可行性
1.1 为学生产生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励、鼓舞。”苏格拉底也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需要的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前苏联教院院士M·H·马赫穆托夫根据“问题教学”的实验成果概括为如下几条:(1)让学生面临要加以理论解释的现象或事实;(2)引导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问题情境;(3)布置旨在解释现象或寻找实际运用该现象的途径的问题性作业;(4)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亦即让他们遇到事实的日常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5)提出假想,概述问题,并对结论加以检验;(6)激发学生比较对照事实、现象、定义、行为,由此引发问题情境;(7)让学生对比已知事实与新事实,并独立作出概括;(8)给学生们介绍那种似乎无法解释却是学科史上曾导致提出科学性问题的事实;(9)组织科际联系等。教师只有努力创设情境,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做到教学民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敞开问题意识之门。
1.2 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师或学生试图引出对方言语反应的信号。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为使学生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教师要让学生明了提问的种类,如低级认知提问(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和高级认知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产生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问题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的一次次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1.3 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应有正确的态度。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的正确态度更能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1)教师对于学生的发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蔼的态度去倾听,鼓励。(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引导、帮助学生理清问题的思路,抓住关键处提问。(3)学生提问出现片面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指责,应肯定其大胆的行为,发现发光点。(4)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回答,也应作出合理的说明。(5)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每一个同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样,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和新发现的喜悦,掌握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养成习惯性的适当的问题意识,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2.1 借助揭示课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在新课导入阶段,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和认识规律,借助揭示课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需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激起他们求知欲望和兴趣。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老师在揭题后启发学生:看到课文题目,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结果学生提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先生结交他的缘由是什么?”“鲁迅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篇文章的?”借助揭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2 利用新旧知识迁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新知识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读懂重点段理解全文”时,可问学生要读懂重点段,应思考哪些问题?让学生联想前一单元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时是怎样做的,应分几步来落实?然后让学生在学习范文《落花生》的重点段时,自己提出问题:①父亲拿花生跟桃子、石榴、苹果比,赞美了花生的什么特点?②“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深入理解了只有读懂重点段,才能理解全文的思想感情和要抓住重点段中的重点词句,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含义,把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内化为技能。
2.3 围绕精读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实践证明,过于严肃和单调、呆板的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泯灭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而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机,认真地思考问题。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学中以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反义词“…他对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精神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两句话,学生产生疑问:两句话中“小而言之”、“大而言之”各有什么内涵?为什么“他的精神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这就容易唤起学生的想象,调动其思维积极性,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索问题。
2.4 抓住质疑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生有疑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才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学完一篇文章以后,一般应安排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抓住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逐步让学生学会善于发问,懂得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在课堂上解决的,课堂上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或者告诉学生以后将会学到。
如在学习《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有学生质疑,课文第一部分是讲“列夫.托尔斯泰平庸而丑陋的外表;第二部分讲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两部分的内容是否矛盾?这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部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美妙绝伦。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际上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本文的重心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这些深刻而有价值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结晶,更是他们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中,把文章的前后内容,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起来思考。让学生读文章时,细嚼慢咽,反复琢磨,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拓宽思维,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深化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阅读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经过深入思考,提出深刻的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养成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