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的返乡梦

2013-06-04 10:58犁川
文史月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土尔扈特伏尔加河沙俄

犁川

对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故园、故乡、故国是一座山,是一座可依靠的山。

故园流淌着祖先喝过的水。

身在外乡,受到挫折或压抑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水是故乡甜,山不过来我回去。”

对于三百多年前生活在伏尔加河畔的土尔扈特人来说,只有一个梦想:“回去,回到故园的草原,回到故园的森林,喝故园的水。”

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和草原地区生息,是一个勤劳、勇敢的部落。

唐代,九姓鞑靼活动于蒙古高原。数百年后,九姓鞑靼的后人被称作克烈惕人。土尔扈特和“克烈惕”是异音同义词。

1630年,土尔扈特部约20多万人,追逐肥美的水草,从祖国西北游牧到伏尔加河流域,是伏尔加河下游的第一批拓荒者。

他们一直与祖国保持着政教方面的联系。

后来,沙俄日益崛起,沙俄对土尔扈特人多方限制与压迫,沙俄的移民不断侵占他们的牧地。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土尔扈特部阿玉奇汗派阿拉布珠尔先行回国,阿拉布珠尔陪同母亲、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礼佛为名逃离俄国,回到祖国,在藏地住了5年之久。

其间,他们前往北京拜见清朝皇帝。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清廷诏封阿拉布珠尔为固山贝子,赐牧色尔腾草原。1731年(雍正九年),定牧额济纳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编为独立旗,授给扎萨克印,为额济纳土尔扈特旗,直属理藩院。

阿拉布珠尔的成功回国,直接影响了后来渥巴锡统率的土尔扈特大部回归祖国。

1771年初,以渥巴锡为首的共33360余户,168000土尔扈特人,经过半年的跋涉与征战,突破沙俄调集的哥萨克士兵的血腥围剿,尽管在途中的战斗中牺牲了约8万人,但终于在6月6日胜利到达伊犁,回到阔别141年的东土故乡,圆了返乡梦。

据说,渥巴錫在计划东归祖国的前3年,要求整个部落不生育孩子,不蓄养幼畜,家家户户制作奶酪、干肉。当时,居住在伏尔加河对岸的土尔扈特部落的人,因伏尔加河一直没有封冻,无法一同逃回祖国。为了防止他们东归祖国,沙皇军队对他们进行了十几年的持续包围。

自1771年至1775年,有2000多土尔扈特人巧妙地利用游牧的方式,小规模分散逃回祖国,清朝政府都给予了很好的安置。

1775年以后,俄国对留居土尔扈特人的监视更严,禁止他们四处游牧,使这些人至今留居俄国。

土尔扈特人是爱好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些东归英雄,这次回归是新疆蒙古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壮举,完成了土尔扈特蒙古人不再漂泊异域的夙愿。清朝朝廷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非常重视,乾隆皇帝当年即在热河木兰围场(今河北省承德围场县)的伊绵峪接见了渥巴锡,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并颁发了银印,其中一枚译成汉文为“忠诚的旧土尔扈特部英勇之王”。现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七枚土尔扈特银印,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反对沙俄压迫,重返祖国的历史见证。

回归后的土尔扈特被乾隆皇帝安置在今新疆的库尔勒地区,当时的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及内蒙古等地各族人民捐献马牛羊二十余万头、米麦四万多石、茶两万余封、羊裘五万余件、棉布六万余匹、棉花近六万斤、毡庐四百余具,清廷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浴血东归的土尔扈特人在心灵上得到了祖国的抚慰,在生活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帮助,融入了中华大家庭。

猜你喜欢
土尔扈特伏尔加河沙俄
探究与塔尔巴哈台土尔扈特亲王旗相关的几份档案
评《额济纳土尔扈特三位民歌手》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清代土尔扈特满汉文档案及其编译出版状况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多模态话语分析
伏尔加河畔的聚会——记喀山的第20届IAO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