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珍凉
(福建省晋江市农业局种植业技术服务中心 362200)
2012年晋江市水稻播种面积达4 000 hm2,生产上主要有手插、直播和机插等几种不同栽植方式。为探索完善各种栽植方式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笔者于2012年晚季在晋江市西滨镇进行不同栽植方式示范 (对比)试验,旨在为广大农户选择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如下。
试验选择集中连片水稻田,分别在晋江市西滨镇3位种粮大户示范田进行。试验田前作均为早稻,肥力较肥沃,排灌方便。试验设置机插、直播和常规手栽 (CK)3种处理,分别在3位大户示范田进行重复试验。供试品种均为常规优质稻佳福占。
对处理组合水稻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区组间F值不显著,各处理组合间F值达极显著水平(F=25.684 0**),表明不同处理组合间差异极显著。从表3中可看出,机插稻每667 m2产量较手栽稻增加53 kg,增产12.4%,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直播稻每667 m2产量较对照手栽稻减少9.1 kg,减产2.1%,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表1)。可见机插稻增产效果优于手栽稻及直播稻。
表1 不同栽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2.1 生育期 对佳福占品种不同栽植方式的生育期进行系统跟踪调查,不同栽植方式对生育期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直播稻全生育期最短,仅113~115 d,比手栽稻 (125 d)少10~12 d;而机插稻生育期与手栽稻无差异。直播稻全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缩短。
2.2.2 产量与穗粒结构 对各重复各处理进行综合分析 (表2)。实收产量以机插稻为最高,平均每667 m2产量481.8 kg;其次为常规手栽稻,平均每667 m2产量428.8 kg;直播稻产量最低,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19.7 kg。单位穗数以直播稻最高,平均每667 m2穗数达27.78万穗;其次机插稻为18.1万穗;手栽稻仅15.39万穗。每穗总粒数最高的是机插稻,平均每穗总粒数120.2粒;其次手栽稻为117.4粒;直播稻仅73.3粒。结实率以机插稻89.6%为最高;其次是手栽稻88.9%;直播稻86.5%最低。千粒重以手栽稻最高,为26.8 g;其次是机插稻,为26.7 g;直播稻最低,为24.6 g。
以上综合分析表明,机插稻产量、穗总粒数、结实率均居首位。
表2 不同栽植方式的产量及穗粒结构比较
2.3.1 成本分析 生产成本包括种子、肥料、农药、人工成本、机械作业费、田租等。由于栽植方式的不同,特别是直播稻减少了育秧程序中的秧田管理成本和移栽工序,所以不同栽植方式成本差异较大。总成本最高的为手栽稻,平均每667 m2(下同)达959.0元;其次为机插稻916.5元;最低的是直播稻为825.0元。手栽稻成本高主要表现在秧田育秧管理及大田移栽人工成本,每667 m2比直播稻高134元。
2.3.2 效益分析 从种植效益看,效益最好的为机插稻,每667 m2纯收益528.9元;其次为直播稻440.5元;最低是手栽稻327.6元。
表3 不同栽植方式效益分析
水稻机插具有省工、省力、省时、节本的优点,机插苗足、苗浅,前期分蘖快且多,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有一定稳产高产理论基础,有利于推进稻作向机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生产上对秧田及大田整田质量要求较高,易出现断垄缺株等现象,特别是返青分蘖期田间管理要求较高。
手栽稻技术简便、操作简单、秧龄弹性较大,但由于劳力紧张,移栽工作量大,导致移栽时基本苗得不到保证而影响穗数,从而影响产量。
直播稻具有操作简便、不需秧田、省工节本、生育期短、稳产高效特点,同时可减少一代虫期的危害。但生产上必须注意:①整地质量要求较高;②播种时操作技术要求较高及后期群体过大易倒伏;③草害较重;④后期若遇低温,不能安全齐穗。
3.2.1 发展机插稻 机插稻是节省劳动力、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稻效益的有效稻作模式,是稻作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完善机插秧配套栽培技术,实现农艺与农技相结合,借鉴浙江省宁波市的工厂化育秧技术,实现稀播、匀播,采取旱育湿管,促进秧壮早分蘖,增加基本苗,节约用种量。
3.2.2 直播稻应作为补充 直播稻可缓解双抢时间紧张、劳力缺乏等季节性矛盾,应作为大面积发展机插稻的补充。在前两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应举办直播稻栽培管理技术培训,加大技术力量,进行组装配套,提高直播稻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3.2.3 稳定手栽稻面积 由于手栽稻秧龄弹性较大,可缓解农时,并且群众已熟练掌握该技术,针对一部分散户及不适合于机械化操作的稻田,还具有一定应用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