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用药治疗心肌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3-06-02 07:32金宁焦凤兰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6期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黄芪

金宁 焦凤兰

小儿心肌炎是指小儿心肌内出现弥漫性、亚急性的炎症病变,属于小儿循环系统疾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病,其进展较快,且病死率高。病毒性心肌炎是因为病毒侵犯心肌而导致,其主要表现是心肌炎性病变,其预后较好,一般轻度患者发病隐匿,重度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或者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目前,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其发病率却不断上升,因此成为临床上的研究热点[1]。对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民医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期间接受诊治的106例小儿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VC、黄芪和果糖二磷酸钠联合用药治疗小儿心肌炎临床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人民医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9月期间接受诊治的小儿心肌炎患者106例,确诊参考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系1999年召开的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上修订的。其中男61例,女45例;年龄8个月至15岁,平均年龄(8.39±2.57)岁;病程23 d~9个月,平均病程(3.51±0.47)个月;所有患儿都有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无诱因哭闹等临床症状。发病前症状为发热、咽痛、全身酸痛、腹泻等。所有患儿均无先天性心脏病史,近期也没有出现感染病和腹泻。根据入院先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先卧床休息,因为所有患儿均为病毒性心肌炎,为了保护心肌给予大剂量V-C及相应抗感染治疗。对照组给予V-C,剂量为每天200 mg/kg,疗程1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黄芪(20~40 ml)和果糖二磷酸钠(70~160 mg/kg),1次/d,疗程1个月。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患儿出现胸闷、乏力、心悸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①治愈,即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心电图亦正常。②显效,即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血清酶、心电图亦基本恢复正常,其他方面也有明显改善。③有效,即临床症状和体征只有所改善,实验室的各项检查指标亦有一定改善。④无效,即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亦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53例中,治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21例,治疗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1%;对照组53例中,治愈1例,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6.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出现胸闷、乏力、心悸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P<0.05)。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率比较(n,%)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电解质、肝肾功能和血尿便进行常规测定,均无异常改变。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因各种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细胞损害并导致心肌变性坏死的儿科疾病,多数心肌炎是由于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感染而引起。其主要病理表现为间质炎性细胞纤维渗出和细胞浸润。

近年来,一些研究已经证实,病毒损害心肌有以下三种机制:病毒直接作用、自由基氧化损伤和免疫反应损伤。病毒感染后能够直接损害心肌或者可通过毒素来间接损害[2]。病毒可以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进而使细胞膜因过氧化损伤,造成心肌缺血,同时增加了膜通透性、纤维组织增生并形成瘢痕[3]。因此治疗时可给予维生素C发生抗氧化反应。因患儿的抗病能力弱,一般轻度患者发病隐匿,重度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或者心源性休克,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故需随时监测,以防并发症发生并及时施救。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多采用卧床休息、保护心肌和营养心肌等综合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黄芪、牛磺酸、川芍嗦、参麦等药物联合使用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积极意义。

大剂量V-C的使用有利于患儿体细胞内外维生素C稳定水平的维持,通过抗氧化反应来清除氧自由基,避免形成脂质过氧化物[4]。

黄芪中主要成分有黄芪多糖皂苷、多种生物碱以及微量元素硒,有多种功能。其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增加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进而减少了氧自由基对心肌造成的损伤。另外,黄芪能诱发心肌细胞形成干扰素,通过T细胞的作用达到抗病毒、保护心肌和改善心电活动的目的[5];黄芪也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使血小板粘附率降低,减少血栓的形成;还可以使心肌组织中Na-K-ATP酶的活性增加,使细胞膜降低对Ca2+的通透性,心肌能量代谢改善,使心肌细胞中线粒体的结构得到保护。

果糖二磷酸钠是一种代谢产物,存在于人体细胞内。外源性的二磷酸果糖能够与细胞膜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诱导胞膜上的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得以活化,使细胞内高能磷酸键的浓度升高,促进细胞静息状态加快恢复[6];另外,可以抑制释放氧自由基和组胺,使细胞得以改善并修复,进一步缓解心肌细胞的损伤;可以增加钾离子内流,使胞内二磷酸甘油酸浓度升高,对提高缺血、休克、缺氧、组织损伤等状态下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有积极的作用,对损伤细胞进一步保护[7]。

综上所述,V-C、黄芪和果糖二磷酸钠联合用药治疗小儿心肌炎疗效显著,能够充分发挥三者的抗氧化作用,缓解心脏负荷,治愈率较高,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1]孙军英.胸腺肽联合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疗效观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0,26(10):1021-1022.

[2]杨丽华,赵彩霞.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炎症因子及疗效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0):1543-1544.

[3]吴淑泉,衣英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32):187.

[4]朱冠智,罗春莲,鲁纯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效果分析.海南医学,2011,22(16):51-52.

[5]李仕军,田春,王馨.小儿心肌炎96例诊断分析.亚太传统医药,2008,4(4):70-71.

[6]王玥玲,彭宗生,孟宪文.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观察与护理.河北医药,2010,32(9):1172-1173.

[7]徐启文.浅谈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84-285.

猜你喜欢
心肌炎病毒性黄芪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黄芪是个宝
带鱼黄芪汤缓解胃下垂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治疗效果观察
左卡尼汀治疗心肌炎的临床价值及不良反应观察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急性爆发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