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也要跟对土地和时节

2013-05-30 03:04穆莎熙
新民周刊 2013年31期
关键词:藉由风土节气

穆莎熙

“从小我的父亲总是说‘我们要回(大陆)去、我们要回去,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把我带离我熟悉的人和事物、我生长的土地?那些他朝思暮想的食物、那块土地,并不是我喜欢、我熟悉的啊!后来父亲过世,我一个人出去闯荡,走过这么多地方,我就觉得我或许就会这样一直浅浅地活下去吧!哪里都不是我的地方。直到我有了这个小孩。”

“真的是有小孩这件事改变了我,我开始会想象他的人生,他会住在世界的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结果我突然发现,我想象的地方都在远方,我在将他带离他生长的土地,我在做跟我父亲做的一样的事。”种籽节气饮食研究事务所创办人淦克萍说道。

故事的前半段或许是台湾每个外省小孩都曾经历的挣扎,故事的后半段却是将断裂的情感线再度接起的过程。情感的积累在每个琐碎的日常,来自土地的风土人文浸润我们的生活,在其中我们学习共通的、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语汇,才得以沟通、传述、实践、记忆,最终成为支撑我们生活的底蕴,“那他要靠什么记忆我。”

于是淦克萍刻意带着孩子去乡间亲近土地、让他吃各种不同的食物,为他创造环境,“我让他念道禾幼儿园,那里标榜传统的诗书礼射,也过节气生活。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是要理解生活”。而在这一连串的探索中,再加上从事设计工作上的种种机遇,淦克萍找到了节气。

以美学阐述节气

节气是对风土的归纳与顺应,一种过日子的节度,甚而衍生至生命的态度。在每一天的日常我们试图实践每一种关系的可能:土地与食材、食材与人,其实最终都归结到人与人的关系,以西方的当代饮食风潮为引证,这是一种You are what you eat的辩证,藉由食材撞击食材来探索风土、导引人与食材的连结以回溯土地,这一切都必须加进人这个变量,于是每一天的实践都是对话的累积,并在对话所激发出对状态的反思中,冲破现有西方文明价值的制约,探触到储存在我们DNA的、常民的生活底蕴,对节气的探索,其实是一种向上累积、向下挖掘的过程。

回归到基础点,淦克萍还是先从饮食文化着手节气生活的论述,尤其是食材。创立种籽节气饮食研究事务所,以饮食研发、创作出版以及商品开发三管齐下,试图在当代社会里,重新建构节气生活的场域。研究事务所探索台湾在地食材,撷取风土习惯、发挥研究精神,创作出能阐述食材真味与节气精神的料理法,并在每个节气发表研究心得:2011年花了一整年依二十四节气办节气Party,把实践结果结集成《你好土,我好菜〔三菜一汤〕跟着节气过日子》一书,今年起更依节气举办“饮食学”分享会,带领人们去探索台湾在地食材的无限可能,以吃、以制作、以论述,甚至也以采集。“我们不断地发表我们的心得,甚至是希望别人可以复制这样的东西,跟着我们一起这样过日子。节气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想抛出这样的种籽,而它自然就会茁壮芬芳。”淦克萍说道。

更进一步地将成果推向大众的,就是节气饮食系列书籍,实验团队在小马.爱云与妙满这两位大厨的带领下,《廿四分之一挑食》、《你好土,我好菜》、《台湾渍:二十四节气的保存食》、《跟着节气学吃酸.柠檬》,插画式食谱的方式,按着节气挑选食材,按着食材特性创作菜肴,并以美学设计寓含庶民生活的情感投射,营造出节气生活的丰富层次。其中所挖掘出的节气的多变样貌,在今时今日的社会,更得以成为创意的语汇之一。

再将节气具象化,就成了可以带着走的风土,“客制故乡礼物”是由企业提出需求,研究事务所团队到企业地或发迹地访查食材,找出与风土故事的连结,再以设计包装加值,制成企业赠礼。“在古代,一个人如果荣归故里,会开始在故乡造桥铺路,回馈乡里,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种企业责任的雏形。那何不把你最棒的故乡送给这个世界呢?今天(宏碁集团)施振荣会回到彰化鹿港去,回馈他的故乡,那他何不把在地食材当作一种伴手礼、一种企业赠礼送到世界各地去?藉由这个物产来说你故乡的故事,说好故乡的故事,不就等于把你最棒的故乡送给全世界吗?”淦克萍说。

世界性的风土

风土实验再向外延伸,淦克萍还要在内地落实她的节气生活,“我们现在在成都兴义参与一个造镇计划,里头就包含节气生活。节气是十分地域性的产物,一方风土养一方人,中国这么大,有这么多的可能性,我想把在台湾研究出来的一些心得,放到这些地方,看会产生出什么样的火花。现在全世界都在流行东方热,我们甚至应该把节气推向西方世界。”淦克萍说道。

这样以世界为舞台的概念,让人反思当前台湾人对西方价值的盲目追求。节气做为支撑常民文化所积累下的生活底蕴,不只是一种生活智能,而更接近一种生活法。今日台湾人所说的有机生活,太过仰赖西方认证机制,食品安全单纯以量化型指标为依归,消费者被暴露在一种没有经过逻辑思维检视的标语式思考中,仰赖各种食品认证,食品认证却只是趋吉避凶地选择性检验,于是昨日毒奶粉、今日毒淀粉,然后呢?这种盲目的信任等于是问题导向的思考,消费者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自己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负责,节气饮食当中隐含的“吃对东西”,其实就是千年文化所给予我们的指引,吃在地、吃当季,吃你脚下土地所生长的食物,吃你熟悉的、你认同的,只属于你的生活。

那么能不能让节气取代西方价值观,重回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提供西方世界不一样的生活形态?“文化是需要搅动的。”面对这样的提问,淦克萍解释道,“我想找到一个很古老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一直延续到很远很远的未来去。这个东西就是节气,而我们现在要做这中间镶嵌补遗的部分。节气如果要重回我们的生活,这当中必定有适应不良的地方,这中间还是需要现有的价值观。还是需要藉由这样的东西文化的搅动,要让西方文明成为载体,而不是对立。”

无论是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淦克萍带领着团队,不断地实验各种节气的可能性,并且试图打破地域的限制,让在地发展属于自己的生活历与节气文化,本土化──就是国际化。淦克萍还要往前走,“我想藉由这样不断抛出节气议题,来创造出这样的族群,大家一起来做一件事情,打一场世界的仗,这真是太好玩了。”

猜你喜欢
藉由风土节气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风土和历史
论《风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饮食文化书写
藉由“一带一路” 巴基斯坦期待华丽转身
沙丘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沛纳海Radiomir 1940系列49毫米钟乐三问报时两地时间陀飞轮腕表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