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逊
多年前,我在上海淮海中路一家大型商场的橱窗里意外看到了草间弥生的一件装置作品,在灯光的衬托下,她那典型的艺术语言正在上海最繁华、也最具品位的街头孤寂地诉说着内心的狂野与怪异,可惜路人匆匆而过,少有驻足者定睛觀照。
在2013年即将与我们挥手告别时,她居然来了。12月15日,《我的一个梦——草间弥生作品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因为这个艺术馆设在人民公园里,我担心效果会受影响。据说,这个展览是草间弥生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展览,也是亚洲巡展中中国地区的唯一一站。
享誉世界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在当代艺术圈内获得高度评价外,她的作品也为普通观众认同,并被全世界100余家美术馆收藏。展览将呈现100多件作品,包括绘画、雕塑、装置和纪录片素材,它们此前在泰特现代、蓬皮杜中心和惠特尼美术馆展出过。本次展览在试图在梳理草间弥生创作生涯的同时,也在展现一位另类艺术家的旺盛创作力以及人们对她的宽容、优待。
1939年,草间弥生在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她将这种幻觉表现在纸上,她为母亲画的铅笔画就是无数个小圆点。这种小圆点,后来就成了草间弥生的生命密码与艺术基因。
进入青少年时代,草间弥生就读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不久,草间在绘画作品中将自己观察到的桌布花纹以及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都想象为自己的身体与内宇宙。后来,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得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1955年,草间弥生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取得了联系并得到她的欣赏。1957年,草间弥生移居美国,大部分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获得了“前卫女王”的称号。在整个60年代,受美国青年反战运动的影响,她也积极投身于反战运动。同时参加了许多艺术展,与她一起出镜的艺术家有安迪·沃霍尔、克勒斯·欧登柏格等。
1966年,草间弥生的作品《无限的爱》问世,作品用大量的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这一年她还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以1500个金色镜球(内部是塑胶制)装置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户外展场上,草间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
1973年声誉日隆的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并因患精神病住进了精神病院,后来就一直住在那里。五年后,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1983年,又出版了一本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作品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后来她又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等大型艺术活动,并被介绍到中国大陆,但似乎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但在中国各大城市的商业领域,她的作品却经常作为现代元素渗透到每次时尚潮流之中。
现在,草间弥生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继续进行创作。她的工作室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从二十年前起,中国有眼光的收藏家就开始收藏草间弥生的作品,在前不久的几场上海的当代艺术展中可以看到她的身影。如今草间弥生的作品时常出现在拍卖行中,经常引起围观与尖叫,她是在世艺术家中身价最高之一。但一位艺术家对我说:“拍卖价格对她而言毫无意义,她不需要钱,也不知道如何支配这些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