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强
中日韩领导人换届后,东北亚局势面临新的盘整。朝核问题,日本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日美安保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较量,中日俄远东开发和能源合作,这些地区热点问题相应地也出现新的变化。尽快探究和把握这些变化的本质,以便在东北亚局势的新开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是中国外交新一年的当务之急。
安倍代表的右翼势力重新执掌日本政坛,对日本未来走向的改变是巨大和持久性的。从野田内阁任内最后一年的表现来看,这种改变也将不会受未来议会选举结果的影响。日本私立帝京大学教授安保哲夫列出了以下几点:最令人担忧的,无疑是其扩军备战的趋势。野田任内,日本政府启动了二战后首次大规模的军备扩充行动,从美国购买了大量先进的舰船、飞机和雷达。安倍上任后宣布提高军事预算以保证这一进程的延续。其次,日本将更加坚定地依赖美国的保护伞,并利用对日美安保协定细节的强化,突破在常规军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以钓鱼岛为试验场,在远离日本本岛处展开海空军事行动。第三,不惜成本谋求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至少也要在引入联合国力量解决钓鱼岛危机上谋求质的突破。第四,效仿美国在外交上实行两党统一,为突破和平宪法奠定国内政治民意基础。
日本国家发展路向的改变,对中日关系的冲击同样是巨大的。安倍上任后首访东南亚三国表明,日本与东盟部分国家在领海问题上针对中国的联合已是既成事实。在日本占领时期成长起来的菲律宾外长德尔罗萨里奥,不顾70年前日本侵略给东南亚人民造成的惨痛后果,仍坚决支持日本重新武装就是明证。钓鱼岛危机后中日两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迅猛增长,已经成为影响两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从安倍的一贯政治风格看,他不但不会缓解或消除这一因素,而且还会以极端性的言论甚至举措固化这样一种状况,以继续谋取国内的政治红利。中日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削弱,也很可能导致经济纽带在双边关系中的缓冲器作用不断下降。
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多次成为扰乱甚至打断中国正常发展进程的外部因素。日本国家发展路向的改变和对中日关系的冲击,将是东北亚乃至东亚新局中对中国外交最大的挑战。中国必须设法将日本政治右翼化对中日关系的冲击降到最小。但在目前的局势下,除了见招拆招外,还难以找到其他的应对方式。中日经济上的所谓相互制裁,更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短视行为。2011年中日贸易额为3400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继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如此庞大的经济联系若被人为断裂,后果谁也无法想象。
对中日两国来说,目前的重点都是诉诸现实举措以修正此前的政治冲动(特别是所谓的购岛决定),在此基础上逐渐淡化领土问题的热度,或者说将其冷冻起来,等到中日关系转暖后再尝试解决。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的对日政策应有一个明确的核心思想,即防止日美抱团。安倍已经表示出了對美国主导的TPP的浓厚兴趣,若不能及时地采取措施把日本拉回来,日本可能会永远地脱离亚洲。届时所谓的东亚共同体将无从谈起,历史和领土争端的解决也会因为“身份认同”上的对立而变得更难。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上经常被突破的底线相比,这才是中国对日政策真正不可逾越的底线。
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多次成为扰乱甚至打断中国正常发展进程的外部因素。日本国家发展路向的改变和对中日关系的冲击,将是东北亚乃至东亚新局中对中国外交最大的挑战。
东北亚的复杂局面给了俄罗斯施展纵横捭阖外交的机会,但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角度看,俄罗斯获得机会却无法被视为是中俄“战略协作”的体现。朝核问题上,俄罗斯虽然也是六方会谈的参加者,却不愿出头,而是躲在中国后面。这样既能保持对半岛局势演变的影响力,又不必为朝鲜的无理性行为承担责任。俄日也存在严重的领土争端,但中日在钓鱼岛争端的激化反而促进日本向俄罗斯靠拢。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俄罗斯准备与日本讨论和约问题,为此准备与日本讨论任何问题—从北方四岛到中日关系。东亚峰会期间中日政府首脑避而不见,普京却在弗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高调会见日本首相,并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协定。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冲突也给了俄罗斯扩大影响的机会,首先就是军售。为重新租赁金兰湾作为自己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俄罗斯已同意向越南提供最先进的基洛级潜艇和其他海军装备。有学者统计后认为,俄罗斯已提供和将要提供的装备,已足够越南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和对朝对日政策相比,中国在应对东北亚的俄罗斯因素上,颇有投鼠忌器之困。中国的任何反应,不仅会影响到中俄关系本身,而且会波及双方在中亚、中东、联合国、核裁军等一系列域外问题上的配合。如何发挥俄罗斯在东北亚的正能量,将是一个考验中国外交智慧的新难题。好在俄罗斯上述外交举措的背后,主要还是经济动机驱动。俄罗斯愿意与日本接近,主要目的是扩大油气出口。俄国内认为,日本将是未来对亚洲天然气出口最富潜力的国家。莫斯科在朝核问题上不愿得罪人,也是为了推动从远东贯穿朝鲜半岛的天然气管道的实施。上述举措无论是否有中国的参与,客观上都有助于吸引国际社会的投资,将对东北亚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改变。中国与日本一起参与俄罗斯远东的开发,也能避免俄罗斯对中国向远东输入资本和劳工的批评。中国应该乐见这样的生意性的竞争。
俄罗斯与东北亚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在抵御本地区最大的域外力量美国上,是中国最可倚重的对象。钓鱼岛、南中国海岛屿和北方四岛问题,本质上都一样,是美国挑拨“日本和部分国家”与“中俄两个最大邻国”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现在也成为中俄美三国在亚太乃至全球更为广阔的战略博弈—主要是美国维护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主导权,与中俄两国不甘于地区辅助者地位而谋求发挥更大作用之间的战略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双方在主权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捍卫主权的决心也都是一样的。正因为此,中国有基础也有理由把东北亚作为扩展和充实中俄战略协作的新增长点:强调中俄两国在领土问题上对日的共同态度,在美国介入东亚和亚太领土争端上有针对性地加强通气、协调乃至配合,在安全合作上更多向海上倾斜,在亚太经合组织和东亚峰会中也可以参照两国在安理会的配合。
金正恩去年接班后,朝鲜在世界的担忧中平稳地度过了第一年。目前看,金正恩在外交和安全上仍然奉行“先军政治”方针,去年两射火箭也表明朝鲜新一代领导人并不打算放弃对核实战技术的追求。国际社会虽然谴责声不断,安理会也再次出台相关决议,但上述举措对朝鲜的核武计划不会有任何质的改变。无论是六方会谈,还是其他方式的外交协调乃至施压,国际社会“管控”朝鲜的计划都已失去现实意义。
朝鲜之所以引发关注和担忧,很大程度上其实并非其拥核,这从朝鲜一步步突破六方会谈的红线就能看出。相关各方真正担忧的是其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下一步与朝鲜的交往,首先重在建立对彼此行为的一种预期,或者说树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的规则意识。
对朝鲜来说,比较可行的方式,就是让其自己主动制定规则,进而树立国际政治游戏中的规则意识。在这方面,金正恩显示出了与以前的不同之处。2012年金正恩宣布在朝鲜个别地区开始经济改革。为此,平壤特别向德国的法律和经济专家寻求帮助,为朝鲜制定改革的立法基础,特别是吸引外资的法律条文。据德国媒体披露,目前有两种模式:一种类似中国的经济特区,另一种是类似越南的有选择地引入跨国企业。无论何种方式,中国的地缘政治便利和经济实力,都使其有机会成为朝鲜改革最大的推动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朝鲜人均GDP1800美元,是世界第197位;韩国则是3.12万美元,世界第41位。朝鲜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中国的改革之路,其决定改革,或许为中朝两国沟通找到了一种共识。未来朝鲜无论是否愿意以中国为师,只要走上改革之路,都无法回避正在中国进行的世界上最宏大并且很可能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改革。在此基础上,双方有很大机会重新塑造双边关系的交往和议事规则。当大家都用同一种语言讲话时,规则自然建立,互动和影响也自然会发生。
与其他方向和地区相比,中国对东北亚的外交,兼具地缘政治、军事安全、历史遗产、经济利益、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在战略设计上理应更加务实,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更加灵活。比如,日本政坛右翼化的同时,高唱“大和解”的朴槿惠在韩国执政,这未尝不是重建半岛关系,进而正面影响东北亚发展的又一历史契机。朝核问题上中国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六方会谈的模式,不管其成效如何,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现在的东北亚新局,对中国同样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值得中国外交做出更多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