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均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发生了里氏7.0级强烈地震,当时笔者正在海口市参加凯迪网络组织的“原创十大作者颁奖典礼”。记得那天听到地震的消息时我刚刚吃完早餐,正走在餐厅到会场的路上,一位与会者拿着手机边走边大声读着刚刚接收到的手机新闻。从那一刻开始,地震现场发生的每一件事,几乎都在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传达到我们中间。
通过手机新闻、微博与微信,我们随时了解到地震已经造成了多大的伤亡与损失,与散布在各地的朋友讨论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以及在6个小时内,收到了3个不同地区与组织发来的通知:由于雅安发生严重的地震,定于某某日的活动将取消,对您造成的不便表示抱歉。对于拥有一部手机、关心新闻的人来说,雅安地震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震情和舆情,紧紧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地震发生不到3个小时,已经有网友通过网上搜索,找出了至少15条有关这次地震的民间预报:这次地震已经被某某网友成功预报了,有的是靠天象,从天上的云彩看出了名堂;有的是靠地质变化,从大旱与大雾看出了端倪;有的是靠计算机运算出了数据,好像地震是有公式似的;竟然还有的是靠自身身体变化感知的,不管这些是否站得住脚,留在网络上的文字却明白无误地显示了他们确实“预测”到本次地震,甚至有些连方位和地点都说了出来。
这些被翻出来的帖子很快把部分网友的关注点引向对地震局等地震部门的不满上,指责他们不作为,更严重的是,随着一些网站的删帖,一些网友把隐瞒地震预报的责任加诸政府身上,一场关于地震预报的争论再次被点燃。
有意思的是,政府部门甚至地震局都没有出来“辟谣”,倒是越来越多网友引经据典,尤其是以美国与日本等科技发达的国家为例,指出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预报地震的能力,也从来没有准确地预报过一次。至于有“大神”似的民间人士成功地预测了雅安地震一说,只不过是概率问题。要知道,地球上平均每10分钟就会发生一次地震,据统计2011年每月超过5级以上的地震就多达200多起。
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的高发地带,加上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如果你愿意,只要注册360个微博,每天预测一次第二天会在中国大陆发生一起地震,你总有一次会成功,你便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位可以成功预测地震的“大神”。事实上,如果用心的网友搜索一下就会发现,除了10几起成功预测了雅安地震的帖子外,至少有上千起错误的“预报”或者预言。
也有网友指出,即便地震是有如一些网友所说可以预报的,但按照他们预报的时间与地区范围,恐怕也有问题。例如网传有人在3个月前预测到中国西南方有5级以上地震,那到底要怎么防范呢?西南地区有2亿多的人口,难道要让他们夜晚都睡到野外?如果真那样做的话,恐怕因事故与感冒等致死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地震死难者人数。作为政府,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对于地震预报,“虚报”与“漏报”可能会造成同样严重的后果。
看到理性的网友很快帮政府部门“辟谣”,“灭”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才理解了地震局不出来辟谣的原因,不辟谣就有网友为你辟谣,你一辟谣可能会引起更加激烈的质疑。地震局的两难处境在于:地震预报确实是世界范围内尚无法解决的难题,然而,积极研究预测的方法正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如果地震真的无法预报,那国家只需要防震救灾机构,根本就不需要地震局了。
地震后的第一场舆论危机就这样过去了,然而,政府面临的考验与危机才刚刚开始:既然地震无法预报,该来的一定会来,那么,地震救灾就应该强化并常态化,震区的房子尤其是学校就应该建得更加坚固,一定要能够抗击8级地震,绝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从2008年的汶川到2013年的雅安,到底做到了多少?
2008年汶川,2010年玉树,2013年雅安,强震如此频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这还不够,那么不妨看一组数字:地球陆地上发生的地震有1/3发生在中国,上个世纪全球总计发生过3次8.6级以上的地震,有两次发生在中国。而历史上造成20万人死亡的地震共有两起,分别是1920年的宁夏海原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地震无法避免,而对于人口稠密、交通不发达、房屋建筑材料与结构不耐震的中国来说,上到6级以上的地震,总会造成比世界其他地区发生同类地震更大的伤亡与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做的就是成立更加专业与强大的抗震救灾专业队伍。目前这类工作主要由军队与地方救灾(消防等部门)两部分组成,军队的救灾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据报道,救灾雅安地震发生后18分钟,四川军区就成立了抗震指挥部,由司令员李世明亲自指挥。与2008年汶川地震时相比,改进与进步是巨大的。
2008年汶川地震时,以博客为主的互联网上,对官方救灾有诸多批评,到后期,批评的帖子远远盖过了官方主导的主流,我自己也写了多篇带建议的批評性文章。雅安地震发生后,微博代替了博客,成为主流发声渠道,相比博客,微博是一个更加快捷也更便于“揭露”与“批评”的平台。从一开始,我就密切关注微博上有关地震的舆情动向。观察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2008年汶川地震时,网友与意见领袖们集中批评的救灾中存在的弊端与乱象,在雅安救灾过程中,一些已经不再存在,大多得到了改进。当然,雅安地震从规模上要远远小于汶川地震,但即便如此,网民对汶川抗震救灾中出现问题的批评、分析与建议,肯定对政府改进工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个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监督的政府来说,网络上的意见成为促使他们改进工作的最直接动力。
在雅安救灾的过程中,一些意见领袖提到了志愿者与媒体让开道路,让专业救灾队伍安心工作的问题,总体来说,这不是一个问题,然而,从目前来看,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进去:第一,政府目前还没有建立强大的可以“垄断”救灾的专业队伍,而且,政府主导的专业的救灾队伍往往会抓大放小,忽视一些在他们看来“次要”的工作。例如,这次救灾中,有些地区就被专业的救灾队伍忽视了,反而是志愿者摸到了那里,部分解决了村民的喝水吃饭问题。第二,任何救灾,都需要媒体人与志愿者在场,尤其是媒体人,他们的眼光有别于实施救灾的人群,往往能够发现一些问题,然后通过报道促使改进。
例如在这次雅安地震中,一些媒体人就发现,地震过后好几天,灾区通信都无法及时恢复,进入灾区的救灾部队竟然会因为通信问题而失去联络,结果造成找不到救灾目的地。地震灾难中,信息通信尤其重要,是否可以根据这几次的教训,在快速恢复通信上多下功夫?这个不是做不到的,现代科技是完全可以使用通信卫星使得通信信号覆盖整个地震灾区的。
当然,在雅安的救灾过程中,网友也就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进行了争论,虽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却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雅安这种规模的天灾,军队救灾到底要介入到什么程度?出动多少军人,动用多少现代化军事装备?有网友质疑,目前军队拥有的直升飞机数量不少,但救灾时总是显得直升飞机不够。为什么不多调动一些?有网友在质问后面解释了地形、天气往往使得直升飞机发挥不了作用。再说,任何规模的天灾,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动用国防军队与最先进的军事设备。
有网友对总理匆匆离开表示了疑问,然而,这疑问随即遭到更多网友的质疑:一天不够,那么待多少天才够?两天、三天,还是一直待到雅安从媒体的头版头条滑下去?有网友把网友质疑总理匆忙离开称为另外一种网络民粹,不顾实际情况,一味鼓噪领导人做秀。批评是最好的监督,但如果批评到吹毛求疵、哗众取宠的地步,就有问题了。不过,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种事不用公权力部门出手,他们也不应该出手。
果然,众多网友出来说话了,按照雅安地震目前的规模与破坏程度,总理视察后布署工作,然后回京统一布署,也同时兼顾其他工作,是有道理的,比总理留在灾区,博眼球要好。有媒体人观察到,总理到地震现场后,几乎2/3的记者都掉转了镜头,紧追不放,媒体關注的焦点从废墟中的待救灾民转向了废墟上站着指挥救灾的总理。在短时间内,两者并不冲突,然而,如果时间久了的话,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网络媒体与网民互动转向官方媒体,我们也能发现部分变化,那就是官媒在宣传救灾方面有较大改观,没有把灾难变成歌功颂德的工具。在2008年的雪灾与地震中,一些官方媒体在灾民忍饥挨饿,遇难者的尸骨还没有料理完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提高声调,为救灾歌功颂德,引发社会反感。
政府救灾给力应该肯定,救灾过程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更应该表扬,但过犹不及的是我们的官媒往往并不能掌握宣传的度。这次雅安地震中,当地政府组织被援救的学生举着感谢救灾队伍与政府的标语牌,列队欢送救灾队伍,刚刚在媒体上曝光,就引起了网民的批评。当地政府想要表达对救灾的感谢可以理解,这些幸存的孩子也应该感激救助他们的官兵与志愿者,但遇难者的头七还没有过,很多家庭都遭受了失去亲人的伤痛,家园变成废墟,在这个时候,组织孩子们感激政府感激救灾队伍,就不太恰当了。
在雅安地震救灾的全过程中,政府经受了震动而赢得了信任,一位同我一样在2008年写过不少批评政府当时救灾措施的时评作者对我说,你还别说,这次想写一篇完整的批评文章,还真有些困难。不是政府做得十全十美了,而是他们确实在努力改进,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中国红十字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据报道,深圳红十字会为地震筹款,市民绕行。红十字会是中国最大的官办慈善、救助机构,也得到国际广泛的认可。可中国红十失去市民信任,严重影响工作,实非国人之福。光靠公关与政府支持,显然已经无法挽回红十字会的信誉,更要抛弃是有人要黑红十字会的想法,必须实行彻底的改组与改革,建立透明与受到监督的机制,重建信任。
震情和舆情,是我随时关注的。从雅安地震与救灾中,笔者看到了更成熟的公民,看到了政府与网民的良性互动而引起的变化。多难无法兴邦,但如果能够从每一次灾难中汲取经验与教训,那么,灾难不但不会击倒我们,我们反而会在灾难过后站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