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毒而食”的时代

2013-05-30 09:18石破
南风窗 2013年15期
关键词:毒害支书致癌物

石破

一位国内著名食品企业的创始人,我非常尊敬他,多次采访过他。最近一次采访时,他已退居二线,但对国内食品行业遭遇社会舆论的严苛批评仍耿耿于怀。他说:“含有毒素的食品不见得都是有毒食品。所有食品里都能检查出重金属,难道它们都是有毒食品吗?媒体一炒作,消费者只要认为食品里含有致癌物就不敢吃了,但空气、水土当中都有致癌物,要看超标不超标,只要在合格范围内,你就放心大胆地吃!街上卖的油条也有致癌物,没听谁说吃油条吃出问题了;烤羊肉串里的致癌物更多,却没人关注它,因为你不是天天吃,偶尔吃一次,一点关系也没有!黄瓜有毒,明天你吃苦瓜,后天你吃西瓜,中毒的机会就少了吧,不可能倒霉的都是你一个人。”

这话听着挺有道理,对吧?大概国内很多食品业者都是这样想的。这番话的唯一问题在于:含有毒素的食物,我们真的只是偶尔吃一次吗?这每次一点点的累积,能够保证我们的身体永远不被毒素击垮吗?

最近我还采访了一位河南开封农村的村支书,他今年59岁。他说:“前天俺村死了两人,一个48岁,一个51岁。”他家的老邻居,他称作叔和婶的,两口子都80多了。支书问两位老人家:“你们这一茬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到现在也没啥病,咋这么结实哩?为啥我们这些四五十岁的人,一查出有病就不行了?”老人家说:“你想想,过去的庄稼是咋种的?现在是咋种的?现在的人都是用药喂大的,能没有病?”

作为这番对话的注脚,支书还讲了一个故事:他看到村里有种韭菜的年轻人,把剧毒的3911农药浇地时灌下去。他问年轻人为何要这样做?年轻人说,地里虫多,难治,不用这药韭菜就会发黄、枯死,用了呢就会长得鲜嫩、肥大。支书回家跟家里人说,以后再也别买韭菜了,自己种吧。

根据环保组织的调查,中国内地农药的年使用量接近200万吨,但真正起到杀虫效用的农药仅占喷施量的30%,余者进入生态系统,转化为有害的土壤、水和空气污染。事实上,我们的身体已经成了空气、水、土壤、食物和用具中各种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的收容所,尽管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合格”以及“偶尔吃一次不要紧”式的安慰或自我安慰,但毒素的累积作用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些污染物和有毒物质,正在或急或缓地剥夺我们的健康,但谁也不知道最后压垮我们健康的究竟是哪一根稻草。开汽车的人不会注意到尾气对行人的毒害,除非他离开汽车,变作行人。“种(养)什么的不吃什么”在国内种养行业已经屡见不鲜:自己下的毒自己心里明白,吃起来难以下咽,吃别人下的毒还能“眼不见为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易毒而食”的时代。

人不应该相互毒害。然而事实上,我们正在相互毒害。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并不存在单一的污染源。到处都是含有毒素的产品,虽然它们多数并非3911式的剧毒,不,不,它们大多符合“行业标准”,并且得到了法律和科学的许可。在过度专业化的体系里,任何毒物生产者都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称自己无需负责,这是问题的关键。回到文章开头那位食品企业创始人的话,它表达了如下意思:不管我生产的食物里含有多少毒素,因为它是在可接受值的范围内的,因此我就没有毒害任何人。至于其他人对你的毒害,那是他们的事,不是我的事。

“这使我们记起这样的情景,”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里写道,“一伙站在他们的受害者面前的下毒者,以一种天真无邪的神情向法官确证,他们每一个人在可接受水平下都是表现良好的,因而应该被宣判无罪。”

猜你喜欢
毒害支书致癌物
植物能去除空气中的致癌物
好支书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毒害
咸鱼被列为致癌物是一种生活习惯预警
沈腾香:让“难坑”变“富谷”的好支书
生活中究竟有多少致癌物?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α4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细胞转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