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音
新任外交部长王毅在博鳌亚洲论坛说:“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试验田。”2013年会期间,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这块试验田上演出一场接一场的好戏,让世人对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增添了世人对他的好感。
4月7日论坛开幕式上,芬兰总统绍利·尼尼斯托登台说:“习主席,我祝你提出的‘中国梦早日实现,这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那天,恰是芬兰总统夫人的生日,午宴上,他们收到了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赠送的生日蛋糕,在场的各国领导人一起唱生日歌,场面无比温馨和热情友好。
中芬元首在博鳌互相祝福的画面,给一般公众展示了休闲外交的魅力,亦展现了中国新领导人的形象。在博鳌,人们看到习近平带来惊喜,听到他开门说亮话,感受到他的感性热情,还见证了他耐心倾听,一个有立体感的中国新领导人迎面而来。
世人很少有机会亲耳聆听中国国家元首的演讲,博鳌亚洲论坛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即使你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也不一定有机会进入主会场耳闻目睹,只有持有A证的论坛嘉宾、代表和少数记者能入场,多数记者都是持B证,只能看电视直播。
在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时,我们看到很多微博“大V”嘉宾或代表纷纷抢发微博,其实就是一条快讯,比如潘石屹发的内容是“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讲话”。别说其他国家嘉宾和代表,就是现场的中国商界精英和学界精英都鲜有这种面对面听国家主席演讲的机会。“我很想听听中国新任领导人习近平会说些什么。”这是法国《新观察家》杂志记者Sophie Fay的期待,也是所有与会者的期待。
“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迅速传遍世界,猜测也很多。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外交语言,意思是“谨慎地提出警告”,既清晰表达了中国的态度,又没有具体点名,进退自如。
2013年年会,嘉宾阵容“史上空前”,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人参会,其中包括8位总统、3位总理、2位议长、1位联合国大会主席、1位IMF主席,还有比尔·盖茨、索罗斯这样的工商界巨头,中国国内的业界领袖和明星学者更是群星闪耀。中国官方越来越懂得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向世界发声,博鳌亚洲论坛已经和金砖五国峰会一起成为中国两大多边外交舞台。
在博鳌,习近平很有智慧地说出了世人等着要听的一段话,他说:“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尤其是后一句,“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迅速传遍世界,猜测也很多。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外交语言,意思是“谨慎地提出警告”,既清晰表达了中国的态度,又没有具体点名,进退自如。
这就是外交“巧实力”的生动事例。一方面,习近平毫不含糊,毫不躲闪,把话说到了点子上,面对一场“立即而且紧迫”的危机,习近平清楚地表达了中国立场;另一方面,中国又有自己的主张,与美国“既竞争又合作”,美国人不断要求中国向朝鲜施加更大影响力,习近平如此表态既交代得过去,又没有跟美国亦步亦趋。后来,王毅在朝鲜半岛局势上也强硬表态,“不允许在中国的家门口生事”。4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会见到访的美国国务卿克里时,亦明确指出:“在半岛和本地区挑事生事,会损害各方利益,也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习近平在演讲中还说,世界不该变为一个相互角力的竞技场。人们看出来了,这位中国新领导人喜欢更加直接坦率的风格面对公众。
博鳌亚洲论坛12年,中方从来没有安排与会的国家领导人与企业代表直接对话的活动,习近平又破例了。之前惯例是国家领导人接见企业家代表,而且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后即离开博鳌,习近平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留下来,和30多名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
近一个小时的座谈过程,习近平都在倾听。人们通过电视镜头可以发现,习近平听得很认真,做笔记也很认真。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报道称,这个座谈会本身具有象征意义,此前领导人极少公开会晤商界领袖,习近平此举展现了新一届政府对商界友好的形象。也有评论认为,习近平还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即他希望倾听和掌握有关跨国公司的不满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譬如,百事总裁阿卜杜拉就明确阐述了企业对中国政策环境的看法。阿卜杜拉批评了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投资限制,他说数以千计的美国公司能否继续投资将取决于中国政府能否推进市场改革。从地方执政到成为中央领导人,习近平了解商界对中国投资环境有怨言,他利用这个座谈会听到了真实的意见和心声,也直接给予回应,他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从总体上承诺要保障外企的权益,“把中国市场环境建设得更加公平”。
中国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上月发表一份对在华美国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认为中国营商环境正在变好的企业数目大幅下降,从一年前的43%降至今年的28%。不过,这股忧虑情绪背后,大家对在华投资还是有期待。在325家接受调查的美国企业中,超过3/4的企业仍对他们自身未来两年在中国的表现感到乐观。
习近平公开讲话挺外企,海外媒体一片叫好。澳新银行经济学家刘利刚对媒体评论说:“习近平与他人有所不同。这表明他对海外投资的态度更加开放。”台湾一位时事评论员早年跟随台塑集团来浙江谈投资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见。他回忆说,当时台塑要来宁波投资障碍也很多,在认真倾听了台塑的担忧后,在会见室,习近平直接跟台塑一起探讨如何化解障碍,最后台塑果然顺利在宁波设厂。习近平善于倾听及其处事风格给这位评论员留下深刻印象。
“习近平的思维不是线性思维,他有感性思维,有跳跃式思维,有大局观,会妥善协调利益相关者,不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这是他区别于其他政治人物的鲜明特点。”这位台湾时事评论员分析说,因此习近平往往能给人确定感和信任感。从习近平上任以来在各种公开场合的演说来观察,他的言辞确实如此,明确而坦率。
对外的战略布局,“大国首要”是首访俄罗斯、“周边关键”是解决与美日的争议、“发展中国家基础”是团结非洲国家、“多边舞台”是参与并主导金砖五国峰会与博鰲亚洲论坛,这些都是当前中国对外战略的急务。
多年采访博鳌亚洲论坛的记者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即来博鳌做报道的西方媒体同行很少,论坛主办方也一直为此苦恼。但习近平在博鳌与中外企业家座谈却引起了全球主流媒体的关注,美国美联社、英国《金融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都有报道。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向世界说明中国”这件事,国家领导人冲在第一线效果最佳,他们应该为此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
“企业家是创造就业和财富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发展和合作的生力军”,习近平这种表述,商界当然乐见,增添了彼此的好感与互信。
在博鳌,习近平还有一场会见被媒体关注,尤其是台湾媒体,那就是他与来自台湾的萧万长的见面,媒体称之为“习萧会”。
2008年萧万长来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时,由于国民党刚取代民进党成为台湾执政党,两岸关系在陈水扁执政8年间一塌糊涂,大家都期待国民党上来柳暗花明。萧万长这一趟博鳌之行万众瞩目,萧万长向胡锦涛主席提出16字方针,即“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回头看过去几年,两岸确实这么做了,硕果累累,从“三通”到自由行,还有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两岸一步步迈向共同市场,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各方面逐渐互相开放与交流。2008年的“胡萧会”对两岸关系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萧万长以“微笑的力量”为两岸融冰。
这一次来博鳌,正值两岸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和谐时期,萧万长的博鳌之旅也无波澜也无风光,也无兴师动众,萧万长在博鳌各个场合穿梭。记者路遇萧万长,由于采访过他有所熟悉,跟他打招呼,他还招招手,露出“萧式微笑”。
与习近平会见时,萧万长又提出16字方针―“面对新局,共筑愿景,携手亚太,振兴中华”,明确点出两岸所面对的已是全新局面,应携手合作,扩大格局,其中隐含了台湾期盼走出去,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有更多参与机会的愿望。萧万长具体向习近平提出,台湾希望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拓展国际经贸空间的目标。习近平则提了“四个希望”,其中有三个希望就与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有关,他希望本着两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希望两岸加强经济领域高层次对话和协调,共同推动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萧万长没有提到任何政治议题,习近平也没有主动提及,只强调“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的加强,以及民族情感的认同”,一点也不涉及任何政治性对话。
为什么习近平处理台湾问题如此低调和理性,有分析认为,对内习近平优先推动“改革”与“反腐”,对外的战略布局,“大国首要”是首访俄罗斯、“周边关键”是解决与美日的争议、“发展中国家基础”是团结非洲国家、“多边舞台”是参与并主导金砖五国峰会与博鰲亚洲论坛,这些都是当前中国对外战略的急务。
另外,台湾《工商时报》报道,习近平对台湾方面欲参与区域经济“释善意”。有意思的是,台湾媒体还报道了大陆学者沈丁立的一个建议,“大陆大就多让台湾一点;台湾小但也要让让大陆”。
沈丁立这种观点被台湾主流媒体传播,也说明两岸民意确实趋于理性和开放。沈丁立还告诉台湾媒体,大陆领导人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都说过,只要认同一个中国,什么都可以谈,“重点是只要有心,双方就能见到面”,才有机会研究讨论这个问题。
好在有一个博鳌亚洲论坛,两岸见面的规格已经不低。
“习萧会”中,习近平赞许萧万长多年来所倡议的两岸共同市场概念至有远见。这一赞许,应能为两岸开新局。对于两岸事务,习近平的心态是平等而包容的,他对萧万长等台湾代表团成员说:“大陆和台湾取得的每一项发展成就,都值得两岸中国人自豪。”从习近平的言语中,不难看出,他对台湾有一种独特的情感,这应该跟他早年福建的工作经历有关。
两岸事务有心就能结好果,“习萧会”就是一场交心的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