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娟 王朔
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产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或同时表达这两类酶是其主要耐药机制之一。目前国际上将同时产ESBLs和质粒型AmpC酶称为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s)阳性。随着产S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日益增多,耐药性更强,其引起感染的难治性和医院内感染的爆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和感染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1]。本文应用纸片增强法对本院临床分离的89 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了SSBLs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内感染。
1.1 菌株来源 收集本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门诊分离的各种标本的非重复的肺炎克雷伯菌89 株。所有菌株均经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
1.2 仪器与试剂 ATB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细菌鉴定板条和试剂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M-H琼脂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3-氨基苯酚硼酸(APB)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1.3 测试纸片 头孢他啶(CAZ)、头孢噻肟(CTX)、头孢西丁(FOX)、头孢替坦(CTT)、头孢他啶/克拉维酸(CD02)、头孢噻肟/克拉维酸(CD03)均为Oxoid公司产品;FOX/APB和CTT/APB纸片的制备:FOX和CTT纸片上分别加入10 μL 40 μg/μL的APB液制成FOX/APB和CTT/APB纸片。
1.4 方法
1.4.1 ESBLs的检测 利用CAZ和CTX及CD02和CD03纸片,根据CLSI关于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纸片法确认实验,检测ESBLs[2]。
1.4.2 AmpC酶的检测 将FOX、FOX/APB和CTT、CTT/APB两组纸片,按照CLSI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标准,贴于涂布有待检菌的M-H平皿表面,35℃培养18~24 h,观察并分别记录两组纸片的抑菌环直径,含有APB比不含APB的任一组抑菌环直径≥5 mm判为AmpC酶阳性[3]。
1.4.3 SSBLs的确认 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的菌株为SSBLs阳性株。
1.5 质量控制 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 和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ESBLs阳性),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阴沟肠杆菌029 M(AmpC酶阳性)由浙江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馈赠。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 5.4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89 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ESBLs阳性42 株,占47.2%;AmpC 酶阳性19 株,占21.3%;SSBLs阳性7 株,占7.9%。见表1。
表1 89 株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的ESBLs、AmpC酶和SSBLs的株数和百分比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大量使用,特别是新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等)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病原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SSBLs作为β-内酰胺酶中一种特殊的酶,是指某一细菌同时产生质粒介导的ESBLs和AmpC酶,其特点是降解的底物更加广泛,水解率更高;产SSBLs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之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剂耐药,其耐药性同时具有ESBLs和AmpC酶的特点,更易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菌种乃至不同菌属中传播,耐药性更强,传播更易,使相应细菌感染的控制更为棘手[4]。
本文应用纸片增强法检测89 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ESBLs(+)42 株,占47.2%;AmpC酶(+)19 株,占21.3%,SSBLs(+)7 株,占7.9%。本组数据表明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与国内外的报道相似,未见明显变化[5-6],而王明琼报道从2006年- 2010年,ESBLs检出率逐年增加[7];而AmpC酶和SSBLs检出率略高于国内外其它医院的报道[6,8],本研究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感染AmpC酶和SSBLs菌株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且临床医师都经验性地选择使用过三代头孢(或三代头孢/酶抑制剂)控制感染,该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增加了对AmpC酶和SSBLs的选择压力,同时随着AmpC酶阳性株检出的增加,耐药质粒传播更广,致使SSBLs的产酶株随之增加,容易引起医院内交叉感染爆发流行;所以建议临床实验室技术人员和感染控制人员应对其有充分认识,及时、快速、准确地对其进行检测,定期公布,此举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动态观察病原菌在医院的分布情况,控制其传播流行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虞涛,李长振,鲍连生,等.武汉儿童医院住院患者质粒AmpC酶和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2007,27(8):710.
[2]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NCCL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S].Fif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2009,M 100-S 19.
[3]Yagi T,Waehino J,Kurokawa H,et a 1.Practical methods using boronic acid compounds for identification of class β-lactamase 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Escherichia coil[J].Clin Microbial,2005,43(6): 2551-2558.
[4]Shi W F,Zhou J,Qin J P.Transconjugation and genotyping of the plasmid-mediated AmpC beta-lactamase and 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 genes in Klebsiella pneumoniae [J].Chin Med J (Engl),2009,122(9):1092-1096.
[5]马序竹,吕媛.Mohnarin 2009年度报告:北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5):386-391.
[6]Michael J,Dowzicky MS,Chong H.Park,update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rates among gram 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organism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tigecycline evaluation and surveillance trial(TEST) 2005 to 2007[J].Clin Therapeut,2008,30:2040-2050.
[7]王明琼,徐修礼,张鹏亮.泌尿系感染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酶现状和耐药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32):93-95.
[8]余娴,袁斌,雷军.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1,36(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