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
产后出血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诊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子宫摘除甚至是死亡,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现收集妇产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产后出血8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诊治策略。
1.1 一般资料 80 例产后出血患者年龄为(28.7±5.9)岁,其中首次分娩为64 例,非首次分娩16 例(其中前次剖宫产5例),有人工流产史31 例。53 例为剖宫产(66.25),25 例为阴道分娩(31.25%),2 例为产钳助娩(2.50%)。所有患者均在产后3 小时内发生出血,出血量均超过500 mL,出血量≥1000 mL 16 例,最多为1600 mL。
1.2 临床症状 产后出血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胎儿娩出后24 h内的出血量超过500 mL,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子宫收缩乏力)或是阵发性(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少数患者无明显外出血表现。
1.3 诊断方法 注意患者的主诉(例如疼痛和出血量的多少),仔细观察阴道出血的量及性状、触摸宫底高度及子宫软硬度、检查胎盘及胎膜、采用阴道拉钩探查软产道,及时给予B超等检查。
1.4 治疗 对产后出血的患者要及时治疗,若子宫收缩乏力可采取按摩子宫、使用缩宫剂,必要时进行宫腔填塞,结扎盆腔血管,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对于胎盘因素导致的宫内出血,要首先立即进行阴道及宫腔检查,取出胎盘或徒手剥离胎盘,胎盘胎膜残留可行钳刮术或刮宫术,胎盘植入以手术切除子宫为宜;对于软产道出血的患者要尽早查清出血部位进行缝合,如果有大的血肿,要及时切开清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应尽快输新鲜全血,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对已有休克症状的患者,积极处理出血性休克,正确估计出血量,止血的同时积极抢救休克,建立有效静脉通路,给氧、纠正酸中毒、升压及改善心、肾功能,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2.1 本组患者的出血原因统计结果 如表1。
表1 产后出血原因统计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产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治愈率为100%。其中1 例患者因胎盘植入进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 例胎盘植入患者保守治疗成功,3 例患者因子宫收缩乏力行介入治疗。
2.2 本组患者的诊治方案 表2所示。
表2 本组患者依据不同出血原因采取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分类情况
产后出血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在分娩前积极进行原发疾病调查及诊治能够提示产后出血的几率,并做好相应的救治措施,做好产妇指导,并在分娩过程中正确处理产程及加强产后观察甚为重要。治疗时应当选择适宜的多种方法多管齐下,尽快止血,积极纠正休克。
产后出血分为子宫内出血和软产道出血,其原因主要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以及软产道裂伤等,临床上需根据不同的原因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子宫收缩乏力或是胎盘因素导致的产道出血,血液通常为暗红色。在相关检查中发现子宫轮廓模糊,或宫腔增大。如果这时适当按压子宫部位,可发现阴道多量流血,甚至出现血块。这是诊断的关键,子宫收缩乏力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首先按摩子宫,同时采用宫缩剂,药物种类主要有缩宫素、麦角新碱或前列腺衍生物[2],促进子宫收缩,必要时进行宫腔填塞,结扎盆腔血管,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掌握好时机,介入栓塞治疗对于保全子宫效果良好;剖宫产术中B-Lynch缝合的应用对于术中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效果甚佳。
产后出血的人为因素有: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过分紧张影响子宫收缩,医生在进行分娩处理时技巧不到位或存在疏漏。在临床实践中,产妇曾进行过刮宫、流产会增大产后出血的概率[3]。因此医生应注意病史询问,了解其妊娠及流产史等信息。剖宫产产后出血机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掌握手术时机,加强手术技巧,还应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尽量消除产妇紧张、焦虑的心理。同时密切关注产妇的宫缩情况,适当按摩子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识别胎盘剥离征象,协助胎盘以及胎膜娩出[4]。仔细检查胎盘以及胎膜是否破损,常规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血肿[5]。积极预防及治疗产后出血,通过相关措施降低孕妇病死率。提倡住院分娩,积极治疗有关孕期并发症,提高孕妇抵抗力,早处理,早预防,做好健康教育[6],当发生产后出血时,及时诊断,积极救治。
[1]刘霞.150 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原因分析[J].求医问药,2012,10(1):20.
[2]王凤霞.产后出血的原因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2,6(14):348-349.
[3]支翠芳.产后出血76 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9,3(15): 1616-1617.
[4]赵爱珍,黄敏,尤松斌.产后出血200 例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学,2010,14(3):94-96.
[5]王素敏.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引起大出血的临床紧急处理[J].中国医学指南,2013,3(2):582-583.
[6]宋澍.孕产妇产后出血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