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媛媛
摘 要:情感教学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分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的内涵,针对情感教育实施的现状,提出情感教学的两个原则与三个对策,以期情感教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学;原则;对策
多年以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说过一句话:“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是最有魅力的课程。”之所以说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与智育不同)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而面对着多年来早已养成的唯理性、唯知性的教学实际,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是什么固化了我们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认识,是什么牵绊了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热爱?究其根本,原因众多,而笔者认为,缺乏真情实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真挚的情感是上活思想政治课的灵魂之所在。
情感教学理论认为,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而是一种师生情感不断升华与交流的过程。何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一、情感教学的两个原则
情感教学的原则最起码有两条:即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原则。
1.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究教学艺术及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共同创造一种快乐祥和的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中采取多种有趣的手段,寓教于乐,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感知清晰,乐此不疲,思维主动、活泼,记忆也比较深刻。这种方法的运用,快乐是手段,兴趣是关键,接受是目的。它能够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引起学生长时间有意注意,消除师生的疲劳,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保证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2.以情施教
以情施教是情感教学的重要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一种教学方式。“以德化人”“以才服人”是作为合格教师的前提和基础,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必须“以情感人”。一个人的主导情绪,也就是经常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是性格特性在情感方面的体现,更多的是受性格的内层结构——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的影响。对教师来说,在对现实态度方面,其主导情绪受人生态度和教学态度的影响更为突出,只有对人生抱有正确、积极态度的教师,才会以乐观振作的情绪格调生活在社会中,活跃在课堂里,才能想方设法对教学内容作出理想的情感处理。只有教师的主导情绪状态是热情高涨、精神振奋的,教学时教师才能表情丰富,才能将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强烈的感染。
二、情感教学的三举措
1.用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代的中学生希望政治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之前的高中教学实践中,我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的方式。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我还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这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首先对政治课有着深刻的认同,并用自己的热情与兴趣去深刻地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说真话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没有说真心话。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讲真话。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这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条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面对实情,讲真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反之,学生只能跟着说假话。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必须对学生讲真话。这是有效地教育青年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允许把儿童、少年特别是青年放在一种‘思想无菌室里进行教育,使他们闭眼不看周围生活中的缺点。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学生对于教师的真话和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同时,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学生对教师所授的道德认识有不同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不让学生说出来,教育就缺乏针对性,难以收到实效,而且还会由于缺乏强烈的共鸣,难以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以致让某些消极因素继续滋生,成为继续教育的障碍,也不可能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允许和教师辩论。只有真实,才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认同。
3.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一般说来,态度与价值观,可能是没法“教”的,也是最难落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做到:(1)真心实意的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首先要做好行动的楷模。(2)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是学生体验、发现、建构的过程和方式,是学生参与程度的重要标志,以活动促认知、思考,从而实现动智与动情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经历活动,学生会自然地达成共识。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实,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情感投资,以爱结情。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爱学生、爱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一份帮助。而只有教学法触及到学生的感情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国贤.增强思想政治课吸引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25).
[2]郑雪莲.优化民族师范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李贵金.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吸引力的实践探索[J].今日科苑,2009(22).
[4]张昌德.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24).
[5]王业绩.浅谈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1(21).
[6]潘秀霞.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5).
[7]赵宏伟.思想政治课教学“三注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8).
[8]马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信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