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 穗
2012年12月15日,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溘然长逝。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屠守锷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航天事业
2012年12月15日,嫦娥二号的再拓展任务获得成功,中国航天再次引得世界瞩目。而当嫦娥卫星飞越700万公里深空,我国航天领域另一颗“星”却悄然陨落。这一天凌晨5点,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溘然长逝,享年95岁。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屠守锷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航天事业。他是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东风二号和东风三号导弹副总设计师、洲际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长征二号火箭总设计师、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技术总顾问。1999年曾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
“锷”者,刀剑之刃。
从目睹日本军机的狂轰滥炸而立志学习飞机制造,到求学清华,负笈留美,从在美机场任工程师,到回国之初的研究、任教,屠守锷的专业都是飞机。在此期间,他毅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屠守锷应邀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自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栓在了一起。“为啥改行搞导弹?国家需要啊!”掷地有声的话语,至今仍回荡在后辈的耳边。
“第一枚导弹搞得最艰难”,屠守锷回忆道。1960年末,苏联撤走全部援建专家,仿制的导弹是下马还是继续?面对阻力,他只平静地说了一句:“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1962年3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指导设计人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两年的含辛茹苦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修改设计后,从1964年6月开始,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经过一系列摸索、攻关,我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中国1966年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1965年3月,由周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尽快把中国的首枚远程导弹搞出来。
没有外援,屠守锷和同事们自行制订了“八年四弹”规划(“四弹”指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洲际导弹);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和众多专家一起,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实践。
1968年,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制定出来,却遭非议。屠守锷坚持原则,据理力争,终使自己的方案得以实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遇到成长中的政治风波。远程导弹全程飞行的试验被因此搁置了整整9年。1980早春,年过花甲的屠守锷和研究院院长张镰斧,率领试验队进入茫茫戈壁,穿梭在火箭测试阵地与发射阵地之间,常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
1980年5月18日,是中国航天史上非常重要的日子,也是屠守锷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屠守锷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自己名字时非常平静。然而,当导弹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穿过云端,越过赤道,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几十年后,已经功成名就的屠守锷在接受采访时平静依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慢慢知道应该怎么搞,没有现成的。”
“对我们来说,国家事业重于一切。”
退居二线后,屠守锷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直到90多岁高龄,依然为航天事业奉献着自己的余热。“对我们来说,国家事业重于一切”,他常说。
知明笃行,鞠躬尽瘁。
“长二捆”这个科技名词,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将几个助推器“捆绑”在一起组成的“神器”,让这个型号的火箭拥有更大的推力,将一颗颗卫星和载人飞船乃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准确、安全地送入太空。
屠守锷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主持了全部研制工作。1975年11月,由远程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但随着我国太空探索脚步的加快,运载能力1.8吨的“长征二号”已经力不从心了。
“我们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解决的办法就是捆绑”。屠守锷提出了高速度、少投入地发展大型运载火箭的最佳途径,在担任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技术总顾问期间,亲自指挥攻克了由于捆绑带来的结构动力学难关,与广大科技人员一道,在18个月内完成了火箭研制并实现首次飞行成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为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屠守锷的眼中,“长二捆”就是个“有出息的孩子”。该火箭投入使用后,创下赫赫功勋,并对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我国研制的长征二号E火箭,是以长征二号C为基础,经过捆绑助推器等技术改进而成;长征三号、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一、二级也是以长征二号C为雏型。
通过长期从事结构强度与振动研究工作的实践,他深感导弹与运载火箭全弹(箭)振动试验耗资大,而且费时费力。于是他一直致力于振动模态的分析计算工作,企求通过工程计算简化振动试验。1983年,他提出了工程计算方法,并被长征二号C飞行试验所获得的振动遥测数据所验证,计算值与遥测值相吻合。1985年,他撰写了专题科技报告《火箭横向振动的振型与频率》,其中提出的思路与方法可以大大简化运载火箭的振动试验,既能避开建立大型振动试验设施的困难,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将缩短研制周期。
“我也不需要认可,也不需要否认。”
笑骂由人,安之若素。
一件灰色的中山装,脚踩一双黑色布鞋,戴着眼镜、身体微胖的他,经常在夫人秋粟的陪伴下,缓慢地散步。
平和、淡然,不只是屠守锷的神态,更是他面对困境的态度。面对外界对自己的各种褒奖,屠老曾淡然说道,“我也不需要认可,也不需要否认”。在“文革”浩劫之中,面对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一个接一个的批斗会,屠守锷我行我素,埋头于洲际导弹的论证、实验,哪怕是在批斗大会上,他也不忘带着笔和纸,计算洲际导弹的数据。任别人在台上口沫横飞,他笔走游龙,旁若无人地演算公式。
1974年11月5日,屠守锷主持设计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首发失败。“发生事故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吸取教训,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屠守锷镇定自若。在他和科研团队的努力下,1975年11月26日进行的长征二号第二次发射,成功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准确送入轨道。
用“剑胆琴心”来形容屠老总最合适不过了。工作中,他坚定果断,生活中,他情深意切。对家人,他为母亲“扫盲”,替孩子“护短”,悉心照料患病的妻子。其情之笃,令人动容。对新人,他给予信任和扶持。勤俭的他匿名捐赠30万奖学金,扶助勤奋好学的航天新力量。在“长二捆”研制中,新一代担纲,屠守锷转为高级顾问时,他欣慰说道,“这些年轻人经过多年磨练,长期在一线实践,是完全值得信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