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豪
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经济增速回落,让当前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2月23日举行的2013年北京首场招聘会上,前来应聘的求职者挤满了会场。
随着离校日期一天天逼近,中国人民大学应届毕业生陈康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工作还没有着落,他很着急,“从去年10月份就开始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现在只有背水一战了。”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人数为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成为新中国成立至今大学生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与此相对的是,就业形势却并不乐观。“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率不足三成”……连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
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工业增加值增速下降、经济增速有所回落,而创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遭遇因经济减速而缩水的岗位数量,让目前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近期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5日、5月6日,上海、广东、江西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50%、53%,比2012年同期分别下降2、6、7个百分点。此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议就传出消息,截至4月19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比去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
在4月初召开的2013年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透露,到目前为止,广东2013届毕业生签约率仅30%,较之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百分点,就业形势较2008年更为严峻。
罗伟其分析称,全球经济形势不佳、社会需求减少是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外贸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利润增长缓慢。罗伟其说,2013年广东省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比去年减少了10%左右。
北京今年高校毕业生近23万,比去年增加了9000人。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在4月25日的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说,今年北京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其中,民营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下降尤多,而大部分用人机构提供的岗位待遇下降、岗位重要性不如往年。
上海市教委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用人单位在上海的岗位需求数超过15万个,上海高校毕业生约13万人选择就业,其中10万人希望在上海就业,约5万名毕业生已经签约。5月初,上海当地媒体从沪上多所高校调查后称,今年是十多年来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严峻程度甚至要超过发生金融风暴的2008年。
对应届生来说,每年的9月至12月和来年的3月至5月是企业招聘高峰期。但是招聘高峰都快结束了,毕业生们才发现,一些往年的“招聘大户”要么大幅削减了计划,要么根本就没有动静。
对企业来说,招聘就是对未来的预期,而一年一度的应届生招聘则更是如此。缩减还是扩招,是企业对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段内经济形势与自身状况的判断。
据银河证券分析,预计二季度和三季度经济增速可能将维持在7.5%至8%之间,但环比应该会下降,到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会回落至7.5%或略低一些的水平,全年经济增速介于7.5%至8%之间。
物价方面,4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涨幅为2.4%,环比上涨0.2%,预计二季度会略高于一季度。与此同时,上游工业品价格出现加速下跌,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PPIRM)下降2.7%。这表明在去产能、去库存情况下,制造业的生产和盈利情况还将经受考验。
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财政支出刚性较强的背景之下,当前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受困于房地产市场和资产价格,同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
经济下行的趋势直接体现在企业的招聘规模上,据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以武汉大学为例,去年武汉大学全年共有800多场专场招聘会,而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00多场。2012年公布年报的国内1662家A股上市公司中,减员的公司有548家,占比为32.97%,其中15家企业裁员幅度超过50%。反映在结果上,就是“北京普高毕业生签约率28.24%”、“上海高校毕业生签约率44.4%”。
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形成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合力,并努力探索长效机制。
从全球来看,美国“财政悬崖”、欧债危机和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共同威胁着全球经济复苏。欧债危机从表面看只是少数欧洲国家的经济问题,但实际影响已经扩散至全球范围。欧债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欧盟国际经济出现明显动荡,大部分企业都出现问题。而欧共体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的投资占中国所有海外投资的一半。
以外企中的佼佼者宝洁为例,2011年其在广州招了30人,2012年招了20人,而2013年只招了5人。这对不少毕业生来说,也是很大的打击。
记者从多个高校就业负责部门了解到,“985”、“211”高校的就业压力较小,但有些学校的部分专业就业形势也不太好。复旦大学的就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复旦今年共有2891名本科应届毕业生,目前已落实去向的有1763人;应届研究生总人数4876人,目前落实去向的有3042人,签约率均超过六成以上,“跟去年差不多”。
但是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却并不轻松。“我从去年9月份就开始找工作,参加了很多招聘会。大企业不好进,大连这边的单位大部分都不提供食宿,岗位也与专业不契合,我得为以后的发展综合考虑。”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个招聘会上,一名工程力学专业的毕业生告诉记者,“同一个单位,今年招聘的人数明显比去年少很多。”
数据显示,目前阶段,硕士毕业生签约率26%,比2012年下降9%;本科毕业生签约率35%,比2012年下降12%;高职毕业生就业率32%,比2012年下降13%。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丽宾认为,今年大学生签约不如去年,可能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所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另一方面看,高校有些专业设置不合理,未来需要调整。目前有不少高校将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挂钩,有专家指出,不应将教育完全功利化。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形成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合力,并努力探索长效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2009年突破600万。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根据发展规划,2020年将提高到40%。大学生就业难已是预料之中的事。
在经济形势、就业结构、就业观念、公平环境等因素面前,如何让适龄劳动人口匹配工作岗位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