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刚 桂宜雯
【摘 要】2014年以来伴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就业拉动效应大为减弱。在2015年毕业生面临空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一大背景下,上海电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在就业工作中找准定位和突破点,逐步制定和实施学分置换工作,推行订单式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推进了学院的就业工作。2015年电子信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签约率92.68%,就业率98.86%的骄人成绩。本文就推行学分置换,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置换;就业率;签约率
一、学分置换的由来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过程,因此教育培养的人才就必须适合社会之需,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当前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甚至无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考试分数评高低;忽视人文教育,没有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等。
为了更好的提高目前的学校教育水平、弥补以往过少的实践教育,我们参照了欧美国家各大高校之间盛行的“学分互换”理念,为了实现让教育更多的提供学生实践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学分置换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不同于学分互换是高校与高校之间互相提供学习资源,学分置换是将高校与企业相结合,以各类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为契机,让在校学生更早的接触到理论知识之外的实践锻炼,并由企业来评判实习过程中的表现,使这种“表现分”以置换的方式记录为在校的成绩,实现了在校期间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在学分互换的优良基础上发展和实行学分置换的理念,全面发展每一名在校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共存的优秀高校学生。
高校实施学分置换,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在理论上丰富了我国学分制改革的内容,在实践上推进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改革宗旨。
二、电子信息学院学分置换的现状
经过调研,学院于2014年制定了《校企合作协议》,《学分置换协议》等相关文件,2014年以来先后与上海微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讯申软计算机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理光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现代商友软件有限公司,南京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签订学分置换协议,2015年软件工程专业共计42人参加了学分置换,2016年4个专业153人参加了学分置换,这将近200名学生获得了在企业学习、实践的机会,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将企业中的竞争压力无形中传递给在校学生,使学院2015、2016届毕业生及早感知危机意识,营造了良好的就业氛围,这也为学院就业工作的有序推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针对2017届应届毕业生,学院已经启动了学分置换工作的动员宣传,先后举办3场学分置换企业的双选会,置换学生有望超过去年的数据。
三、学分置换的意义和作用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高等教育注重“以人为本,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需要为社会提供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置换正是适应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十分有效、适用的管理制度和手段。学分置换的进一步落实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推进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除了必须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进一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随着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手段和资源的不断更新丰富,学分置换也更进一步的推进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而且更有利于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从而调动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按照学校的实践环节要求的同时,出色地完成课外实践环节的任务。
再者,课程学分的置换可以让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上交替进行,让学生在充分完成企业的实习的鉴定、各项活动的考核的过程中,使得自身实习技能大赛的成绩、技能资格考核、技能实训等各项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使学生从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学习和理解并获得所需要的学分。并且,提前积累好丰富的工作经验能有效地降低将来真正踏入社会时因接触新事物而产生的压力与紧张感,从而顺利地从一名在校学生过渡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员。
分析学院执行学分置换政策以来,政策为学院、学生、企业确实带来了一些益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了学生的培养模式
学分置换中学生通过专业对口的高质量大型企业来进行授课,通过企业岗位培训,技能训练,项目带教的方式置换学生在校的理论书本学习,从而迅速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创新了传统的课堂式的培养模式。
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学生通过学分置换,直接参与企业现实课题研究,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自学力度来适应市场需求,这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团队合作素质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让学生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满足了迫切的市场需求
实习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讲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优秀人才的蓄养池,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需求非常迫切,特别是可以长期培养并最终为其所用的,这与学分置换的初衷不谋而合。
营造了良好的就业氛围
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同时,将企业中的竞争压力无形中传递给在校学生,使在校学生及早感知危机意识,营造了良好的你追我赶的就业氛围,这也为学院今年就业工作的有序推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学分置换存在的问题以及思考
学分置换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学分置换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解释、宣传与引导不到位,造成部分学生对学分置换的认识模糊甚至是误解。有的教师教育观念未能与时俱进,对学生的学分置换质疑声不断。此外,学院在实践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学生借学分置换之名,骗取学分的可能。
针对以上问题,学分置换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需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对学分置换政策进行阐述,并以系部为单位,带教班主任,班导师为依托,进一步的对学分置换政策进行宣传和引导,让同学们更早的认识到学分置换的意义和作用并解除不必要的误解,从而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决定。我们必须在做好现有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学分互认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学分互认工作中来,创造良好的氛围。
2.学院明确要求进行学分置换的企业规模,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学分置换协议,并有专人对学分置换企业进行回访,了解参与学分置换同学的工作学习情况,杜绝骗取学分的情况发生,在保障广大学生的利益的同时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3.逐级建立国家专门机构负责相关课程学分指标体系的制定、验证、协调和实施,全面考察和研究国内外重点或特色高校的课程和学分设置,构建国际化的课程结构,统筹计算研究结果。
4.找出可流通“货币”,制定操作规范,在高校中分步骤、分批次试行,实施动态监控,确保指标体系的国际性、更新的及时性和针对不同学校的相对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