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红
(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
——以团队精神培养为视角
王晓红
(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优秀的团队具备先进的理念、共同的追求、资源的整合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是成功创业的必要保证。团队精神培养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通过分层分类指导、引入团队理论、探寻多种教育形式,将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更多创新拔尖人才,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团队精神;创业团队理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主题,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教育部2010年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等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由于起步较晚,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总体水平有限,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将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赢得更多的创业支持,提高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人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指的就是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强烈的归属感与一体感,是团队成员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团结协作,全力以赴,以保证团队的高效运转,促进成员的共同发展。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说过:“判断网络公司好坏的依据有三个:第一是团队,第二是技术,第三是观念”。“我们可以输掉一个产品,一个项目,但不会输掉一个团队!”优秀的团队,具备先进的理念、共同的追求、资源的整合和强烈的团队意识,是成功创业的必要保证。正是因为共同的梦想和信念,拼命的工作和互相的鼓励,才成就了阿里巴巴今天的辉煌。
(一)先进的竞合理念是现实创业共赢的前提。
竞合概念源于合作竞争理论(cooperation-competition theory),是指为适应当今复杂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活动应该有竞争,也有合作,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既保留了竞争对效率的原始推动力,又有效克服了传统企业战略过分强调竞争的弊端,最终实现共赢。创业是艰难的历程,没有现成的模式,面对激烈的竞争,需要有力的支持。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创业中树立竞合理念,有利于所有参与者建立和保持一种动态合作竞争关系,强强联合以取长补短,增加总体竞争实力,共同实现创业目标。
(二)强烈的团队意识是提高创业绩效的基础。
胡桂兰等对78个网络创业团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团队创办的企业存活率和成长性两方面都显著高于个人创办的企业,创业绩效与团队意识的关联度几乎达到90%以上。[1](p158)团队不仅仅是人简单的集合,更是能量的汇聚与爆发。团队意识是一种集体力量和主动意识,团队成员把自己当作团队的积极组成部分,想团队之所需,为团队而努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团队精神则通过对群体意识的培养,通过队员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兴趣、爱好、动机、追求等文化心理,交流信息与情感,唤起共鸣,引导和促进形成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2](p26)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以分工协调提高创业效率,以团结合作抵御创业风险,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
(三)共同的目标追求是克服创业困难的动力。
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历程,体现在时间的漫长,过程的复杂、任务的艰巨、模式的创新和随时可能遭遇的困难与挫折。面对困境,共同的奋斗目标起到关键的行动指引与持续动力的作用,目标就是力量,目标激励前行。优秀的团队正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而共同的目标是产生向心力、保持战斗力、焕发创造力的基础,它使团队以最理想的状态应对困境,解决难题,不断进取。对团队的每个有机个体来说,团队的目标就是自己努力的方向,要树立大局意识,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个人的智慧与才能只有与团队的共同目标一致时,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教育理念,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高等学校也在积极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团队精神培养为崭新视角,将增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深化教育效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并为他们今后立足社会、奉献社会增加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
(一)通过团队精神培养增添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力。
在社会转型期,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特别是西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的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的发展和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过分强调竞争与排斥,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使他们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有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的95%现象,打工者有95%的想过自己创业,在想创业中有95%的仅停留在想象阶段,而在动手创业者中有95%的失败,即使没有失败的却有95%的公司生存不超过3年。[3](p24-25)缺乏团队协作就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折射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缺失。在构建和谐、促进科学发展的当今社会,融洽的人际关系、合理的资源配置、稳定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力倡导团队精神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赋予了创新创业教育新的时代要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二)通过团队精神培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按照“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新要求,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创业人才或为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现实可能性和潜在的后劲,其核心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二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团队精神既是创新创业必备的核心素质,也是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更是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很多著名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都将具有团队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作为选才的关键条件,这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努力的方向。
(三)通过团队精神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在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宽容失败与挫折氛围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普遍认同的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心理状态、文化氛围、管理制度和行为方式。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创新型国家所需要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从对创新创业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主动内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并转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从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营造的角度来看,团队精神培养有助于凝聚人心,获得更多的精神支持和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创业挫折与失败的理解与宽容,能够让大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全力以赴,持之以恒。
(一)分层分类指导,共同实现教育目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点面结合、不断推进的三个层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创新创业激情,促进价值认同,使更多的学生“想创业”;二是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在知识储备和能力构成方面,使更多的学生“能创业”;三是重点扶持有条件的学生,搭建平台,指导实践活动,在政策、场地、资金、师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更多的学生“创成业”。(如图1)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层次
基于以上三个层次,团队精神的培养模式也相对应分为普惠型、精英型和实战型。普惠型模式是指对所有在校生开设公共必修课,强化团队意识,让全体学生认识到培养团队精神对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会合作是现代大学生的必备生存能力。精英型模式是指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开设应用性的课程,通过体验式教育、项目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团队力量共同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感悟团队精神的真谛。实战型模式是指对已经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搭建实践平台,进驻校内创新创意园或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配备专门的教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团队,整合有效资源,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共同努力,在具备全真的市场化、企业化要素的环境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支持条件成熟的团队直接过渡到开办企业。
(二)理论实践结合,不断深化教育效果。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研究,又要重视实践环节,构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教育模式。以科学理论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有效方法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
第一,理论层面。在重视理论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要加强理论研究,引入最新团队理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创业团队形成理论指出,团队形成基于两种原因:一是为了弥补能力空白,聚集多人的技能资源和人力资本,增加成功几率;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需求,如共同的兴趣爱好、目标追求等因素。[4](p75)其强调的是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众人智慧,树立共同目标。创业团队发展方面:一是心理契约理论,即未书面化的契约,是连接团队与员工的纽带,[5](p39)其建立在信任、友谊、情感与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覆盖合作每一方愿望与期待,起到隐形的规范作用。二是虚拟团队理论,是为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密切协作,跨越时空和组织界限而组成的创业团队,具有人才广、信息快、成本低、顾客多的优势,团队成功运营的基础是沟通、分享与信任。[6](p265)这些理论揭示了认知教育、人文关怀、团队友谊、虚拟发展将是创新创业教育新的着力点,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大学生求知和心理的需求,使教育更具备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
第二,实践层面。实践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团队精神也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实现从理性到感性,从理论到实践的锻炼和体验,从而有效推进创新创业实践。高校要发挥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主阵地作用,搭建多种平台,拓展教育途径。一要以创新创业中的团队精神培养为主题,开展各类竞赛活动,营造积极氛围,引导更多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中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二要遵循“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实行项目化管理,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团队合作提升活动品质。三要集众人智慧,发挥团队优势,将有共同兴趣和发展意向的学生组建团队,或合并类型、目标相近的项目,对重点项目进行有大力扶持,促进孵化,树立典型,教育辐射。学生层面,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主体性作用,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发掘潜能。一要提高认识,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最终的受益者,通过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以“我要成才”为内动力,主动接受教育。二要积极主动,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创业计划大赛、进入创新创业园等形式,在与同学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技能。
(三)强调融会贯通,注重多种教育形式。
团队精神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程,不仅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且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拓展教育渠道,构建合理有效、教育资源与教育方式共享的教育模式。
首先,团队精神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有效的教学、热点问题剖析、典型案例解读,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团队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同时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相互渗透,发挥校风、学风、师德风范等隐性教育因素的积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以成才目标引导行为选择,立志成为社会所需人才。第二,团队精神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大学生必然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善于建立和谐的信赖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整合集体的力量完成各项任务,这也是和谐社会所期望的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团队精神培养必需融合在不断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合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第三,团队精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培养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与一般人相比,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人类积极的品质有助于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大都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具有严谨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通过这些方法,将有效地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使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自觉服务社会。第四,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校园文化活动既是高校育人的具体形式,也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整合与提高,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互动性与自主性,品牌化与示范性,以团队精神培养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辐射功效。
[1]胡桂兰,等.创业团队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2]李庆华,张薇.文化型校园中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黑龙江教育,2010,(6).
[3]贺民.创业文化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
[4]陈飞,等.创业团队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与管理,2012,(9).
[5]任泽奇,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创新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2,(9).
[6]李诗恒.虚拟团队理论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责任编辑 张豫
G64
A
1003-8477(2013)10-0187-03
王晓红(1969—),女,南京工程学院汽车与轨道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员。
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B880042);2013年南京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重点课题(SZ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