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湖北省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实证分析

2013-05-25 00:26朱冬辉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10期
关键词:进程小康社会湖北省

朱冬辉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省情调研·

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与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湖北省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实证分析

朱冬辉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如何准确地研究小康社会、分析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影响因素,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当前学术界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注重以下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努力提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科学管理水平;正确处理好湖北省域经济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小康生活水平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力促经济可持续发展。

小康社会;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一、小康社会的相关概念及其历史演变

(一)小康、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

《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康,安也”。后多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境内安宁,社会经济情况较好的生活状态。小康是衡量国民经济水平时使用的概念,属于经济的范畴。而“小康水平”指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状况,主要着眼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一般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联合国粮农组织依据恩格尔系数有一个划分贫富的标准,即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60%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建设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对小康社会有一个明确的描述,那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实际,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又赋予新的内涵,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由此可看出,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化的属性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提高,还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力,以及生活环璄的改善等方面的提高。

(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为了实现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自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后,经历了近20年的奋斗,到2000年我国已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在新的世纪,根据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新特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十八大相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据此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告诉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指出,自党的十六大确立中国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顺利。根据统计资料测算,[1](p2-6)到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80.1%,比2000年提高了20.5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0.3%提高到2010年的76.1%,社会和谐程度改善,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7.7%提高到2010年的82.5%,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86.4%,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0年的93.6%,文化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58.3%提高到2010年的68.0%,资源环境保护态势良好,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65.4%提高到2010年的78.2%。2000年—2010年历经了我国的“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从两个时期来考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十五”时期年均提高1.51个百分点,在“十一五”时期年均提高2.59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1.0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在构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本文借鉴了众多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2007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重新构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六个一级指标模块和23个具体的二级指标构成;肖红叶教授在《中国区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中所采用的指标体系,以及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的指标体系等等。在此基础上,依据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评价原则和标准,在充分考虑统计指标数据可操作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可比性的前提下,设计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由10个二级影响力指标模块构成。其中:包括(1)反映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及基础设施生产能力的影响力模块,由10项指标构成;(2)反映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持续增长能力的影响力模块,由7项指标构成;(3)反映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产业生产能力的产业结构影响力模块,由8项指标构成;(4)反映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及其金融对经济起核心推动作用的金融影响力模块,由7项指标构成;(5)反映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模块,由7项指标构成;(6)反映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与参与程度的国际化影响力模块,由7项指标构成;(7)反映政府管理水平及其管理效果的政府管理影响力模块,由6项指标构成;(8)反映经济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的生态环境影响力模块,由10项指标构成;(9)反映国民教育和国民素质基本情况的国民素质影响力模块,由9项指标构成;(10)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国民生活水平影响力模块,由8项指标构成(具体见表1)。上述小康社会进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认清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更好地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三、湖北省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目前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证分析大多集中在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研究上,这些研究与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小康社会的研究内容,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比较权威的是国家统计局2007年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该指标体系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实现程度,为国家管理部门科学制定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参考和决策依据。但这种分析方法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各指标的影响权重多数采用专家评定的主观赋权法;其二、有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不强,其数据资料难以采集;其三,由于全国各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地2000年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程度,只能表明本地自身的发展情况,地区之间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因子分析可以较好地克服上述之不足。

表1 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因子分析是通过对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找出能综合反映指标信息的少数几个因子,通过这少数的几个因子来反映多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它属于多元统计中处理降维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减少指标的个数,用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因子代表多个原始指标。[2](p261)因子分析法,就是要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应地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进而比较准确地计算出各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指数。现根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湖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结合课题组调查的资料综合计算,得到上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由于所用的资料太多,限于篇幅的控制,在此不一一列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如下:

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综合发展指数模型:

Fi为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综合发展指数

ω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ωj系统默认为1

zFij为i地区第j个指标的影响力指标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i(=1,2,...k...31)代表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

j(1,2...k...10)代表10个二级指标模块

k(=1,2,...nj)代表三级指标,nj为第j个指标模块中三级指标的个数

Cjk是对第j个指标模块内的三级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出的第k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FACk-jk为i地区第j个指标模块内第k个因子的得分。

本文以二级指标模块“科技创新影响力指标指数(zFij)”为例,通过利用SPSS19.0的“分析—降维—因子分析”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并提取因子。

如表2所示,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提取了FAC1、FAC2等两个因子,它们包含了94.286%的信息,能对原始数据给予充分的解释和概括,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C1=76.859%、C2=17.427%。

表2 各因子所解释的原始变量的方差

表3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2.通过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具体见表3)计算每个因子的因子得分,再通过因子得分计算i地区科技创新影响力指标指数,根据影响力指标指数得到各地区的因子得分与排名。

(提取方法:主成分法)

因子得分函数表达式:

科技创新影响力指标指数的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计算结果具体见表4。

表431 个省(市、区)科技创新影响力指标指数的因子得分与排名

4.分析结论。

从表5、表6中可以看出,湖北省2010年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在全国综合排名第12位,处于中上水平,这一结果与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1》以及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所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也与目前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相吻合,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行分析是可行的。从分析结论来看,在10项二级影响力指标中,经济实力和环境因素等二项影响力指标指数排名前10,处于第一方阵;金融因素、产业因素等7个二级影响指标指数排名在11-16位,处于中上水平;另有政府管理水平影响力指标指数排名在24名,处于中下水平,上述分析结论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目前湖北经济的发展现实。

表5 2010年31个省(市、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指数及排名表

表6 2010年湖北省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指数中各影响力指标指数在全国中的排名情况

四、加快湖北省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几点建议

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表明,[1](p129)2000年以来,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逐步加快,实现程度逐年提高,总体水平由2000年的55.3%上升到2010年的81.1%,平均每年提高2.6个百分点。与全国比较,2000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2009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2010年则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建设进程加快。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进行,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为了更好地加强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谋划发展,争创未来,力争提前实现湖北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笔者看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一)做好“顶层设计”,努力提高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科学管理水平。从上表6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10项二级指标中,政府管理水平排名靠后,这要引起湖北省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求各级管理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省内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按不同区域结构、经济发展重点和方向科学制定湖北省内经济的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它包括省域内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省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规模、省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与增长速度等;同时还根据省域内经济自身的特点和条件,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合理建立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对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潜在能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科学管理,努力提高政府对经济建设的管理水平,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湖北省域经济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关系。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全球经济化的加速,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湖北省省内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要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湖北省域经济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关系。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一主两副”、“两圈一带”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等区域经济圈初步实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例如,武汉市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65.93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反映了湖北经济发展的极不均衡。要使武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部中心城市,以及中部崛起的龙头,不仅需要一城独大,更需要武汉城市圈以及湖北经济的整体崛起,只有这样,才能振兴湖北经济,不断提升湖北省经济建设水准,实现湖北经济的跨跃式发展,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三)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小康生活水平的关系。由表6可看到,在居民生活水平影响力指标指数的排名中,湖北排在第16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这与湖北省的经济发展地位和经济实力形成极大反差。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经济的发展,比拼到最后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湖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需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小康生活水平的关系,提高薪酬水平,增加居民收入,留住和吸引各方人才,以促进湖北省小康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注重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力促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始终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格局,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新型产业,逐步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排放量,走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力促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

[1]潘璠,杨京英.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郁之行

F127(263)

A

1003-8477(2013)10-0061-05

朱冬辉(1963—),男,湖北经济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小康社会进程的统计测度分析”(2006y181)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进程小康社会湖北省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