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惠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1731]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成长在复杂社会背景下的一代,他们面临很多成长的问题,出现了“适应性、取向性和选择性”三大困难[1],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然而,由于当代大学生本就处于文化冲突的社会环境中,使得当代大学生很难直接接受某种形态的知识观念,这就导致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及时满足大学生成长的需求[2]。主题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践证明,主题教育以其鲜明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3]。然而,目前的主题教育研究局限在主题教育的作用、原则、方式和效果上研究较多,系统地对大学阶段的主题教育的作用、效果、体系的构建等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从指导思想、内容设计、实践操作等方面对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实效性做专门深入的研究,以构建一套涵盖大学阶段的系统的主题教育 体系。
主题教育是指在相对时期内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总体构思,根据教育目标、内容确定教育主题,把教育的内容融入一定载体,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教育。关于主题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题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主题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主导作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主题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4]。
第二,主题教育的核心是渗透式教育教学理念
渗透式思想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各种间接、隐蔽的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5]。主题教育强调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主张以讨论、演讲、竞赛、表演等多种方式发挥其宣传、辐射、渗透、导向、时效等作用。主题教育弱化了强制性,增强了参与性,既强调对主旋律的引导、渗透,又具有学生喜爱的互动和体验的特点,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与时代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于 一体。
第三,主题教育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内部动力
不同于说教与灌输,主题教育强调引导,主张通过将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主题教育强调积极地互动,通过只言片语、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内在向上的力量,从根本上唤醒大学生内在的成才愿望和动力,以实现正面的引导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结合。
将主题教育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主题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明确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就这两者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主题教育是理念,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核心就是将主题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进行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定位:
第一,思想政治主题教育需兼具学生主体性与价值导向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主题教育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展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设计出系列主题鲜明、学生喜爱、形式多样、操作方便的主题活动,以吸引学生、鼓舞学生、凝聚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成长。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些)人按照一定的期望,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另一个(些)人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思想观念、现实行为、行为倾向施加影响的实践活动[6],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也必须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如北京大学开展的“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活动[7],北京工业大学开展的“成长、成才、成功”和“信仰、责任、创新”等主题教育活动[8],都是兼具学生主体性与价值导向性的。
第二,思想政治主题教育需兼具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主题教育的实践性、时效性、针对性、阶段性及灵活性等特征,使得主题教育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若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很有可能导致主题教育只是盛极一时,难以长效发展。因此,将主题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需要通过思想重视、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手段,来建设可供主题教育长效发展的土壤环境,以保障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主题教育的内涵及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定位,需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质,需要明确这种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应遵循的原则及所应包含的内容,并在这些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能有效承载这种教育活动的形式,最终构建一套涵盖大学所有阶段的系统的主题教育体系。
主题教育体现的是渗透式教学的理念,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动机及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9]。在进行主题教育设计的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住这个指导思想,注意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旧有经验,设计符合学生群体特点的主题教育。
在设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始终贯穿“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性”指导思想,确立“全部教师参与育人、全部大学生参加活动、全部大学生思想受益的”原则,强调“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实效性”,以大学生为中心,设计出校、院、班三级互动,每个班级都有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其次,要把握价值导向性的原则,强调主题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紧密结合。要注重把主题教育活动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主题教育活动与理想教育、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把主题教育与校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全面成才;把主题教育活动与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最后,要突出长效性的原则,重视主题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是学生成才的土壤,要让主题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成分,以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影响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为解决好当代大学生“适应性、取向性和选择性”三大困难,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认为应该建立“理想成才教育、荣誉集体教育、法律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美育教育、国防军事教育”为主体的六大版块的思想教育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美育教育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荣誉集体教育、法律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帮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有正确的取向;理想成才教育、国防军事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力保障,可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设计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涵盖六大板块的内容,根据六大版块内容设计相应的教育主题,分层次、分内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引导,让广大学生自觉成为主题教育的参与者和受教育者,引导他们全面成才。
1.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承载形式
通过对某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前六种教育形式分别是:社会实践、团队活动、表演、参观学习、比赛和讲座。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其次是竞赛和讲座。再次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发现,学生并不排斥课堂教学这种形式,有的学生还提到连续的课堂教学会使自己更有归属感,之所以会没那么喜欢是因为课题教学的内容大多比较枯燥。
综合起来,我们认为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承载形式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普及性教育形式,如课堂教学、讲座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同,主题教育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在课程中融入一定的主题,并且在课程设计中时刻以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强调教学的趣味性、参与性与互动性;二是以体验学习为主的专题性教育形式,如竞赛、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各类比赛、表演等,这种教育形式可以突出重点,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2.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的要素与结构设计
在构建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根据教育内容系统设计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理想成才教育、荣誉集体教育、法律道德 教育、心理健康主题教育、艺术美育教育、国防军事教育”构建的思想教育平台上,构建版快化、网络式的系列主题教育,形成全方位渗透和辐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根据热点问题开展主题鲜明的形势政策教育。应该在每学年开展学生思想状况摸底,根据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思想问题开展主题教育,真正做到主题教育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有的放矢。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通过形势报告、学习参观、组织大讨论等方式开展形势政策主题教育。
三是根据学生成长不同阶段设计不同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分阶段设计主题教育,充分利用新生教育、日常教育、毕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
四是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和不同的问题设计主题活动。将主题教育与解决学生成长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学业困难、就业困难、经济困难”群体分别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针对学生面临的“迷恋网络、心理障碍、安全保障、新生适应”等问题,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
结合四个方面,可构建一套涵盖大学所有阶段的,横纵交叉,从点到面全覆盖的系统的主题教育体系,如下表1所示。
表1 高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设计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将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中,每年都按照横向、纵向、面、点的分类,评估学生现状,实时确定主题,设计主题教育方案,在学生中开展全方位覆盖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并将主题教育实施的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学院学生工作的指标。二是将主题教育活动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用主题教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好的校园又可以对主题教育进行反哺,为主题教育的开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帮助主题教育长效持续发展。
在分析了主题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的定位及当下高校的现实情况之后,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在纵向上按照学生成长规律和成长特点确定主题,在横向上根据社会现实确定主题,在面上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确定主题,在点上根据特殊学生群体和专项问题确定主题,构建一套横纵交叉、从点到面的,覆盖大学所以阶段的系统的主题教育体系。同时,需要完善制度,确立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的评价机制,合理激励和反馈,加强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注重主题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思想政治主题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增强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顾慕娴,陈玉冲,陈磊.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88-91.
[2]刘凯.主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2(1):142-143.
[3]徐芦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题教育活动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2(5):122-123.
[4]梁枫,陈光曙.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特征及实施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59-60.
[5]房晓琛.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法:渊源、作用与途径[J].池州学院学报,2013,27(1):138-141.
[6]阮云志,武端利.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J].求实,2012(5):78-80.
[7]查晶.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平台——以北京大学“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主题教育活动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10.
[8]薛国凤,王亚晖.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1):95-110.
[9]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