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红
上海市2010年《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中历史基础型课程的教学,尤其要凸显包括史学方法在内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史学方法是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基础的史学方法是中学历史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能运用这些基础的史学方法判断史料的可靠性,揭示史实形成和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唯物史观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由此逐步形成历史学习中的证据意识、逻辑意识和科学意识,提升历史思维的品质。”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达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从历史学的思想与方法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的史学方法。下面就以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古代两河流域》、第二分册《商朝与青铜文化》、第五分册《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几课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学方法的实践和体会。
1.初步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从史料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历史是什么?历史首先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那么我们是怎样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呢?历史的结论和规律又是依据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的呢?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们会告诉学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给出一些结论性的评价,却忽视了这些问题,几乎从不告诉学生我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历史的,如何得出结论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是史学,也是历史教育的首要意识。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一切凭证据说话,而证据来源于史料。
在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古代两河流域》的教学中,为了从高中历史教学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教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一些如何取得、认识历史证据的方法,并懂得什么是一手资料,什么是二手资料,在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讲授《汉穆拉比法典》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中文献选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19.倘藏匿此奴隶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21.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22.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25. 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196.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198.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平民的眼睛或打断他的骨头,该凶犯应赔偿一米纳白银。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
接着,我提出了问题: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你对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有了哪些了解?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逐条解读法典条文,并分析其中反映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比如:社会成员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自由民与奴隶的对立,自由民中又形成平民与贵族的等级区分;对不同人犯罪量刑不一,表明古巴比伦王国运用国家权力保护贵族的根本利益;已确立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法典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一再强调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严禁奴隶逃亡及藏匿奴隶、盗卖奴隶的行为等。接着,我又问:《汉穆拉比法典》反映了人类早期法典具有怎样的特征?通过师生对法典条文的共同解读,学生认识到:法典颁布于公元前18世纪,带有人类文明早期的时代特征:与今天的法律相比,法典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严酷;保留了同态复仇等原始习惯法的部分内容,带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报复原则的痕迹。最后,我进一步提问:《汉穆拉比法典》对我们研究历史有怎样的意义?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从两个方面认识了法典的历史意义: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我们研究世界法制史具有不可估量的的作用;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这样,通过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的片段,发现材料所折射的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分析法典所反映的人类早期法典的时代特征,学生初步学会了从历史文献中汲取、鉴别、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方法,提高运用各种史料所蕴涵的信息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思想与方法。
2.科学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二重证据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研究历史和学习历史都离不开史料。但史料并不是历史,史料种类繁多,来源广泛,价值不一。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历史资料都可以作为证据。还要让学生了解怎样评估史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怎样对史料进行科学的整理、统计和研究。
在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甲骨文等考古资料是属于一手史料和直接证据,甲骨文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所体现证据价值,更好地掌握“二重证据法”,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在讲到商的内外服制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则甲骨卜辞的译文:第一则:“癸巳日,占卜官问:以后十天有没有灾祸?王视察了卜兆后说:鬼神要降祸,似有祸患就要来临。自卜日起第五天,即丁酉日,果真有祸事来自西边。沚国的诸侯向王报告说:“土方国征伐我邦边邑,使两个邑受损;邛方国也来侵犯我邦西边的农田。”第二则:问“我派遣的使者有无收到贡物?”
我请同学阅读卜辞及课文后回答问题:卜辞中提到的沚国等与商的关系如何?商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回答出,沚国臣属于商,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于商。这时我又出示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段: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帝盘庚之时……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商的兴衰与方国的向背有什么关系?商与方国之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这时发现原来方国在商强盛之时臣服于商,而在商衰落之时会背离于商,彼此之间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我又进一步提问:我们在研究商代历史时,甲骨卜辞和 《史记》哪一个更可信?为什么?两者对研究商史的价值有何不同?这时学生明白了我选择这几段史料的用心并纷纷作出了回答。最后我做了这样的总结: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们在研究商代历史时主要借助《史记》。而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为商朝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极为珍贵的一手史料。学者王国维首倡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如甲骨文与传世文献,如《史记》相互印证,这种历史考证方法即“二重证据法”。王国维的研究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也将中国历史的信史推前到商代,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通过上述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知道了内外服制和甲骨文等基本知识,掌握了传世文献和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而且领悟到因为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所以历史就不是封闭的、不容置辩的定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可以不断更新延展的领域。只要有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有与以往不同的解释,历史学也正是这样不断发展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形成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能养成言必有据的严谨态度。这正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这种严谨的态度也正是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的重要素养之一。
3.准确的了解往事的基本方法
运用反思的方法,论证史料的可靠性。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性决定了大多数问题本身就是动态开放、不断变化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史料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因此,在论证教材观点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反思的方法,查证历史资料的可靠性,检验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辨别判断结论的正确性。
在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6课《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一课中,在讲到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我接着又问:你认为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纷纷回答甲午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于是我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中日双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你如何论证教材观点的准确性?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回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制定了“大陆政策”,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查阅史料,以数据说明日本甲午战争前的扩军备战;查找足够的证据,说明甲午战争前日本在中国进行了大量间谍活动,为发动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等。在肯定了学生答案的合理性之后,我出示了以下几段史料:
材料一: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应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我国始能保持安宁,亚洲大势始得以维持。
——1887年日本《清国征讨方略》
材料二: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本有二途。第一曰守护主权线,第二曰保卫利益线。其中,所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也。所谓利益线,曰与主权线之安危密切有关之区域也。……欲维持一国之独立,唯独守主权线,决非充分,亦必然保护其利益线。……我方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
——189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第一届帝国议会上的施政演说
材料三: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发动战争的决心,在帝国政府派遣军队于朝鲜时业已决定。日本假借这个好题目,是为了索性借此时机促成中日关系的破裂。
——《蹇蹇录》(内阁外相陆奥宗光的回忆录)
在师生共同解读了几段史料之后,我进一步提问:你认为这些史料是否可以说明日本对中国与朝鲜的侵略蓄谋已久,为什么?学生纷纷回答之后我指出:这些文件,尤其是《清国征讨方略》是日本最高层次的官方文件,其内容和观点具有权威性和纲领性,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
查阅史料——鉴别史料——选取史料——解读史料——论证史料的可靠性,这个过程正是史学研究的普遍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史学方法,形成了强烈的证据意识,又养成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既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高中历史教学基本要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聂幼犁,刘立新.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1期.
[3]杨豫,胡成著.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