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企业危机管理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3-05-22 10:29:02张奕雯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稀土危机管理

易 璐, 张奕雯, 彭 频

(江西理工大学 a.经济管理学院;b.南昌校区,江西赣州341000)

所谓稀土企业危机管理,就是指稀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企业可能即将遭遇或正面临的危机,而开展的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应对和危机善后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1]。

巴顿说过:“世界上没有一个不受灾害威胁的安全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企业作为市场的核心主体,竞争将贯穿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可以说,稀土企业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威胁,其危机处置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生死存亡。如果对危机研判、预防和处置不当,势必给稀土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稍有不慎将会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丧失公信力,甚至可能导致稀土企业破产和倒闭的严重后果。

一、稀土企业危机管理的调研

中国稀土界素有“南赣州、北包头”之称,赣州供应着全世界90%的中重稀土,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居全国、世界同类矿种第一。据调查,赣州现有规模以上稀土企业共64家,但多为中小型企业,生产能力只有几百吨或几十吨,且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2]。同时,企业普遍存在对危机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应对不力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致使企业存在一定的危机隐患。本次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赣州20家稀土企业进行了危机管理情况调查,调查对象涉及企业的决策层、各部门中层管理者(市场部、企划部、营销部、办公室)和基层员工。

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问卷372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本次调查主要从企业组织的危机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危机应对的办法等方面着手。

(一)危机的认识

数据显示,16.265%的调查对象比较了解“危机管理”;62.65%表示仅听说过“危机管理”这个词;21.085%的调查对象对危机管理还不太清楚。调查中我们发现近一半稀土企业对危机管理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具备危机意识的对象集中于高层决策者和部分主要部门管理者,基层员工对危机的认识较为模糊。在对危机的含义理解方面,将危机看作是出现的危险伤害事件的人占44.58%;32.53%的人认为危机就是影响企业运营的突发状况;还有22.89%的人将难以解决的困难当作了危机。从调研得知,所在组织认为当前存在最大的危机是资源危机,约占59.04%;只有7.23%的人表示存在战略方面的危机。20家被调研的企业组织成员对危机存在的现状判断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研企业对危机存在的现状判断及占比

(二)危机的因素

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有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有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外因主要集中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科技进步压力冲击、生态环境保护这四个方面。如:2011年国家出于对战略资源保护和环境的考虑,对赣州稀土行业进行全面整顿,实行了开采和冶炼总量的控制,立即导致了很多无战略储备的稀土企业“吃不饱”,出现计划指标不够用而使企业陷于困境的现象。

另外,从企业内部来看,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研发力不强、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成为主要问题,危机因素影响如表2所示。

表2 被调研企业对危机因素的影响认识及占比

从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人才储备较好、技术设备先进的企业具有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应对危机的能力也稍显更强。

(三)危机的应对

在所访企业中,只有极少数企业有完整的、配套的、科学的危机应对机构和预案设计。面对危机,不少企业还是习惯于听从主要领导者决策,通过逐层下达指令来采取补救措施。不少企业主要采用事后控制手段,缺乏危机预控机制。调查分析显示,认为目前危机处理组织人员不得力占42%;信息传递不及时占53.2%;所需资源供应少占47.5%;管理决策失误占60.8%;预防预警机制缺少占69%。由此可见,企业组织成员对危机管理系统化建设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不足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被调研对象对危机处理的不足分析及占比

二、稀土企业危机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将把赣南建设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稀土、钨稀有金属产业基地,为赣州稀土企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但有利的政策和快速的发展并不能掩盖稀土企业本身存在的严重问题,通过对调研的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其产生危机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缺乏系统战略设计

近年来,稀土产品价格的飙升大幅增加了稀土企业利润和地方财政收入,仅2009年赣州规模以上的稀土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就达85.15亿元,占全国同行业的1/3,较2000年的4.4亿元增加了近20倍[3],大好的市场形势导致企业蜂拥而至,盲目扩张;加之大多数企业危机管理意识淡薄,不少企业认为:“危机管理问题就是危机发生之后如何管理的问题”、或认为“企业危机管理仅仅是企业领导人的事情”、或认为“企业危机的应对只是亡羊补牢,难以起到根本实质性的作用”,甚至有的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反映迟缓,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些危机意识淡薄的表现将使企业在遭受危机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使企业在危机中遭受重大损失,严重时将导致企业一蹶不振,销声匿迹。

另外,不少企业在合理开采、延伸产业链、加速行业整合、减少污染、提升科技水平上仍然缺乏战略考虑和系统设计,过热过乱和不计后果的开采现状造成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混乱,也势必给各稀土企业后期的经营蒙上阴影,影响稀土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4]。

(二)危机管理组织不强 缺乏高端专业人才

企业危机管理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胜任能力的危机管理者,但从赣州目前的稀土企业来看,这样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还比较匮乏,大多数管理者处理危机的素质和能力不高,缺乏对危机事件处理的快速、专业的应对能力和丰富的应对经验。

不少企业还未形成系统的、统一的管理体系,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组织机构,相应的工作任务往往由应急办公室所替代;危机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部门、成员的危机管理职责划分不清晰,由此形成职责交叉、推诿脱节的现象,使得危机爆发前缺乏应有的预警和预控措施,只能在危机发生后不断的重复“亡羊补牢”工作,严重影响企业危机管理效能的发挥。

(三)危机处理过程无序 缺乏应对应急机制

企业的危机管理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管理者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事后的应急处理上,对危机预控重视不够,没有事先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更谈不上对危机信息的监测与预警,不利于企业及时发现隐患、规避风险。

长期以来,不少稀土企业缺乏有效应急机制,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考虑不多、准备不足,缺乏预判和应对措施,在遭遇危机时只会手足无措、听天由命。如,稀土企业一味地盲目无序滥采乱挖,既干扰产业发展,又浪费宝贵资源[5],使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据统计,稀土开采已造成赣南地区约1000000万m2土地的地表植被破坏,4000多万m3尾沙废土未得到处理,需要国家投入380亿元整改资金并花费70年的时间才能恢复稀土开采前的自然生态[6]。同时,由于企业缺乏先进的技术及管理方法,在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竞争时也丧失了竞争力。为了及时整顿混乱不堪的稀土市场,国家于2012年7月底出台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准入条件的颁布立即导致14个达不到条件规定生产规模、工艺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标准要求的采矿点被关闭,20家企业也因此举步维艰,基本处于关停状态。

三、加强稀土企业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纵观我国稀土企业,十分明显地使人感到现在我国的稀土企业普遍存在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和应对能力缺失的现状,任何政策调控或市场变幻衍化的危机随时有可能把企业逼上绝路。需要及时采取积极的危机管理措施,才能保障和推动我国稀土企业的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一)制定资源保障计划 加强战略规划研究

稀土资源作为不可再生的国家战略性资源,企业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问题。因此,企业需要分析国家层面上稀土资源的发展战略、相关政策和总体规划,研究危机管理的内外部环境,结合实际市场条件和企业资源情况,科学地制定出实用可行的资源保障计划,并在低迷时建立资源和产品储备制度,在与发达国家竞争中更好掌控稀土定价权,以此有效保护稀土资源。

另外,战略规划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它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围绕战略规划规定的任务与目标进行[7]。因此,要制定企业的危机管理战略规划,所规划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中长期目标、危机管理组织设计、资源需求计划、信息管理计划和控制措施等五项内容。五项内容相互支撑、共同作用,形成支撑企业战略规划有效实施的五个着力点,以此保障企业危机管理战略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其危机管理战略规划五力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8]。

图1 企业危机战略规划五力模型示意图

(二)提高危机意识 构建培训教育机制

要从组织管理角度建立企业危机管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各职能部门在危机识别、监测、评价和预防中的职责,牢固树立企业全体组织成员的危机意识。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在企业发生危机时的积极作用,使每一位成员都能自觉参与到企业的危机评价、危机防控、危机排除、危机转移和危机缓冲等各环节工作任务,以将危机可能产生的危害降到最低。

在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专业技术研究人才的基础上,根据稀土企业发展的需要与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多渠道、全方位,能充分发挥各类组织成员潜力、优势的培训教育机制[9]。危机教育模式可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领导层,以提高管理者胜任能力为主线,大力培养危机管理高端专业人才,并围绕危机识别、判断决策、方案执行、公关协调、心理承受几大方面开展能力训练;二是员工层,重点培养员工分析判断能力,只有深度认识,提高警惕才能及早发现危机,为企业更好地应对危机创造条件。如,企业开展的施工现场质量、安全事故等危机事件模拟仿真训练,就有助于员工积累危机应对经验,增强团队在危机管理中的掌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加强制度管理 建立快速应对机制

稀土企业应把危机管理制度作为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不断加强危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为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演习训练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研判、预防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积极快速的危机应对机制。计划部门应设定一系列监测指标和应急预案;预警部门要根据指标体系认真做好危机的监控、预测和评估;领导层要根据危机的发生状况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执行部门则需根据预案和危机现状抓好每一项危机管理任务的落实,只有建立了这种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快速响应、科学应对的危机应对机制,才能努力将危机的危害降到最低。

(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强化结构有机整合

稀土企业能否在与发达国家竞争中不处劣势,关键在于发展先进的冶炼加工技术和大力引进高端的稀土领域专业人才[10]。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研制、开发高附加值和应用型产品,在稀土应用技术上取得广泛突破,才能最大限度地化解竞争造成的危机,牢牢把握企业危机应对的主动权[11]。

同时,稀土企业整合是抑制无序出口,自我恶性竞争的主要环节[12]。因此,其危机承受能力的提升必须强化调整企业结构,建立新型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公司,努力实现企业的有机整合,消除企业间低水平的过度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与所有制的壁垒,形成企业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合发展的合作模式,不断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综合能力[13-14]。

(五)遵守行业自律规则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稀土企业要避免政府部门整顿时带来的危机风险,必须自觉遵守行业自律规则,以前瞻性的眼光,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部2010年通过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改进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工艺,并积极配合环保部门的监管工作,努力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目标。

要充分利用企业稀土资源所在地,及稀土产品生产工艺特性与所在地化工、硫酸及化肥等行业的密切相关性,将相关行业的排放物进行综合考虑、互相配送、科学利用,以此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吃干榨净”的零排放目标,并降低运输成本,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资源环境的双丰收,形成稀土产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六)强化产品终端应用 优化企业产品结构

积极开拓稀土产品领域,努力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和应用产品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时刻关注国内外市场稀土应用发展的进程,按照市场细化要求,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潮流,及时开发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大力拓宽稀土企业的国内国外市场,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增加资金投入,及时调整、优化生产和产品结构,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生产和多样化经营管理模式,形成具有自身优势、专业化强、有国际竞争力的稀土品牌,以此不断提高稀土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

(七)畅通信息资源渠道 发挥内外部协调作用

企业危机管理过程实质上就是危机信息的收集、分析、存储、传递和利用的危机信息管理的过程。信息资源往往是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关键,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也决定了危机处理措施的效率和效果[15]。对于我国稀土企业来说,需要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咨询机构、专家学者、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媒体等沟通配合,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沟通与交流,从中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这将对企业顺利度过危机、维护自身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要通过不断健全企业内外部信息协调机制,及时、准确、全面、高效地借助各方力量做好各类危机的应对,并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借助危机的妥善和科学处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切实保障稀土企业危机管理的有效运行。

[1]李国英.中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决策管理,2007(13):32-34.

[2]张鸿翔.中国稀土的忧虑与对策建议[J].战略与决策研究,2009(4):394-397.

[3]艾 民,王 艺,熊 强.中国稀土行业治理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70-71.

[4]王华森,曹宝奎.对我国稀土工业现状的思考[J].观察与思考,1998(7):15-17.

[5]邓志民,李德峰.中国稀土工业现状及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1(4):27-31.

[6]柳 正.强化稀土行业管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J].西部资源,2006(15):13-16.

[7]吴晓东.论企业战略规划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J].企业管理,2005(7):38-40.

[8]赵定涛,李 蓓.企业危机管理五力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5(4):126-127.

[9]白 雪.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包头稀土产业为例[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1:58-59.

[10]曹 慧,李文龙.对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5-6.

[11]艾 民,王 艺,熊 强.中国稀土行业.治理及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0(35):70-71.

[12]苏钰杰,徐 凯.稀土产业健康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产业经济,2013(3):22-23.

[13]王能训.当前稀土市场及对策[J].稀土信息,1995(9):22-23.

[14]M.Wen,S.P.King.Push or Pul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Trade and Primary Resource Endow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4,53:4-5.

[15]Chen Zhanheng.Global Rare Earth Resour-ces and Scenarios of Future[J].JournalofRare Earth Industry,2011(29):1-6.

猜你喜欢
稀土危机管理
中国的“稀土之都”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稀土铈与铁和砷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四川冶金(2019年5期)2019-12-23 09:04:36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废弃稀土抛光粉的综合利用综述
停电“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双稀土和混合稀土在铸造铝合金中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