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让学生活得有尊严

2013-05-20 05:37李功泰
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杂货铺教育家石子

李功泰

曾经读到过一个“石子换糖果”的故事。一个小男孩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看到大人将一种东西交给杂货铺老板,然后拿回自己需要的物品。于是有一天,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买糖”,老板迟疑片刻后,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卖”给了他,这个小男孩就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后来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位杂货铺的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这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们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首先要平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去学习、生活,他们才能酣畅淋漓的享受学习生活。

尊重,不单纯是人与人交往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尤其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尊重学生”有时比单纯的“爱学生”更能体现一种理性的人文关怀,当然,“爱学生”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情感参与和呵护。比如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都爱他们吧,但如果时常不尊重他们的意见与要求,他们照样不听我们的。道理就是这样,尊重学生是在爱的阳光下给予学生一定空间且承认其独立地位的理解与支持。

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是尊重确立的基础。在一对不对等的关系中,尊重只会是一种“昙花一现”的偶然,而不是理所当然的必然。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师放下了架子,抛却了师道尊严,与学生做朋友,学生能与教师自由的交流、对话,这样的情景,能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自由与温暖,学生自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尊重的关键。在学校里,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公平。教师面对的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从小接受不公平的待遇,还能指望他们将来建设公平正义社会吗?教育者的责任之大就在这里,我们承载着未来,筹划着明天,我们必须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在今天为学生做好“示范”。

赏识、激励学生是尊重华美乐章中的最美音符。一个人,被赏识、激励,那种前进的动力是很大的。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学会赏识、激励我们的学生,坚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行”,“样样能行”,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身潜能,从而突破学习上的困难,迸发无穷的创造力,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尽管学生是不成熟的,需要家庭和教师去教育、去照顾、去为他们安排成长的道路。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合理的心理需求,这一些都需要教师予以尊重与重视,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心翼翼的进行心灵的沟通与引导,使他们循序渐进的成长成才。

如果教师一味的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安排自己认为合理的学生生活。当他们出现一些如不学习的问题时,简单粗暴的用管、卡、压的办法来处理,而不是更多的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学生心中就会“不服”,进而会离我们的初衷越来越远。

有的老师认为,如果每个孩子都是自主的,完全按自己的喜好做事,那班上岂不乱了套?所以更多强调的是纪律,统一规律,而牺牲的却是孩子的兴趣,独特的思维方式及创造力。这种做法,岂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难道让学生循规蹈矩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方式、及独特的创造力还重要。我们很多的教育失败案例往往太在乎秩序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显而易见,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会珍视孩子在校的每一天,全身心地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惊奇,并能够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智慧地引导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尊重孩子,是我们教育的基点。离开了的尊重,我们的思想教育将会显得张牙舞爪且苍白无力;离开了尊重,我们的文化教育就会变得声嘶力竭且缺少呼应;离开了尊重,我们的科学教育就会机械刻板且了无趣味。

尊重孩子,尊重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吧,让他们在没有阴霾的晴空下自由飞翔,沐浴爱的阳光,呼吸和谐的空气,享受人格的尊严,这样他们才会飞的更高更远。

猜你喜欢
杂货铺教育家石子
星环上的杂货铺(下)
星环上的杂货铺(中)
星环上的杂货铺(上)
颜回之乐
扔石子
《琴童》顾问阵容
微型杂货铺
阅读教育家
巧猜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