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开敏
(作者系都江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2012年,都江堰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在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同时,用项目化管理的办法找到了基层党建工作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着力之处、破解之道。
项目化“选题”,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抓党建。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结构不优、凝聚力涣散、党员能力素质提高难等问题,结合当前基层农村(社区)发展中面临的党员管理、基层民主自治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实际需求,都江堰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把基层党建工作和关系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选题”,明确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
项目化“立项”,突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内容。为保证把项目立在重点上,我们一方面“自上而下”按照“把基层党建工作的薄弱点问题化、把突出问题重点化、把重点工作项目化”的思路,由部领导负责,深入基层全面摸清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另一方面以乡镇为单位“自下而上”把本地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统一上报项目领导小组,建立了问题台账。再通过邀请相关问题专家、有关部门领导、市级相关单位(科室)以及乡镇党务副书记和村民代表共198 人参与遴选,确立了8 个重点项目,各乡镇按实际情况“认领”,并按照每个乡镇1-2 个分配了35 个一般项目。
项目化“做题”,做细基层组织建设落实保障。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都江堰市委组织部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工作方案》和《都江堰市基层党建工作项目责任制试行办法》,并完善了三大保障机制:一是组织保障机制。成立项目化管理总负责小组,重点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一般项目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共三级44 个领导小组,实现责任到组、任务到人。二是评估推进机制。健全了包括项目动态量化管理制度、项目进展通报制度、项目定期跟踪评估制度和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的综合推进机制,对推进党建项目不力、成效不好的单位和责任人依效追责。三是多元支持机制。建立由市财政专项经费(重点项目每个不少于5 万元)以奖代补、乡镇(街道)匹配经费的保障,协调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机制,解决项目推进经费保障问题。
农村无职党员活力提升项目、《古堰党建》宣传平台建设项目、党员志愿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治理机制项目、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素能提升项目、“村校企联姻”项目、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建设项目、“两新组织”党建项目等8 个重点项目在实施推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七个方面的项目化特色实践。
发挥无职党员作用项目化,创新农村党员服务群众方式。无职党员如何成为农村社区服务型管理队伍的有机部分,激发其在社区服务中的积极性和带头作用,是当前许多社区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我市翠月湖镇党委下属的五桂、永兴等6 个社区党支部开展无职党员“两定一评”活动,根据无职党员自身特长和能力,从305 名党员申请者中确定了51 名无职党员“认领”了以社区管理监督为主的8 类岗位,探索性建立了农村无职党员自我管理、服务社区的全新监督模式。
促进无业群众就业项目化,提升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实效。针对重组安置社区群众的“就业难、难就业”问题,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以蒲阳镇为试点,用“村校企联姻”方式,按“需求摸底→技能培训+待业上岗→推荐就业+组织回访”的模式,发挥片区高校、企业和村(社区)党组织的组合优势,共同解决居民就业问题。先后完成技能培训1022 人,提供岗位500 多个,落实就业300 余人,形成了从技能培训到就业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了群众满意。
推动城乡社区自治项目化,开拓基层组织治理社区新路。结合社区管理创新,在向峨乡、青城山、石羊、柳街、蒲阳镇等乡镇实施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牵引,为推进农民民主管理为目标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机制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农民集中居住区“谁做主、谁出钱、谁干事”的问题。在城市社区,以滨江街道安青社区为试点,建立社区党委,完善“社区党委+居民院落党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了院落民情协商议事会,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深层次激活了社区自我管理的内生动力。
提升“班长队伍”素质项目化,抓好村(社区)带头人“选育管用”工作。在选人上,全面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制度,同时强化对后备干部人选的择定和培养工作。在培养上,以党校轮训、以会代训、宣讲送训、定期外训等方式,2012年轮训基层党组织书记256 人次,到乡镇(街道)送训63 期,党的十八大和省、成都市以及都江堰市党代会精神宣讲覆盖到社区,深入到村组。在保障上,严格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建立并落实村(社区)干部待遇正常增长机制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为2600 余名离职村干部共计发放离职补贴260 多万元。在管理上,用书记“双诺制”强化自我管理,用目标管理、平时考察和纪律约束强化日常管理,用民主评议、“百姓评村官”等实现民主监督和民主考评。在用人上,为基层干部提供竞争平台,2012年从基层干部中定向考录了3 名公务员和事业干部,并探索通过定向竞争性选拔2 名村(社区)干部到乡镇、部门挂职的新举措。
强化“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项目化,打开企业党建新局面。以我市经济开发区企业为重点,推行了“1+N”党建新模式:即一个党员凝心会所,“N”个单独建立的企业党组织。实行企业家党员和包片领导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园区党员服务中心,促进党员骨干带头作用的发挥,协调企业发展和服务地方的关系,用党组织的细致服务赢得了企业对党建工作的支持。
党员信息管理项目化,探索党员志愿服务动态管理模式。市委组织部牵头完成了全市范围的党组织党员基本信息统计工作,制定专门的“党统”负责人,把党员信息动态管理终端放在基层,实现了党员基本信息、关系接转信息、民主生活信息等网络化。配套完善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功能,创新项目双向收集,按需提供服务的新模式,年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共计24类163 次,直接服务对象达800 余人,在册党员志愿者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整合宣传资源项目化,增强党建舆论引导正能量。把“古堰党建”报刊专栏作为宣传主阵地,综合门户网站、微博、手机短信、聊天组群、电子邮件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定期设置的党建工作讨论话题已超过75 个,实现200 多个远程教育站点有党建内容,定期组织群众收看,营造了有力度、有密度的党建工作软环境。
重心明确和落实有力是党建工作项目化实践取得实效的关键。用“8 个大项目+35 个一般项目”把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逐个推进,最关键的就是始终坚持项目推进的重点不变,避免了项目工作的泛化消解、失去特色。
立足社区实际和民意是党建工作项目化实践特色呈现的基础。城乡社区管理创新和治理机制提升需求强烈,生产方式转变和居住条件改善互相适应矛盾突出,项目化管理的特色就是立足了这两大实际,从根本上使基层组织建设和社区发展要求逐渐适应起来。
制度建设和理论创新是党建工作项目化实践逐步提升的保障。党建工作需要在基层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理论创新,这也是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要求,项目化实践使基层党建理论创新工作更有实践依据,也为落实好十八大精神和更好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打造更具优势的基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