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 许起惠
某单位小型科研60Co辐照装置退役环境影响评价
福建省辐射环境监督站 许起惠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某单位小型科研60Co辐照装置退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该单位小型科研60Co辐照装置所在场所未受到放射性污染。装置退役后,场所达到清洁解控水平,可正常开发利用。
60Co 放射源 退役 环境影响评价
某单位原有本省第一座小型科研60Co辐照装置,设计装源活度为5万居里,采用静态堆码辐照。由于该单位小型科研辐照装置存在墙体屏蔽厚度不够、迷道不够长等问题,无法满足《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GB17568-1998)要求,存在安全隐患;另外,据该公司反映,小辐照室的整改所需成本太高,无法承担。综合各方面因素,该小辐照装置停止运营,并办理退役手续,60Co源由小型辐照装置贮源水井内的源架转移到该单位大辐照室贮源水井内的源架上继续使用。至倒源时间,该装置贮源井中尚存7枚,经过衰减,现存放射性活度约为1.8万居里。为了判断原辐照装置退役后场所能否达到清洁解控水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该单位γ辐照装置退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 年9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 年10月1日起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 年11月,国务院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总局14 号令,2003年1月1日起实行);《放射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1990年6月26日);《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 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PT2. 1~2. 321993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2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的内容和格式》(HJPT10. 121995) ;《核辐射环境质量评价一般规定》( GB11215-1989);《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PT61-2001) 。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 200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钴- 60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标准》(GB10252-1996) ;《密封γ放射源容器卫生防护标准》(GBZ135-2002);《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GB11806-2004);《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GB11743-89);《拟开放厂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规定》(HJ53-2000)。
60Co放射源半衰期为5.27a,主要辐射污染为1.33MeV 和1.17MeV 的γ射线,γ射线平均能量1.25MeV。如果60Co源棒包壳在倒源或长期使用过程中意外破损,放射性金属钴与井水接触,或者由于制源的问题使得钴源棒包壳表面存在少量的松散污染,均可能污染井水、源架、源夹和源罐。受污染的井水在源升降过程可能外溅,从而污染井台附近地面,小辐照室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这些污染可能扩散到辐照室外土壤。另外7枚60Co源从小辐照室贮源井内源架倒出、转移和倒入大辐照室贮源井内源架过程中,对倒源操作人员和其他在场工作人员的γ射线外照射。
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是辐照装置周围公众和工作人员(倒源运输工作人员、现场监督、监测人员),保护其受照剂量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 2002) 的要求;保护辐照装置周围环境辐射水平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保护当地水环境质量,使辐照室土地达到无限制开发利用。本项目主要环境问题是辐照装置60Co源一旦破损可能会污染辐照室贮源井及其井水和相关设备;放射源倒源安全及运输安全问题。
倒源单位对辐照装置现场进行了探勘,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倒源方案。方案中制定了倒源主要步骤:
4.1.1前期准备。辐照室周围辐射水平、贮源井水样监测;装源、倒源等工具器材准备。
4.1.2源罐检查。保证源罐表面完好无损,无放射性污染。
4.1.3倒源
①先将小钴源源架上的源棒散到小钴源源井内,做好标识。
②将源罐(装有新购买的7根源棒)放在大源源井中进行倒源,将源棒安装在源架的空源管中(不属于本次评价对象)。
③空源罐放入小源井中,将小源源棒装入源罐,封好源罐送到大钴源源井中,卸下源棒,取出空源罐。
④将小源源棒安装到源架上。
为确保在运输过程中60Co放射源不泄露、不丢失、包装不受损坏,环境不受污染,工作人员和公众所受剂量满足国家规定的限值,该单位制定了运输方案,要点如下:①货包设计及装运; ②运输小货车、路线及人员;③剂量监测;④人员受照剂量;⑤运输途中注意事项等。
该倒源方案制订了核事故应急预案,内容包括: ①组织结构情况;②畅通的通讯联络系统;③事故处理和监测流程及方法; ④应急车辆、监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等物资供应; ⑤事故报告程序和信息发布制度; ⑥专家技术支持系统; ⑦放射源或放射性污染物处理方案和对策。应急预案还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如源传动装置故障、钢丝绳断裂、源管锈在源架上、人员超剂量照射、源破损、井水污染等问题。
综上所述,该倒源方案基本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辐射安全的角度讲是可行的,对整个倒源过程的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HJP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有关布点原则,确定在辐照装置内及周围100m范围进行布点,测量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仪器:6150AD型便携式γ剂量率仪(在仪器检定有效期内),监测频次:倒源前后各1 次。结果见表1。
监测结果表明,倒源后小辐照室周围环境的γ射线剂量率基本处于环境本底水平,表明放射源退役未对环境造成重大γ辐射影响,井内正常位置的放射源已经倒出且安全。
采集辐照装置周围环境土壤样2个,分析放射性60Co 活度。分析方法:GB11743-89《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监测仪器采用美国堪培拉公司生产的GC4018P型同轴高纯锗谱仪(仪器检定有效期内),分析结果见表2。
监测结果表明,所监测的土壤中剩余60Co放射性的清洁解控水平满足《拟开放厂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规定》(HJ53-2000)的要求(30Bq/kg)。
表1 γ辐射剂量率监测结果(nGy/h)
表2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比活度
注:未检出指小于仪器的探测限(≤0.3 Bq/kg)。
分析项目为贮源井水放射性活度浓度和60Co 浓度、总β。分析频次为1 次。分析方法: GB/T16140-1995《水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 EJ/T900-94《水中总β放射性测定蒸发法》。分析结果显示,贮源井水及其清洗水的60Co浓度均低于检出限。贮源井水中所含放射性污染物的活度浓度满足10Bq/L以下的限值要求。
放射源倒源结束后,对贮源井及其周围环境表面污染监测,监测方法采用《表面污染测定》(GB/T14056.1-2008),监测仪器采用德国SEA公司生产的CoMo170型高灵敏α/β便携式表面沾污仪,监测结果见表3。
监测结果表明,土壤中剩余60Co放射性的清洁解控水平满足《拟开放厂址土壤中剩余放射性可接受水平规定》(HJ53-2000)的要求(30Bq/kg)。
对参加本次倒源的15名工作人员倒源过程受到的辐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监测方法按照《环境热释光剂量计及其使用方法》GB8998-88 ,仪器为RGD23B 型热释光测量系统。参与此次倒源的职业人员个人附加累积剂量最大为26μSv ;职业人员所受照剂量小于国家标准的1/10。
表3 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
放射源的源项记录与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出入。因此倒源过程中,要对室内辐射剂量进行现场监测。只有当辐射剂量达到环境水平后,才可结束倒源。如果发现多出放射源,应一并倒入源罐,妥善保管,并立即向省环保部门申报登记,经相关部门审批后运输送贮。如果发现倒出的放射源少于7枚,倒源单位应当保护好现场,认真配合公安部门、环保部门调查原因。倒源结束后,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后,才能对场地实施无限制或有限制的开放和使用。
倒源具有较高的潜在辐射危险。倒源过程中工作人员操作不当、防护不当,或者倒源工具出现故障等都会引起重大的辐射事故。如果发生放射源泄露事故,要尽快向相关部门汇报,封锁现场。将受到污染的井水交由具有资质的单位处理;对可能受放射性污染或者辐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等措施。
放射性物质运输对工作人员、公众及环境具有潜在的辐射危险,放射源运输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包装容器和剂量进行检测,经环保部门核查后方可运输。此外要确保即使在运输事故下,也能提供足够的放射性物质包容和辐射屏蔽,从而避免给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辐射危害。
整个倒源及运输过程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避免出现放射性事故。万一出现事故,倒源单位应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及时有效地处理放射事故,以减轻事故造成的后果。
该单位小型科研60Co辐照装置退役后,原辐照室内及周围环境γ辐射水平未发现异常,小辐照室内地面和有关设备表面放射性水平及辐照室周围土壤放射性水平均满足清洁解控要求。放射性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个人剂量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贮源井水、土壤均未发现被污染。
建议清理辐照室时,所有物品都必须经过仪器监测,未被污染的物品方可拿出辐照室。待小源使用时间达到退役年限(20年)要求时,应送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回收,源的回收应严格按规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