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
中小学教育常提到五育并进,其中就有美育。而美育又与美的形态、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密切关联。一些讲解美育知识的文章将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云天雾地,让人不得要领。
要真正弄懂美育就必须理解美学。用简单明了的语句阐明美学是什么至关重要。中小学教师需要这样的简易解答,而不是厚厚的美学专著。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意为“感性学”。鲍姆加登明确指出,Aesthetica这门学科“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鲍姆加登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大概有两种途径:一是来华传教士的翻译和传播;二是转借日本的翻译。这一翻译被中国学界接受以后逐渐约定俗成,被沿用至今,于是“感性学”一词也就成了美学。
将“感性学”翻译成“美学”,对我国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例如误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理所应当是美和美的本质,这是不正确的。我们来看看鲍姆加登创立这门学科的原始初衷,或许会更清楚这种认识错在哪里。
鲍姆加登研究发现人类的心理结构本来就包括知、意、情三个部分。知即理性认识,已有逻辑学研究,意已有伦理学研究,唯独情感即感性认识是空白。于是为了填补这一人类知识的空白,他创立了Aesthetica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并把它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
根据以上正本清源,我们就不难理解广义的美不但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而且能把丑、荒诞、惊颤等等形态都包括进去。事实上19世纪西方已出现研究丑的美学著作,丑正式登上了美学舞台。
(作者单位 湖北省洪湖市峰口镇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