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2013-05-17 08:04范小朋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1期
关键词:起点

范小朋

摘 要:上好一节数学课,首先应关注教学起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恰当提问,正确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最后巧设层次练习,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关键词:起点;贴近生活实际;恰当提问;层次练习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基本上已摒弃了束缚学生思维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但随之而来,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问题,教学过程过分强调形式,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却少了几分理性思考;多了几分花哨,但少了几分实效。我认为,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已成为如今的热点,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研究方向。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学习数学,我认为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在优化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教学起点,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起点是教学的起始位置,即教师从什么问题、知识技能的什么层次开始教学。起点过高,学生难以接受,“晕晕乎不知其所以然”;起点过低,学生对已掌握的内容缺乏兴趣,浪费光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

设计一堂数学课,首先就应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向;其次在教学开始阶段,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了解程度,确定起点。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它们的特征,我们在课前只要让学生说说特征,加以复习,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教师引导,顺利地去求其周长,就不必要重新认知特征。再如:有人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只经过简单的推理,就提出三角形的面积是和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由于缺乏引导,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教材编写只是一种表象,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落实会出现不同层次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抓住本质,引导学生说出缘由,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由认识表象到理解本质。而这种情况的产生,正是由于教师没能抓住教学起点,没能很好地了解学情造成的,以至于教学出现偏差。

二、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课标的建议,问题情境成为教学的重要部分,把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创设融入教学环境中,使学生能够真实、自然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兴趣。

如吴正宪老师在讲“相遇问题”时,请一名学生走到台前,学生据此提出“速度、时间、路程”,从而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顺势又请两名学生上前演示相遇的过程,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终达到学生完全理解概念、能解决“相遇问题”的目的。这段教学,吴老师首先调动学生的感官,并结合实例解决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相遇”等抽象概念的理解;其次结合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认知了从“速度×时间=路程”到“速度和×时间=相遇路程(路程和)”的抽象思维过程。

再如学习旋转、平移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门、窗、书、课桌等进行演示;学习元、角、分时,创设售货情景,让学生在买卖中了解三者的关系,使抽象知识与实际生活接轨,学生自然愿意接受,乐于接受。

通过身边喜闻乐见的实际生活,学生充分调动感官,自主地发挥,利用自己已有知识进行交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从而形成知识技能,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精心设计问题,发展多种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推进课堂进程的方法之一。一个恰到好处的提问,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良好的思维、认知状态;相反,问题不得当,学生无所适从,也就阻碍了思维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不仅要抓兴趣点,而且应抓住思维的发散点,关注知识内因,促进学生发展,提高知识技能,这样学生才能在你的引导下讨论、探究。

吴正宪老师的“相遇问题”一课,教师在预设的前提下,让学生走上来,经过提问,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时间、速度、路程”,并说出三者的关系。在求相遇路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50×4+60×4”时,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50+60)×4”,吴老师及时提出“你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想的,给大家说说”,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并提高了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发展,技能得以提高。这节课,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交流,又在交流中不断提出问题,把课堂引向深入,学生在思考中得以提升。其次,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提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要使其达到“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葡萄”。不同的学生面对相同的问题,都能从自身的发展去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所以提问难度必须有层次。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是这样提问的:

师:请大家计算32×8+32×2和32×(8+2)的结果。结果怎样?

生:相等。

师:你能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吗?

生:第一算式表示32的8倍与32的2倍的和是多少;第二个算式表示32乘以8与2的和,积是多少。

师:32×(8+2)还可以怎么说?

生:也可以表示为32的(8+2)倍。

师:两式可以划等号吗?为什么?

生:可以,它们得数相同,从意义表示上看也相同。

师:如果45×2+8×45=45×(2+8)可以吗?……

这样巧妙地两次提问,激活了学生思维,挖掘出智力因素,问出了层次,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水到渠成。

四、巧设层次练习,促使全体学生发展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兴奋,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快感,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及掌握情况设置不同梯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我就设置了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1.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1)长是23厘米,宽是8厘米;

(2)边长为12厘米。

2.一个长方形长为2分米,宽为1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3.张大爷准备在后院围圈养羊,(如图所示)长5米,宽3米,

(后墙)

问需要多长篱笆?

4.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周长各是多少?说说做法。

通过上面的练习不难看出,1、2题是针对普通学生,3题是针对中等生,4题是针对优等生。正是由于这样的练习层次设计,使全体学生得到了发展。

总之,一节好的数学课,只要有一个好的起点,通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地提问、正确地引导、针对性地练习,学生认知水平、知识技能就会得以全面提高。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范家洼小学)

猜你喜欢
起点
明孝陵的真正起点在哪里
永远不要用“起点”定义自己
旅途的起点(下)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向起点出发
爱的起点 梦的摇篮
站在终点与起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