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红英
当前,在一些学前教育机构中,音乐活动的开展存在着过分重视音乐的功利性的做法。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教师过分依靠外在条件和技术性,却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和音乐教育的本质。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中音乐活动的开展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基于流动儿童和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在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中开展歌唱活动是现实可行,并符合学前儿童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
非正规学前教育 四环游戏小组 歌唱活动
一、缘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流入城市,这就使得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城市公办幼儿园越来越难以承担对适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重任。再加上城市幼儿园高昂的学费,大量流动儿童面临着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困境。解决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大量的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非正规学前教育是由政府、非政府机构或个人发起,依托社区资源,针对无法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0~6岁儿童,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如残疾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及少数民族的儿童)开展的学前教育形式。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各国都出现了非正规教育。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儿童都有接受音乐文化的愿望和需求。研究发现,音乐活动有益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敏感度、记忆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当前在我国一些幼儿园中存在着过分强调音乐的启迪、教化作用,重视音乐功利性的做法。在开展音乐活动时过分强调外在条件(如各种乐器、音乐玩具、多媒体等)和技术性,却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在开展音乐活动方面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部分针对高收入人群的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频频以“艺术”“音乐”等特色来吸引家长,动辄斥资几十万、上百万来配置音乐设施;另一部分面向低收入家庭流动儿童的“山寨幼儿园”又几乎没有开展任何音乐活动。
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提倡,学习音乐就是为了音乐本身,就是为了用音乐本身去打动孩子的心。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器乐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音乐教育要“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指出:“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它声音,只是这个原音的遥远的回声。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可见,学前教育机构要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幼儿进行音乐的启蒙,而良好的歌唱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乐感和美感,丰富他们的音乐表现力,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并且终生保持他们对音乐的热忱。因此,歌唱活动是非常适合在幼儿园中开展的音乐活动之一。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张燕老师的几名研究生在北京西城区润德力综合市场调研时,发现在这个市场中有很多的流动儿童因为无法进入幼儿园而处于“放养”状态。在张燕老师的支持下,由她的学生们作为志愿者在四环农贸市场市场管理处的小院里成立了家长互助组织——四环游戏小组。游戏小组采用非正规教育组织形式为市场及其附近的流动儿童提供教育,使他们结束了“放养”的状态,解决了他们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同时也是这些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志愿者们学以致用、回报社会和进行行动研究的基地。笔者通过近一年来作为志愿者在四环游戏小组开展音乐活动的实践,对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中开展歌唱活动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希望能对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今后的音乐活动开展有所启示。
二、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歌唱活动的开展方式
1.将音乐渗透于生活之中
首先,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教师应该引导孩子注意倾听外界的不同声音,如雷声、流水声、下雨时的声音、钟表声、各种动物的叫声、汽车的声音、摩托车的声音以及不同人的声音,让幼儿区分什么是美的声音(乐音),什么是不美的声音(噪音),培养幼儿对声音的敏感和倾听的习惯。
其次,柯达伊曾说过“孩子纯洁的灵魂应被视为神圣的,我们必须在他们的心灵种植最好的品质;如果移入任何坏的东西,他们的灵魂将被污染”。他认为最高品质的音乐素材是用母语演唱的民谣,“只有最好的,才是适合孩子的”。流动儿童生活的地方常常集中了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所以他们有可能接触到很多民间歌曲。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在选择歌唱的教材时可以多采用民间歌曲的素材。
另外,在幼儿做其他活动的时候,可以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让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活动,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感受力。还可以用简单的旋律音调和幼儿进行交流,如用音阶的形式向幼儿问好或者用他们比较喜欢的某一句儿歌的旋律填入想对幼儿说的话,幼儿会感到非常新鲜,并且很愿意以这种方式和老师对话,于无意识中培养幼儿的音准和节奏感。
2.与节奏和语言的练习相结合
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是音乐的骨骼。只有音高而无节奏的旋律片段却会让人有音符堆积、无所适从的感觉。但是没有旋律只有节奏的音乐(各种打击乐)却能引起人的共鸣,使人们随着节奏而动。所以,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歌唱教学,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儿歌富有韵律、节奏鲜明,许多歌曲的唱词本身就是一首很好的儿歌,可以和节奏的练习结合起来进行。如在教授歌曲《小老鼠》时,可以先让幼儿熟练掌握歌曲的节奏,再按节奏学习歌词,最后再加上旋律唱出来。例如:
我们可以让幼儿随着教师边用手拍节拍边将歌词按以下节奏念出来:
等幼儿熟悉节奏型以后再加上歌词唱就会很容易了。学会歌曲以后,还可以让幼儿用空的塑料药瓶装上沙子、小麦粒、米粒等等做成的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与美术活动相结合。有些歌曲的歌词具有较强的描述性和很强的视觉联想效果,可以和美术活动结合起来。例如:
这首歌曲可以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幼儿把歌曲中所描绘到的内容画下来。还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认为在春天能够看到的东西都画出来。这样既学习了歌曲,又完成了一幅绘画作品。这些做法有益于加深幼儿的审美体验。
4.与舞蹈活动相结合
边唱边动是幼儿歌唱时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幼儿年龄特点的集中体现。有些歌曲的节奏富有较强的律动性,在幼儿会唱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边唱边表演。例如:
在唱这首歌的第一段时可以让幼儿随着音乐的节奏模仿敲鼓的动作。第二段的“哎呦呦这不行”时可以用踮步加上摆手的动作;“妹妹睡在小床中”时可以将两手合掌侧放在头的一侧做睡眠状,同时微微屈膝;“我说小鼓别响了”时踮脚转圈;最后“懂懂懂”时手背后点三下头。这些做法可以帮助幼儿通过动作来记忆歌词,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节奏感、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能引起幼儿参与和表演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5.与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教育工作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毫无疑问,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活动也必须做到以游戏活动为基本。例如:
这个音乐游戏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游戏准备。大门口的背景图一幅,哈巴狗形象一只或图片一张,小狗的头饰,小椅子一张。
(2)教师出示哈巴狗的图片,同时引导孩子们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哈巴狗》。然后,让孩子们说出哈巴狗的眼睛怎么样?它想干什么?它是这么叫的?然后教唱歌曲《哈巴狗》至熟练。
(3)教师向幼儿讲解游戏规则。墙上挂大门口的背景图,将小椅子放在大门口。一个孩子戴着小狗的头饰蹲在小椅子上当哈巴狗,其余的孩子当肉骨头,边唱歌边向小狗靠近。当歌曲唱完后,哈巴狗“汪汪汪”地大声叫着,从椅子上跳下来去抓“肉骨头”,“肉骨头”赶紧跑回自己的椅子上坐好。被哈巴狗抓住的“肉骨头”在下一轮当哈巴狗继续游戏。
音乐游戏可以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音乐活动,它不仅有优美的旋律,还有一定的情节,它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具有趣味性。歌曲和游戏的结合能够促进幼儿的交流和集体协调等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情商的提高。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游戏不仅是活动的内容,更是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三、非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歌唱活动的其他注意事项
流动儿童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大多数都有说话声音比较大的特点。尤其是在集体歌唱活动中,有些孩子喜欢用非常大的声音唱歌。觉得声音越大越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幼儿的发声器官还处在发育阶段,非常的娇嫩和脆弱。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嗓子,不要使其过分的疲劳和紧张,否则会对幼儿的嗓子造成损害。
在开展歌唱活动时,要保持喉部自然放松的状态,防止和纠正大声喊唱,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歌唱活动中应该提醒幼儿注意聆听教师的歌声和其他唱得好的小朋友的歌声,区别哪种声音好听,哪种声音不好听,引导幼儿从教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歌唱中去体会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自己也逐渐学会用好听的声音来歌唱。
音域是指一个人唱歌时所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的范围。一般来说3~4岁幼儿的音域为小字一组的c至a;5~6岁幼儿的音域为小字一组c至小字二组的c。教师要了解幼儿的音域,选择适合幼儿音域的教材。由于幼儿的音域比较窄、肺活量也较成人小,学唱高难度的成人歌曲会增加他们发声器官的负担,而且还有可能养成不良的歌唱习惯。所以在歌唱活动中不要让幼儿演唱那些难以理解和接受,超越他们演唱能力的成人歌曲。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幼儿的饮食起居要冷暖适度。尤其在冬季进行户外活动时,不能让幼儿在冷空气中大声欢笑或唱歌。幼儿在歌唱、欢笑或喊叫、哭闹之后,嗓子容易疲劳发热,一定不能马上吃冷饮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