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指导下的外语教学观

2013-05-16 18:48范利那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辩证法外语教学哲学

范利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法和唯物历史观既阐明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也道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它大大影响和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方向和人类自身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了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先河,并把实践的观念引入认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将指导我们在实践中遵循科学地发展规律,改造我们的社会。具体到外语教学,在进一步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法 应用语言教学 科学性 创新性实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精神和意义完全能指导现实中语言教学,其重要突破就在于指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唯物关系。素质教育、文化哲学、教育哲学等的话题都早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研究的对象。但是如何运用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辩证法及实践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实践活动的还鲜有研究。本文旨在从辩证观和实践观审视外语教学并结合素质教育反思语言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外语教学中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外语教学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辩证法从他神秘的哲学体系的束缚下解救出来。马克思:“辩证法在对现存的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的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恩格斯:“辩证法被看作关于一切运动的各个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说,辩证法的规律无论对自然界中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或者对思维的运动,都必须是同样适用的。”辩证唯物法坚持联系的、发展的、全面地、矛盾的观点和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唯物法的实质。事物间的矛盾是有他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因当辩证看待问题。让我们反思一下现存的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中存在传统教学和素质教育两种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七十年代就已推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传统的语言教学观念是注重学生的书写,语法的硬性传授,死板的纯理论教学。只是注重应试教育,注重考试结果,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文化的传播,思想道德的提高。我们坚决支持推行素质教育,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下单纯的教学模式,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转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应多注意学生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培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的运用能力,不再仅仅传授语言的语法,相反会结合文化背景,使语言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二、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化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

1.应用语言教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首先揭示了自然界的科学发展规律,又运用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人类、社会、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建立了统一的科学完整地唯物辩证体系。它利用科学的实践结论而不是空想主义论证得出的发展真理。同时,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了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体系。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未来外语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应当具备科学性,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与时俱进,要贴近实际,贴近需求,既继承先前的语言文化,又加快新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在外语教学中还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除了课堂上的强化书写语法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加强视听语言实用训练。借鉴西方的课堂传授方式,同时积极总结外语教学中的良好的教学手段。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不同的认识特征,不同的欲望需求,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指向,不同的创造潜能,针对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采用非统一固定的模式,因生施教,对学生进行外语文化教学。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并相信实践是指导并检验外语教学理论的唯一标准。

2.应用语言教学的创新性

恩格斯:“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以及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顾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次矛盾,不可千篇一律的原地踏步。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的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其中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本质和新事物的性质决定的。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腐朽的东西,继承合理积极的因素,比旧事物更优越更有生命力。在辩证法面前,“除了发生和消亡,无止境的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人们就是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必须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即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人们知道,这些对立只是相对的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应用教学,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激变论,认识到知识和真理相对性观点,坚持不断创新理论。教学实践中如果发现不合时宜的理论,应当及时更新对理论的认识,适应新的需求。改革现有的不合理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我们语言教学的动力。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并严重与学生的需要脱节,过去教授的很多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古板,无法引起学生共鸣,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所以,我们要适时更换教材,不断追求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适合学生学习语言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理论,不断革新,不断实践,不断进步,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的实用性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象、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从整体上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人类历史领域,强调能动的实践再认识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解读现存世界,一切观点都围绕实践进行论述,对自然观、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的认识都源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生产资料。在思维和存在问题上认识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认识思维从直观现象先上升到抽象思维,再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理论认识又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又不断更新深化原有的认识,周尔复返,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不断深化前进。主体认识的能动性作用于实践,实践又进一步完善认识。

所谓实用性其实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明白什么是实用。面对社会需求同学们所学习的外语知识不是炫耀的花瓶,而要在实践中接受考验。教授外语的目的是可以使人们认识人类不同的文化,可以使人们接受先进的思想启蒙,可以使人们全面了解科技进步,可以使先进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可以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实用的外语语言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把接受的语言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及时总结实践中关于教学的优势和缺陷,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到所学知识。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通过外语教学实践反馈与教学总结得出哪些知识是实用的,哪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以便指导以后的外语教学。实用的知识更符合社会的发展,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等,并能使综合的知识系统化。

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利用其相关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及其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能真正地发挥其魅力。

参考文献:

[1]程明耀,程明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猜你喜欢
辩证法外语教学哲学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菱的哲学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